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去重慶參加活動,和幾位大學同學坐下來喝酒擼串。聊到長安鈴木,一位同學說:

長安鈴木2023年合資到期,到時候估計不會續約了。

這話一出,包括我在內的人紛紛表示贊同。以鈴木目前在全球的狀態,日本、印度纔是它的戰略中心。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4-12月,鈴木全球銷量208.3萬輛,其中印度子公司為106.1萬輛,佔比高達50.93%。

至於中國,現在這樣半死不活,鈴木似乎也無異於做點啥,挽救當前危局。

一輛價格超過12萬的小型SUV鈴木英格尼斯,誰會成為買單者?


成都車展上,鈴木引入了一款A00級SUV,進口車型,名曰「英格尼斯」。我一聽這名字,還以為是「英格立失」——english的諧音呢。區別不了Si和shi,這兩個車的名字讀起來幾乎一樣。

這款車以進口的身份到中國,售價12萬-13萬。不得不說,鈴木膽子很大,真有一股「不怕賣不掉、就怕價不高」的架勢。但以鈴木目前在中國的還不如眾泰的影響力,英格尼斯最終的命運,必然逃不過「應該你死」了——善哉,你不下地獄誰下地獄。

很顯然,引進英格尼斯到中國,不會給鈴木在中國的窘境,帶來任何正面影響,反而讓其滯銷車型排行榜上,又新添了一位成員。

長久以來,鈴木一直以造小車為己任,最大不過超級維特拉,車長4.5米,軸距2.64米,標準的緊湊級SUV。再有就是凱澤西,長4.65米,軸距2.7米,標準的緊湊級三廂車。再往上走?對不住,咱鈴木堅決不幹,咱就是要一門心思「小」到底。

心疼你孤獨而無助的眼神


這麼軸的鈴木,遇到對尺寸、空間不斷求大的中國消費者,難免矛盾重重。鈴木不願意妥協,那中國消費者立刻、馬上走進別人家的4S店,刷卡、開車、走人。

有人把長安鈴木的邊緣化,責任歸到長安身上。在墨哥看來,長安只能算是躺槍。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鈴木不願意做改變,沒有適閤中國的車型引入,就連超級維特拉這樣有可能做大的車型,都一直不國產,長安又能如何?

我們常說,人這一輩子啊,堅持做好一件事就夠了。這話很有道理,但對鈴木來說,對這個座右銘的堅持,特麼也太不可思議了,到了一個讓中國人無法理解的程度。要不怎麼說日本人都特麼變態呢,鈴木這家企業的風格就是縮影啊!都說車企為了掙錢啥都幹,鈴木就是反駁的最佳案例!

我不知道這種堅持,從長遠來看到底是好是壞。但從現在來看,它很可能決定了鈴木在中國的生死——如果在接下來的六年裏,鈴木沒有更好的產品引入到中國市場,那和長安說拜拜,幾乎是板上釘釘了。

而且,真和長安分了手,鈴木在中國估計也很難再找到新的合作夥伴。圈子就這麼大,鈴木這麼軸,在一看就知道沒啥前途的情況下,誰還會願意娶進門喏!

最後,提醒一下各位。

如果是鈴木的死忠粉,趕緊買一輛收藏,以後可能買不到了。如果不是,那請遠離鈴木,因為以後你可能沒地方維修保養了。

《予墨Auto》原創問答,嚴禁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

2016年11月3日,長安鈴木官方發布了《長安鈴木關於不實新聞報道的聲明》,對於外界傳播的「長安鈴木撤銷技術中心,鈴木或將撤資」等新聞報道進行了回應。一次「隆重」的危機公關,或許會讓消費者心安。但無法否認的是,長安鈴木已經面臨相當嚴峻的問題。

銷量逐年下降

長安鈴木是國內經濟型車型的始祖,23年的歷程讓其有了「小車之王」的稱號。不過種種原因之下,長安鈴木年銷量卻在逐步下降,從2011年銷售219,603輛到2015年銷量跌至120,175萬輛。去年,長安鈴木共售出新車92,096輛,同比下降6%。對於擁有6大車型的合資品牌來說,這樣的低迷表現與同為長安系的其它合資品牌相去甚遠。

值得關注的是:長安鈴木早在2014年就存在嚴重產能過剩的情況(年產能35萬輛),此後長安新車與鈴木共用生產線則成為順利成章的事情,避免了產能大量閑置。2017年至今,對於長安鈴木來說,依然是停滯不前的一年,「代工廠」的趨勢似乎有增無減,究竟長安鈴木的問題出在了哪裡?

