作者:賈琦

出品:IT爆料匯

今年的315,大大小小的話題一共討論了十條。其中線下傳統行業討論了5.5條,高新行業共討論了4.5條。

值得注意的是,在晚會一開始時放出的快閃小片中,只出現了8個話題。其中電子煙和銀聯閃付,並未在一開始的預告中出現。

整場晚會,佔比最多的話題是健康民生,其中最爲強調的是食品安全,生活用品的衛生問題次之。

關於高新企業,網絡安全問題成爲重點。其中隱私安全被反覆強調,財產安全問題次之。

偷拍鏡頭下的不法商人和從業者一如既往的頗具喜感,但最大笑點來自那位手持辣條的小學生,操持着一口方言對辣條進行質量測評:“爽!有嚼勁!還有一點甜!”

以下是詳細回顧。

01食品安全

我們很難不聯想,這一話題在比重中的增大,跟前兩天的熱點事件之間到底有沒有聯繫。此次晚會中,正面提到食品問題的模塊有兩個,一個辣條,一個土雞蛋。

關於辣條,老實說人們早已有了十分充分的認識。就我身邊的某些成年人來說,他們也會偶爾買一些辣條,但多少會帶着些許犯罪的快感。這個東西跟街邊攤的性質很像。都知道不衛生,但嘴裏都說,我就偶爾喫一點,應該沒關係吧。

因此,在315晚會這樣一個萬衆矚目的時刻暢談這一問題,意義不大。這很像在高等院校的中文系課堂上強調標點符號的重要性。

絕對不是沒有強調的價值,也絕對沒有錯誤。但多少有些殺雞用牛刀的感覺。

但正如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確實很重要,辣條的問題時不時拿出來再討論一番,引起廣泛羣衆,尤其是對家中孩子食用的警戒心理,也是功德一件。

但土雞蛋的話題,則完全不同了。

在我看來,這一話題是此次曝光是本次315晚會中所探討的全部問題中,最具殺傷力的一項,沒有之一。相比辣條話題,醫療廢料以及衛生用品等話題中對髒亂差的畫面拍攝,土雞蛋話題的探討中,並沒有太多對“髒”的描述。

在“引起大衆不適或恐慌”的程度上,它遠比不上前兩者。整個模塊下來,其實也就說了一件事:“土雞蛋的營養價值並不高”。

其中關於爲什麼土雞蛋顏色會更紅一些,關於斑蝥黃的介紹,與其說是曝光,不如說是科普。

但科普的力量是巨大的。該行業之所以如此火爆,命門就在於公衆誤以爲土雞蛋的營養價值更高,所以纔會願意付出更高的溢價,所以纔會有這樣的產業鏈存在。

藉着315晚會強大的影響力,該信息必將極大程度在社會上廣泛傳播,可以想見的是,瞭解到真相的老百姓自然不會願意花更高的價錢買一個無法滿足自己需求的產品。屆時釜底抽薪,整個土雞蛋行業一定會受到巨大沖擊。

當然,這樣的影響力也僅限於“土雞蛋”這一極爲細分的領域。事實上,這一問題的背後其實是深深烙印在國民心中的,對“原生態”的迷信。

以此次事件爲例,老百姓在瞭解到真相之後,最多也只是不會再買超市裏的土雞蛋了,但如果確實是農家自養雞所下的蛋,依然會受到人們的追捧。除此之外,各種打着“原生態”旗號的保健品,也依然會有着極爲廣闊的市場。

工廠化現代化所產出的食品及農副產品,仍舊將長期處於鄙視鏈的下端。而這樣的國民心態,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晚會所能輕易扭轉的。

