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先從對騎兵這個兵種的認識上來說。

在春秋五霸時期,騎兵在我國還未正式出現,而軍隊中充當馬的角色是牛,士兵們都是騎在牛背上進行作戰。直到北方匈奴入侵,他們騎得是馬,其速度是驚人的,這才有騎兵的引進。秦國和趙國地處北方與匈奴接壤,是較早與匈奴作戰的國家,最先吃了苦頭,也在後來的戰國時期最先在軍事上領先諸侯各國。

雖然騎兵的出現還挺早,但沒有馬鐙這個東西,騎兵騎在馬上作戰的難度比較大,所以在應用的武器上也有漫長的改進歷史。

剛開始中原人還是喜歡用槍、戟、戈等這種長兵器騎在馬背上作戰,一寸長一寸優嘛,但這裡面也有很大的問題存在。馬的速度是極高的,一旦長槍刺中敵人的那一刻,也很容易使自己被帶下馬來。為了對付這個問題,後來騎兵們乾脆把自己綁在馬背上,即使自己死亡,也要務必把敵方置於馬下。所以大家偶爾也會在良心電視劇里看到,騎兵陣亡了,還被被馬拖行數丈遠。

到後來,又從兵器上進行改進,改用彎刀,把彎刀直接橫著放,藉助馬的速度,刀刃完美滑過,就可把敵人開膛破肚,又不影響攻擊下一個敵人。沒有像電視里演的那樣,把武器一左一右地揮舞的像玩花一樣。真是那樣舞弄的話,保准你最多殺一個人,就被放倒。

所以,騎兵這個兵種的威力並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樣很牛逼,大部分作用只是增加士兵移動速度,達到奇襲的效果。

到了戰場,騎兵們還是要從馬上下來投入戰鬥,槍打出頭鳥,誰敢騎在馬上,那都是活靶子呀。

對付騎兵,用步兵就夠了,哪還非得用上騎兵!記得頂我


很久沒聽到這種說法是因為現在幾乎沒有騎兵了,而代替騎兵的則是坦克,並且現在認為的對付坦克的最有效的方法依然是坦克,和古代認為對付騎兵最好的方法是騎兵一個道理。所以現在對坦克的防護和火力要求都很高,現在的坦克炮穿透力最低也能打穿500mm的鋼板,這個程度的穿透力基本就是以我國的59改,T72,M1A1,豹2A5等為代表的這一代坦克。而許多現役的最先進的主力坦克,比如M1A2,T90,99,豹2A6等穿透力都在800mm以上,之所以要求高穿深,還是因為用坦克打坦克。因為能跟上坦克的速度的基本上只有坦克,和古代能追上敵方騎兵的也只有騎兵是一個道理。雖然現在有許多克制坦克的方法,比如單兵反坦克火箭筒,直升機,制導導彈等,但是要麼沒辦法像坦克那樣快速突進和轉移(比如單兵火箭筒),要麼很容易被反制(比如武裝直升機,用老式的放空炮就能對其造成有效威脅),要麼性價比太低(比如空對地制導導彈,造價上千萬,可坦克造價才幾百萬)。所以對付坦克最有效的方法還是用坦克。其實道理是基本沒變的。


我不認同這種觀點,騎兵分為3種,重騎兵,輕騎兵,騎射手。

重騎兵就相當於坦克,一路橫衝直撞,所向披靡,尤其是在他們進攻弓弩手的時候發揮巨大優勢。對付重騎兵採用長槍兵效果最好,重裝長矛兵與騎射手次之。

輕騎兵主要負責追擊敵方潰軍,且其在弓箭手面前有少許優勢。對付輕騎兵,任何兵種只要嚴正以待,不亂陣腳,都能殺得輕騎兵潰敗。

騎射手主要是用來攻擊敵方重騎兵,且他們在對陣長槍兵面前,能殺得長槍兵屍橫遍野,在有盾牌的士兵面前優勢不明顯。剋制騎射手最好部隊是弩兵,其次是弓箭手。


對付騎兵,在近古時代,是坦克群構成的鋼鐵洪流; 在近代,是漫天的武裝直升機和轟炸機;在現代,在一體化的作戰體系。

在隔著上千里就直接交火的現代戰場,騎兵毫無機動性可言,也看不出有什麼攻擊力和防禦力。論機動,趕不上超音速戰機和導彈,論攻擊,趕不上坦克群的火力輸出,想不出騎兵有啥價值。


騎兵最為強大的方面是機動性,一支騎兵在戰鬥力上接近於2-3支步兵,這倒不是說騎兵戰鬥力強,而是騎兵有更大的出擊範圍和防禦半徑。可以在短時間內切換戰場,這點上,步兵是沒有辦法做到的。

單純的從戰術上講,解決騎兵的方法非常多,長矛,拒馬,戰車。這些都是可以在進攻或是防守中對抗騎兵的方法。但是從戰略角度上講,對應高機動部隊,唯二的辦法就是諜報系統和建立 高機動部隊。否則,你就要修築更多的防禦建築,設立更多的邊防部隊來對抗毫無徵召的進攻。這是徒耗資財和人力的,而且投入和效果不能成正比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