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國成立之前,中國的歷朝歷代都是採用國號的形式,也就是不稱中國,所以才有改朝換代一說,中國有那麼多朝代,你可知道這些國號是怎麼來的嗎?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看一下。

夏朝是中國第一個世襲的王朝,關關於「夏朝」這一稱謂的來源有十種說法,其中夏朝疆域較為可信的觀點是「夏」為夏族圖騰的象形字,唐朝張守節則認為「夏」是大禹受封在陽翟為「夏伯」後而得名。「夏」是從「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變為部落名,遂成為國名。

因為商的祖先契被封於商,所以他的後世子孫商湯將自己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的王朝稱為「商」。

周人早先並無「周」的概念,氏族以定居的豳為國,國即是城。他們居住穩定,由游牧部族漸變為農耕為主的城邑。自公劉起,又經九世傳位,到古公亶父為部族首領時,周人受薰育戎侵襲逼迫,不得不離鄉遠徙。他們歷盡艱辛,越過漆、沮和梁山,遷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就此產生「周」的概念。滅商以後,姬發便以周圍國號

秦本為周的諸侯國,由於秦的祖先非子曾為周孝王養馬,憑著他的本事,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於是把秦谷(今甘肅天水市)一帶分封給他,這就是「秦」的起源,後秦滅六國統一全國,便以秦為國號。

秦朝滅亡以後,公元前206年,項羽封劉邦為漢王,經過楚漢戰爭,劉邦消滅了項羽,建立統一的國家,因為被封為漢王,因此便以漢為國號,漢分為西漢和東漢,東漢是漢室子孫建立,因此也建國號為漢,為了區分,遂成東漢和西漢。

由於保護天子有功,漢獻帝封曹操魏公,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魏王」,因此國號為「魏」。

蜀,蜀漢的別稱,嚴格來說是錯誤的稱呼。 221年,劉備在四川(蜀)成都稱帝,劉備以延續漢室政權稱國號為「漢」,史稱蜀漢,又稱季漢。歷史上為區別東漢和西漢,故稱為「蜀漢」、「季漢」 。

孫堅為漢末吳郡富春人,因軍功積累一直做到長沙太守。孫堅死後,其子孫策向江東發展,公元196年,東漢朝廷封孫策為」吳侯」。 孫策死後,其弟孫權接掌兵權。公元220年,曹魏建立,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公元229年5月23日,孫權稱帝,就以「吳」為國號。

司馬昭逼魏帝卦他為「晉公」,滅蜀後進爵為晉王,後來他的兒子司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由於八王之亂和北方少數民族入侵,晉南遷,稱為東晉。

前秦

350年氐族人苻洪佔據關中,稱三秦王,因其所據為戰國時秦國故地,故以此立國號。前秦之稱最早見於《十六國春秋》,後為別於其他以「秦」為國號政權,而襲用之。

南北朝南朝之宋齊梁陳

劉宋

公元420年,宋武帝劉裕取代東晉政權,改國號宋,定都建康(今南京)。因國君姓劉,為與後來趙匡胤建立的宋朝相區別,故又稱為劉宋。因劉裕故鄉為春秋宋國故地,故以之為國號。

南齊

南齊是南朝第二個朝代,為蕭道成所建。定國號為大齊,改元建元,源於讖緯之說,史稱蕭齊或南齊。《讖書》云:「金刀利刃齊刈之」,意即「齊」將取代「宋」。

蕭梁

公元502年,南齊宗室蕭衍取代齊朝稱帝,定都建康(今南京)。國號梁,以蕭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國號為梁。因皇室姓蕭,又稱蕭梁。

南陳

太平二年(557年),陳霸先廢帝自立,定國號為陳,以陳代梁,建立陳朝。這是直接以自己的姓氏為國號

南北朝北朝之 北魏 北齊 北周

北魏

386年初,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時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當年四月,拓跋珪遷都盛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拓跋氏自稱是黃帝後裔 ,黃帝發源地為戰國時魏國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國號。

北齊

北齊的國號本是「齊」,起源於高洋的爵位名。高洋所建的北齊,原來是屬於齊地,代魏稱帝後,便以「齊」作為國號。

北周

北周的國號為「周」,是以宇文覺的爵號命名的。宇文覺稱帝後,便以「周」作為國號,「周」字前加方位「北」字。稱呼「北周」,是因為地處北方之故,「

隋文帝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楊堅襲此封爵,即位後立國號為「隨」,但其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為「隋」。

唐朝的正式國號是「唐」,原意是晉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南部地域。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西魏八柱國之一,被追封為「唐國公」,其後,爵位傳至李淵。李淵是隋朝時行宮居晉陽( 今山西太原)留守,以尊隋為名起兵,每戰必克,直入長安,在隋恭帝楊侑禪讓帝位後便以「唐」為國號。因國君姓李,故又稱李唐,尊稱為大唐。

五代之梁

朱全忠原為黃巢大將,原名朱溫。降唐後賜名全忠,任宣武軍節度使,據汴州(今河南開封),漸漸成為唐末最強大的藩鎮,並受封為梁王。朱溫篡位以後便以梁偉國號。

五代之唐

907年,朱溫篡唐建立後梁,成為北方最大的割據政權。李克用拒不承認,仍奉大唐天祐正朔。908年,李克用去世,子李存勖即位。923年,晉王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縣)稱帝,改國號唐。

五代之晉

石敬瑭是啥託人,後唐之主李克用曾被封為晉王,而石敬瑭是後唐的開國功臣,取國號晉與李克用的晉王有關。

五代之漢

後漢的開國君主劉知遠為世居太原的沙陀人,原為五代後晉河東節度使。947年,乘契丹陷開封而於太原稱帝,自稱為東漢顯宗八子淮陽王劉昞之後,所以國號漢,史家稱「後漢」,以別於漢朝。

五代之周

郭威滅後漢之後稱帝,郭威自稱為周朝虢叔後裔,因此以「周」為國號,史稱「後周」,以別於其他以周為國號的政權,又以郭威之姓,別稱「郭周」。

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黃袍加身稱帝,因其發跡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故國號曰「宋」,因皇室姓趙,故也稱作趙宋, 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為火德,故又別稱「火宋」、「炎宋」, 尊稱為大宋

遼曾多次反覆用「遼」、「契丹」為國號,「遼」、「契丹」二號的本義,「契丹」可解為「鑌鐵」,乃民族之號;「遼」則國號,得名於遼水。

1115年完顏阿骨打稱帝時對群臣說:「遼以鑌鐵為號,取其堅也。鑌鐵雖堅,終亦變壞,唯金不變不壞[13] 。」於是以大金為國號,望其永遠不變不壞也。一說女真興起於金水,故國號名金。

元朝由忽必烈於1271年所建。他的前身是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國。 元朝的正式國號叫大元,取自於《易經·乾篇》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這句話。

朱元璋定國號為大明, 表示承襲自韓山童、韓林兒父子的「大小明王」之號,又稱皇明, 史稱明朝、明代,清朝時稱之為前明。也有人說明朝國號與明教有關。

1635年,皇太極廢除舊有族名「諸申」(女真),定族名為「滿洲」。1636年,降服漠南蒙古。同年皇太極稱帝且改國號「金」為「大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國號為清的原因是「明」屬火,明國姓「朱」色赤,赤為火色;而「清」、「滿洲」三字都帶水。此符合五行相剋說之水克火,寓清滅明的吉祥之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