但不管怎麼說,進一步,有進一步的成績。

除此之外,在醫療黑產的模塊中,晚會也特別強調了這些廢料最終有很大一部分將變成裝菜的袋子,在側面持續強調了食品安全的隱患所在。

02生活用品的衛生問題

這一問題的重頭戲則來自“醫療黑產”和“衛生用品”。

這兩個模塊頗有些相似的地方,一個是醫療廢料的再回收利用,另一個則是用過的紙尿褲及衛生巾的二次回收加工。

無論是哪一個,都可以極大引起觀衆的生理不適。

同樣的,這兩個模塊所涉及到問題的也有相通的地方,那就是都涉及到了產業鏈的問題。

一方面是垃圾的處理,這位於某些產業鏈的最尾端。

而另一方面則是原材料的供應,這又位於某些產業鏈的最開始。

“垃圾的再利用”,本身是現代化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必然會產生的一道工序。在現代社會中,任何原材料在被製造出來後,經過使用變成垃圾,都可以通過再加工的方式去繼續榨取其剩餘價值。

但由於技術和成本受限,衛生問題,安全問題,必將在這些連接環節中變得極爲脆弱。這幾乎是每一個發展中國家所不得不面臨的困境。

導演王久良在2016年發佈的紀錄片《塑料王國》描繪了這樣的場景:大量未經處理的塑料垃圾進入中國,散佈在從北到南幾十個大小鄉鎮,最終在一個個小作坊裏,由幾乎沒有任何防護的工人用手進行粗糙的分揀。除開產品本身的處理不當,一些‘洋垃圾’的加工過程主要依靠人工手工拆解,對從業人員的健康隱患也是非常大的。

這一問題,在短期內幾乎無解。

對於此,315晚會也沒有給出一個很好的答案。到最後,也許我們兜兜轉轉還是不得不回到那句話中去,

“發展中的問題,唯有通過繼續發展才能解決”。

03互聯網企業的隱私保護

智能騷擾電話,這是在晚會中第一個被點名的科技領域內的問題。

原本我以爲重點是騷擾,但看了幾分鐘很快就明白過來,“騷擾”電話只是調動觀衆情緒的工具,整個模塊的矛頭直直指向了“隱私防護”的問題。

去年的時候,李彥宏在一次中國高層發展論壇上談及用戶隱私問題。他說

“我想中國人可以更加開放,對隱私問題沒有那麼敏感,如果他們願意用隱私交換便捷性,很多情況下他們是願意的,那我們就可以用數據做一些事情。但我們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如果數據會使用者收益,他也願意,我們就會去做,這是我們的基本原則,這就是什麼該做的,什麼不該做。”

引得輿論一片譁然。

這本質上其實就是“使用權”和“隱私權”之間的博弈。

在2018年,以臉書爲代表,數據隱私保護問題已經成爲了整個行業的重點難處,在此次晚會上,“騷擾電話”也只不過是一個外在由頭,真要論起來,互聯網企業也大可以辯駁這樣的行爲是“精準推薦”的線下形式。

現如今,當算法與大數據正以水銀瀉地一般進入各領域,隨之而來的隱私問題也對人過去的隱私觀念提出了新的挑戰。算法推薦讓新聞無比精準,也將個人閱讀習慣完全記在賬上;電商平臺上稍作瀏覽,同類商品立馬展現在其他網頁,一方面,你可以說這是用戶隱私底線被大幅突破的表現,可另一方面,互聯網公司也可以辯駁此爲“千人千面的個性化服務”。

正如晚會中所言,互聯網企業正在神不知鬼不覺地獲取你的個人信息,你的收入,你的學歷,你的愛好,甚至你最近幾天的瀏覽記錄。當大數據爲時代精準畫像,人們卻仍在繼續使用,這難免就有成爲透明人的憂慮。

關於此問題,我認爲大數據收集和不斷精準細緻的畫像一定是整個時代的趨勢,你喜歡也好,不喜歡也罷,這都是不可能人爲阻擋的歷史大勢。

但另一方面,我也切實認同央視在現階段提出質疑的必要性,即“數據的所有權究竟應該歸誰?”