全球市場規劃

鈴木木汽車從集團層面的戰略調整已經十分明顯,自4年前推出美國後,它們主攻的市場就變成了印度市場,據印度Team-BHP10月份最新數據顯示,鈴木在印度的合資企業——馬魯蒂鈴木的市場佔有率達44.65%(今年最高達50%),單月12,3684輛的整體成績在印度市場也是無法撼動的存在。

鈴木汽車另一個重視的市場是日本本土市場,儘管出現了鈴木「油耗門」事件,但其實目前沒有給整體銷量帶來太大的影響。據日本JADA的數據,鈴木品牌在1-10月日本共銷售新車88,255輛,同比增長38.2%,本土市場是鈴木基礎的保障。

印度和日本市場的市場共同消費特點是注重經濟性,特別是印度市場對於微型和廉價車型,需求量很大,所以這使得鈴木汽車依舊「癡迷」於小車之王這個稱號,中國汽車市場也沒有例外。

產品更新節奏緩慢

正是這種癡迷之下,造成了長安鈴木整體佈局方面的緩慢,包括技術儲備、車型規劃等等。舉兩個例子:自2009年9月新奧拓上市,到2013年12月上市鋒馭期間4年多的時間裡,長安鈴木都沒有新車型發布。

另外,鈴木將價格最高、最能夠代表品牌形象的4款車型都通過進口渠道銷售,長安鈴木無論是在產品或是技術層面都沒有掌握核心主動權。拋開長安與鈴木錯綜複雜的關係,這樣的產品佈局不利於鈴木品牌在國內長期穩定發展。

滯後的市場定位與缺乏「自救」

國內汽車市場整體依然處於黃金期,但A0與A00級市場的整體沒落已經是大勢所趨。長安鈴木天語、奧拓、雨燕都曾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目前天語系列已經名存實亡,奧拓與雨燕則都維持在月均1千餘輛的成績,實質上已經到了停產的邊緣。

細分市場的趨勢是一方面,長安鈴木也沒有更多「自救」的措施。雨燕自07年引入,就沒有進行換代。配備渦輪增壓的第八代奧拓自2014年就已推出,至今仍未引入。國外沒有全新車型引入,長安鈴木的本土化調整也遠遠不夠,除了不停的追加特定款外,也沒有更多的舉措,長安鈴木或許已經沒有動力在國內繼續捍衛「小車之王」的美譽。

SUV市場依然堅持「小」

長安鈴木產品方面始終在堅持「小」的策略,在近年來大熱的SUV市場,長安鈴木在13年底與15年底分別投放了鋒馭與維特拉。不過由於二者定位重疊度非常高,鋒馭月均銷量不足千輛,維特拉則成為長安鈴木銷量第一高的車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鈴木的招牌車型吉姆尼卻並未國產。

而從小型SUV細分市場來看,產品差異區分化區分並不明顯,鈴木經濟實用的優良基因在日系小型SUV中並不罕見。而由於維特拉在設計層面中規中矩的表現,產品整體則有些偏離主流年輕消費人羣的喜好。

鈴木汽車對於小車有著難以割捨的情懷,而這種堅守有時候會變成為制約其多樣化發展的掣肘。對於處在消費升級期的國內市場,合資品牌要想健康穩定的發展,必須走精品化、大型化的道路,具體到長安鈴木來說,銷量提振的核心必須是新車型、新細分市場的支持。驍途馬上上市,鈴木能否能夠按照標語說的「換個活法」,我們拭目以待!


鈴木進去中國大眾視野第一款車就是大名鼎鼎的奧拓,十幾年前可以說那是一般家庭高不可及的「豪車」。隨著鈴木多年來的發展,也再後來誕生了很多明星車型,比如羚羊,比如爆款的北斗星,再到後來天語,真的是一路順風順水。可是隨著國內汽車市場多元化發展,鈴木車型引進的滯後,再加上長安和昌河這倆個不爭氣的合作夥伴,十幾年的不變的裝配工藝和內飾做工,再加上日漸顯現失敗的市場營銷策劃,使得鈴木在國內的市場地位急轉直下今非昔比。長安鈴木能生存到今天,唯一的保證就是鈴木的耐用性和可靠性,以及鈴木的輕量化設計水平和節油性能的突出。作為鈴木車主,真的希望鈴木能發展好,因為鈴木的品質只有用過的人才有發言權,也希望長安這個夥伴能夠給點力,把品質管控好,把鈴木的精髓能真正學到自己的手裡,壯大自己。


如果要用一個品牌來形容汽車界的鈴木,那它大概就是手機界的諾基亞了吧。

N多年前,鈴木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也曾強勢過, 甚至2011年長安鈴木的累計年銷量達到了22萬輛,市場表現達到了巔峯。不過頂峯之後就是跌落,這幾年,鈴木進入了跌跌不休的狀態。如今,不少品牌的車型換了一代又一代,銷量蒸蒸日上,而長安鈴木卻在逐年落寞,被中國市場邊緣化。

數據顯示,自2015年以來,長安鈴木的銷量已經連續呈現下滑趨勢。在2017年的上半年,長安鈴木的銷量相比去年同期下滑20.12%,長安鈴木所有車型月銷量總和也不過五千輛上下。

這個品牌的銷量如此之慘,歸根結底取決於鈴木本身的產品問題,倒不是說質量多麼不好,但確實是沒有跟上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步伐。

首先是市場反應太慢,近幾年在自主品牌或者是合資品牌在大量生產或引入新車的時候,卻鮮少看到鈴木的新動作,拿有過一陣名氣的雨燕來舉例說明,自2006年至今超過十年了年還未換過代,這樣的產品更新速度真是讓人無語了。

再就是品牌認可度太低,鈴木一直專註於小車,走中低端市場,以前是受到了很多消費者的追捧,但如今消費升級,其他主流品牌並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分市場,大家有了更多的選擇,那麼在考慮買車的時候,鈴木很難進入消費者選車的名單中。再說性價比,雖說鈴木給人的印象是經濟實惠,但實際上已經比不過崛起的主流自主品牌。

綜上所述,可以感受的到鈴木的發展是有些固步自封。若是再不好好研究下中國消費者的內需而升級創新,不得不讓人擔心將來有一天會被擠出中國市場。


鈴木的發展讓人想到諾基亞,雖然鈴木未在汽車行業發展的像曾經不可一世的諾基亞那樣輝煌。但鈴木主打的精品小車有著可靠性強,油耗低,價格相對實惠等特點。與諾基亞類似,鈴木最大的缺點就是守舊,可以十年不換款五年不變樣,營銷上不僅沒有創新,簡直是用銷售員的無情來打發走客人,你能想像那十幾年不換代的雨燕沒有一分優惠是什麼感受嗎?你能想像銷售員給你大談鈴木的發動機如何牛氣嗎?是的,不可否認,鈴木的車外觀小巧精緻,燃油經濟型良好,後期維修費用低,但就是個賣臭豆腐的也知道與時俱進吧,鈴木故步自封,守著小車不放,守著價格沒優惠,守著二十年前的內飾不更新,何以競爭汽車市場。


我們家的第一臺車就是鈴木。

那是7年前,我大學即將畢業,爸媽覺得完成了一個重要使命,開始考慮用微薄的積蓄買一臺汽車了。當時他們的工資還不到2千,預算是4萬塊左右,考慮了比亞迪F0、吉利熊貓、長安奔奔和鈴木奧拓,最後覺得日本的車子質量更靠譜,就咬咬牙花了5萬塊,買了一臺奧拓手動擋高配版(所謂高配,不過是有了鋁輪轂、皮座椅和CD播放器,天窗什麼的根本不用想)。

7年過去了,這臺車跑了7萬多公里,每天載著老媽去8公里外的單位上下班,偶爾載著一家三口自駕遊,中間我和老爸還輪流當司機,一家三口從豫北縣城狂奔1千多公里去上海、杭州旅遊。

質量真沒得說。

小擦小碰之類就不提了,大件沒動過,易損、易耗件成本也是出去搓一頓飯的費用,除了老爸中間換了四條寬一點的輪胎之外,我們在這臺車上花的錢,最多的可能就是老媽每年更換的座椅套、方向盤套了。

後來家庭收入多了些,我也添了一臺B級車,每次回家都想攛掇爸媽換車,他們卻一點都沒動過這個念頭,一提就說「這車要開到退休」,我說那空間小咱不介意,冬天空調熱得慢不是讓你們受凍嘛?老媽回一句:「空調可是不慢啊,一會就暖和了。」

別說,去年冬天我試了下,居然比我那臺車熱得還快。考慮到這車主要是老媽上下班開,倆人出去玩也就是100公里內的短途遊,還真是找不到說服他們換車的理由。就連我平時坐高鐵回家,開著這臺奧拓依然很順手,座椅舒適度、轉向手感等依然比現在的很多廉價車還要強。