隨着時間的推移,有兩件事在同時發酵着。左手邊是“人們在潛移默化中逐漸習慣了隱私的缺失”,右手邊則是“人們在隱私不斷被侵蝕的過程中越來越感到惱怒”。

當左勝過右時,時代轟隆隆駛過。而當右勝過左時,那麼這些互聯網公司則必須在狂奔之餘,認真審視並妥善處理好該問題。

經過一年的風向觀察,右勝左已成既定事實。放棄僥倖心理,積極配合民衆和當局的要求,是各家互聯網企業的最佳選擇。

把隱私權可用於哪些領域的權力下放給用戶,把隱私權的邊界把控的權力下放給用戶,把隱私信息收取的開關下放給用戶,這些都是可實現的途徑。而具體如何實現,則需要強有力的中心部門來監管執行。

這些年來由於互聯網作爲新興行業,其監管體系還非常不成熟;另一方面,由於其對整個時代的滲透性,互聯網行業的種種亂象已經非常深入地影響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這樣的環境下,對監管的呼籲訴求已經迫在眉睫。

04互聯網財產安全問題

繼去年P2P接連爆雷,網貸問題在今年也在315晚會上被正式點名。至此,所謂的互聯網普惠金融徹底進入了寒冬。

按理說互聯網普惠金融怎麼看都是一個好事情,一方面給民衆提供更豐富的理財選擇,另一方面給民衆提供更便捷的借貸渠道,促進民間資本流通,拉昇國民經濟活性,怎麼看都是一個好事情。

但潘多拉盒子打開就合不上了,其他雪花跳動的時候那麼快樂,你不跳一下你自己都覺得呆傻。於是各位前赴後繼地在邊緣地帶試探,突破,然後雪崩來臨。

說白了還是金融的原罪(來錢快),加上人類的原罪(貪婪)。監管嚴厲的時候都各種鑽空子玩套路,監管稍有鬆懈,就變成了晚會中那一副高利貸黑社會的樣子。

當然,必須要指出的是,雖然晚會將那幾位網貸的借貸者統一刻畫成了被矇騙的受害者形象,但我依然堅持認爲這些人自身也有着極大的問題。

以所謂的“714高炮”爲例,無論是“砍頭息”還是高昂的逾期利息,這些都是借貸前應當瞭解的最基本信息。既然選擇同意交易,那麼在還不起的時候就理應做好付出代價的準備。

再次重申,“714高炮”和高利貸沒有任何區別,其本身當然是違法行爲。但做個不恰當的比喻,販毒的槍斃自然是沒話說,可吸毒的也不見得就那麼可憐,尤其是在明知道那是毒品的情況下。

另外,近些年網貸受害者層出不窮,跟當今社會大肆鼓吹“消費主義”也有着直接關係。“管殺不管埋”的相關媒體賺得盆滿鉢滿,而血淋淋的教訓則定格在那裏。

量入爲出或許已經不再適合當今社會的節奏,但超額透支一定會讓你付出你本付不起的代價。

人們,尤其是年輕人,很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警醒啊,警醒。

05其他問題

資質證書掛靠的事,在許多年前我就有所耳聞,身邊也有一些人單就爲了這一件事而去努力考證。其中有個特別厲害的,本身就很擅長考試,跨行業考取了多個證書,每年靠着這一樁事就可以平添許多收入。

但這與國家規範行業水平,提高行業門檻的初衷明顯是相違背的。整治之後也許持有證書的朋友會感到委屈,自己證書明明也是辛辛苦苦考來的,賺點錢怎麼了?但我希望各位明白的是,倘若掛靠一事可以得到徹底整治,那麼各位的行業地位必將進一步提高,除此之外,各位也可以在行業內發揮出相應的價值。

考證並不是最終目的,知識的掌握唯有投入到實際運用中,才能更好地轉化爲生產力,從而促進整個國民幸福度的提升。

而掛靠行爲,乃至掛靠中介等現象的存在,則完全是對人力和物力的浪費。

本次話題中,0.5是在講傳統線下的掛靠行爲,而另外0.5,則是有力敲打了互聯網行業中,存在許多看似討巧,實際上極不正規的扭曲現象。

此外,在銀聯閃付的話題的後半部分,也敲打了某些電商平臺上關於POS機的倒賣問題。這些都是根植於互聯網土壤中,所長出來的扭曲之花。

另外,電子煙上315晚會也是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一方面人們很早就在調侃,說羅永浩做啥啥出事,最近在搞電子煙,保不齊315就給他爆破了。