沒想到的是,我們的車沒有換,鈴木可能要先走了。

起因是大V的一段爆料,沒有指名道姓,猜測卻紛紛指向了長安鈴木。

隨後主角的回應模稜兩可,讓輿論更加堅信大V指的廠家,就是長安鈴木無疑。雖然新車君始終覺得,現在最應該撤離的是某意系品牌,但鈴木的去留問題,也確實值得聊一聊了。

從哪兒開始呢?從松田修(Osamu Matsuda)入贅鈴木家族,改名鈴木修(Osamu Suzuki)開始吧,畢竟鈴木汽車被公認為「小車之王」,並且長期主導印度汽車市場,都是這位小個子男人一手促成的。不誇張的說,我們熟悉的鈴木,是鈴木修打造的,理解了這個人,就讀懂了鈴木。

/01/

「外交官」鈴木修

鈴木修有很多外號,其中一個是「外交官」,因為他經常全世界亂跑,尋找適合的市場與夥伴,1978年執掌大權之前,鈴木修就攛掇著在泰國、菲律賓和印尼開店建廠了。80年代後,還先後拓展到了澳大利亞和巴基斯坦,同時也在印度促成了一家對鈴木影響深遠的合資公司——瑪魯蒂鈴木。

隨後還有很多新目的地:1984年登陸紐西蘭、1989年拓展加拿大,90年代後開拓韓國、埃及、匈牙利和越南市場,在中國與長安組建長安鈴木時,一度成為中國市場銷量最高的日系品牌。

據傳,90年代初國家尋求外國車企的技術扶持,希望藉此提振凋零的軍工企業,但日本廠商因為政治問題畏手畏腳,只有與日本軍工關聯最弱的鈴木頂著壓力,與長安展開合作。當然,中國市場後來對鈴木的回報也是豐厚的。

雖然在80年代初通過與通用結盟,鈴木敲開了歐洲與北美市場的大門,但是鈴木在日本之外的主要根據地,都在南亞、東南亞、東歐以及中國這些落後的欠發達地區。鈴木修開拓海外市場的思路很清晰:不跟大車企硬碰硬,發揮自己小車的特長,專門去鑽那些收入偏低、人口密集的市場。

一句話,錢少人多的地方,就是鈴木的天堂。

/02/

「高老頭」鈴木修

雖然個子不高,鈴木修省錢的功力,絕對不比高老頭低。

通用集團之前的CEO瓦格納曾這樣讚歎:「我不知道世界造小車的企業,有誰能超過鈴木。」瓦格納的評語,讓鈴木成為名副其實的小車之王,瓦格納當時的評語還有後半句「而這一切(讓鈴木成為小車之王),是從鈴木修開始的。」

mini和菲亞特也擅長小車,豐田、本田、福特、大眾也都有小車,為什麼小車之王偏偏是鈴木呢?不是因為鈴木專造小車,而是因為尺寸同樣小的車,都沒有鈴木便宜,即便有,也肯定沒有鈴木好。

這不是我說的,是業界公認的。這一切,確實始於鈴木修。

關於鈴木修摳門的傳聞很多,有的堪稱「喪心病狂」,簡單列舉幾個:

1、 鈴木修參觀完一座工廠後,命令下屬把地板標線用的黃漆改為白色,因為白漆每罐的成本比黃漆便宜幾美分;

2、 同樣是參觀工廠,要求把廠內1萬8千個燈泡撤掉1900個,這樣每年能節省4萬美元的電費;

3、 撤銷總部接待員的職位,通過一個又一個指示標,讓到訪總部的人能夠自己找到想要找的部門或人員;

4、 員工乘新幹線去東京出差,不許購買直達車票,而應購買三張中轉車票,這樣能從原本60美元的出行費中節省2美元。

以上這些,是鈴木在平時公司、工廠運營上搞的小動作,而在設計、生產時,鈴木也動了很多小心思。例如在一款車的設計階段,鈴木會考慮兼容競爭對手的零部件,這樣一來,就可以直接向供應商採購相同型號的零件,而無須單獨重新設計和驗證了。

「我們是造小車的,所以哪怕是一元的成本,都必須放到心上。」鈴木修說的一元,指的是日元。

/03/

「銅豌豆」鈴木修

汽車圈脾氣最大的人,不是德國的皮耶西,而是日本的鈴木修。

1930年出生的老頭子,在70歲那年接受外媒採訪時,被問及退休的事情,他的回復是:「老子要鬥到死。」

除了在印度與瑪魯蒂的美滿婚姻外,鈴木跟其它車企的合作少有善終,從八十年代初跟通用結盟20多年,到了2006年,鈴木修咬著牙用公司兩年的利潤總和,贖回了通用持有鈴木的17%股份。

而到了2009年,鈴木與大眾交叉持股,大眾看上了鈴木造經濟小車的實力,鈴木希望學習大眾的柴油發動機技術,可是這次持續六年的「婚姻」,從第三年開始就要破裂了,最後雙方又吵了三年,鈴木修又一次把公司的股份全部贖回,開心地說「喉嚨裏的骨頭終於被拔出來了!」

有人問鈴木修,以後還會考慮跟大眾合作嗎?老頭子甩了一句:「沒人會跟離過婚的人再婚的。」

倔強如此,面對通用、大眾也毫不客氣,可以想像,把業務重心放到福特、馬自達以及自主品牌身上的長安汽車,少不了與鈴木發生摩擦。各種是非,外人不便揣測,但可以想像,一旦老頭子不爽了,是絕不會委曲求全的。

外交官鈴木修,帶領鈴木來到中國成就一番輝煌;高老頭鈴木修,讓千萬貧寒的中國家庭圓了汽車夢;銅豌豆鈴木修,在中國受了冷淡,卻不會重修舊好。

有人總結說,鈴木就是專門給窮人造車的品牌,可是這不代表窮人有錢後,就不願意再考慮鈴木這個品牌。可惜的是,放眼整個鈴木家族,實在是沒有一款能夠吸引眼球的。

這麼多年,鈴木給人的感覺一直是——明明沒病危,卻主動放棄治療。中間推出的幾款新車,不像是殊死一搏,而像是不情不願地配合一下醫囑,內心卻似乎巴不得讓末日來得更早些。

十年前的奧拓和雨燕,包括比其它合資車企更早的小型跨界車天語SX4,都足以滿足那些不求大、只求精的普通消費者,可是現在,在奧拓、雨燕依然是這樣時:

它們的對手是這樣的:

當啟悅是這樣時:

它的對手是這樣的:

當維特拉是這樣時:

它的對手是這樣的:

鈴木的立身之本,是花更少的錢,造更靠譜的車。在大眾、豐田、通用這些大廠中間,成本控制都比不上鈴木,可是當中國自主品牌積累了一定的技術基礎之後,它們展現出的摳門「智慧」就是鈴木望塵莫及的了。

可怕的是,在自主品牌進步最快的十數年裡,長安鈴木卻幾乎止步不前了。怪不得變心,經年不變的鈴木,讓客戶的心涼了。

如今的中國,依然有窮人,可是市場已經有了寶駿、吉利、長城、比亞迪。鈴木,我們真的不再需要你了。


鈴木的車還是以小型省油耐用為特點,發動機的可靠性不在豐田之下。但是鈴木只產小型車市場定位狹窄客戶羣體單一,車型更新速度慢,廠家營銷宣傳幾乎為0,除了頭條無休止的軟文,從沒有想過從正面角度好好為鈴木做下普及宣傳,例如最早進入中國市場,最早向中國輸入技術,從不反華反而親華等等……再加上長安鈴木的裝配實在是不敢恭維,售後服務又比較差,流失了很多老客戶.....就像前幾年上市的鋒馭,每月銷量其實就那麼幾百上千輛,但是各種小毛小病各種投訴一直沒有中斷過....低頻壓耳、避震漏油、車窗異響、天窗漏水、後橋變形、轉向機滲油等等……結合鋒馭的銷量,這麼多問題足見長安的裝配品控爛到什麼程度……鈴木的車憑良心說都是好車都是經典,走到這一步,鈴木本身的造車理念、中國的合作方長安、國內消費者購車的需求等等都是鈴木在中國走下坡路的原因,我個人還是不太看好鈴木在中國的前景……調整一下思路,凱澤西國產化、維特拉加長軸距、拋棄長安選擇廣汽提高產品品質和營銷手段,也許在中國會大賣……也許還有一線生機……


很好,我家奧拓十年,啟悅2年,大小問題都沒有,啟悅空間大,油耗高速4.9,平時不超6個


長安鈴木的車吧!因為日本人是很注重環境保護的,所以他們的車都是很環保很省油的所以他們的口號是「科技成就低能耗高品質」你看從開始的奧拓到羚羊,後來的雨燕到天語。都是同級車裡省油的大師。除了低端的奧拓和羚羊,雨燕和天語的做工還是秉承了日系車的精緻。如果你不是用來做商務車,要求它大氣,風度的話它還是很時尚,很實用。


我家天宇sx4運動版2010年10月買的,到現在七年頭跑了12萬公里,換過一次前剎車片,左前避震膠墩(小區停車左側經常上馬路牙)五萬公里是換的銥金火花塞,其他都沒有動過包括電瓶還是原車那種加水的老式電瓶。現在行駛狀況依然良好行駛穩定高速160無壓力,缺點就是表臺安裝比較差,新車時候就有小異響且高速行駛車廂有共鳴聲音。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