另一方面則是有陰謀論一直在稱,由於某些原因,相關部門一直在打壓電子煙市場。因此,當真的看到電子煙出現在315晚會的舞臺上時,難免會感到有些恍惚。

就事件本身來談,這一片段其實可以總結爲兩句話:“1電子煙也不健康”,“2吸菸有害健康”。

從這個角度來說,陰謀論絕對是站不住腳的。也許只是一次簡單的科普罷了。但各位應該還記得之前我們在土雞蛋那個模塊中談到的,科普的力量。

06 結語

最後,我想以一個小故事來結尾。

前些日子家裏的壁掛爐壞了,總是在漏水。請師傅來修,師傅本來說簡單,但看了一會兒又改了主意,說必須大修。

我覺得很蹊蹺,但又不太懂得應該如何交涉,最後乖乖交了錢,恭恭敬敬把師傅送出門去。安慰自己,起碼修好了。

因着這件事,我又回想起去醫院的場景。之前曾在網上看過幾個帖子,裏面以第一人稱寫着醫生如何揹着銷售的指標,推薦病人去檢查這檢查那之類的事情。但到了醫院,醫生怎麼說我就得怎麼配合,最後還是得去乖乖交錢,再恭恭敬敬從診室裏退出去。

我想,這本質上就是一種信息不對稱的體現。對方是專業人士,我們是尋求幫助的消費者。問題的嚴重性理應由對方判斷,而關於對方有沒有全力以赴,是不是“坑”我們錢了,我們無從判斷,只能選擇無條件信任。

關於這個問題,315晚會的主持人給出的建議是“不要再用外包了”,更大的機構,更權威更值得信賴的官方企業,或許能讓我們感受到一些安全感。

是的,這也許是一種解決辦法,但店大欺客的例子也有很多。或許,有人又會給出新的建議:“還不夠大,還不夠專業!”但即使走到盡頭,也有“壟斷案例”在等着我們。最終我們不得不悲觀的承認,“規模”並不能解決這一問題。

那天師傅走後我想了很久,最後悲哀地意識到,我只能無條件信任他。

我們處在一個高度發達,高度分工的社會裏。人與人不同職業的差異之間,有着巨大的信息鴻溝。區別是消費時我們在鴻溝這頭,而工作時我們在鴻溝那頭。

我們處在這樣的社會裏,絕大多數時候,我們沒有能力去判斷對方是不是在蒙我們,就像我們的客戶永遠沒有辦法判斷我們是否做到了100%。我們所依賴的,只能是基於對行業規則的信任,對職業道德的信任,對看不見的手的信任。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這樣橫衝直撞的活着,每天在昏昏欲睡的地鐵上,我們幾乎從未擔心過地鐵司機會發了瘋,衝出軌道。每天在嘈雜的食堂裏,我們也幾乎從未擔心過喫完這頓就會食物中毒死去。

當然,我們有足夠的理由擔心。但社會的精細化合作撲面而來,無處不在。

你擔心房頂會塌嗎?你擔心電腦爆炸嗎?你擔心水源不潔嗎?你擔心樓道失火嗎?

你有足夠地理由擔心,但你不能那樣活着。你只能選擇信任。

你把電器交給不認識的人修理,你把身體交給不認識的人診治,你把孩子交給不認識的人教育,你把安全交給不認識的人保護。這是我們處於這個時代所不得不面對的困境。

但是,在所有人安心做鴕鳥時,必須有人擡起頭,神經質般地盯着可能出問題的環節,並警示其他人把頭從沙子中擡起來。

“不要太過分,總有人在看着你。”這句話將說給每一個工作時的個體。

而這,也是315和媒體存在的意義。

本文由IT爆料匯原創出品,轉載請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