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聲音

  兩會期間,來自清華大學的代表委員們履行莊嚴使命,發揮專業優勢,把握時代脈搏,反映師生心聲,圍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焦點問題積極建言獻策,貢獻真知灼見。

  微信持續爲您帶來清華大學代表和委員們的精彩觀點,敬請關注。

  邱勇代表:

  推進“雙一流”建設 提升高教質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爲迫切。放眼歷史,在一個國家的崛起過程中,大學往往被賦予特殊的使命。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發展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對高等教育而言,推進“雙一流”建設是實現“更有質量的教育”的重要途徑。

  推進“雙一流”建設要始終把育人放在首位。育人是大學的初心,建設“雙一流”必須把人才培養放在首位,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成爲世界一流大學。在人才培養工作中,價值引導是第一位的,是育人的根本。只有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知識和能力才能更大地發揮效用。要堅持把教書育人作爲教師的首要職責,教師要把最多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教書育人上。要鼓勵師生交流,努力縮短師生距離,構築有溫度的教育。好大學一定要有好的育人傳統,好的育人傳統一定要始終堅守。

  推進“雙一流”建設要以綜合改革爲根本路徑。我國的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與世界頂尖大學長期形成的深厚積澱相比,在教師隊伍、人才培養、原創成果、辦學資源等方面仍然有較大差距,面臨着治理體系、人事制度、教育模式、科研機制、資源配置等一系列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只有改革才能真正解決深層次的問題,只有改革才能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要協調推進人事制度改革、教育教學改革、科研體制機制改革、行政管理改革和資源管理模式改革,建立完善的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和治理體系。

  推進“雙一流”建設要不斷提升辦學視野。中國正在大踏步地走向世界,中國高等教育也要走向世界,大學走向世界、邁向一流的過程也是不斷拓展辦學視野的過程,一所大學的辦學視野決定了它所培養的人才的視野。要積極與世界一流大學攜手應對產業革命和科技革命對高等教育帶來的挑戰,在全球發出中國高等教育的聲音。

  推進“雙一流”建設要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大學只有在服務國家的歷程中才能成就一流大學的高度。大學要積極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主動請纓,致力於解決我國關鍵核心技術的短板問題。大學要積極服務地區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自身優勢,成爲人才高地和創新高地。

  中國正處在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中國的大學也處在最好的發展時期。大學要在推進“雙一流”建設過程中不斷增強辦學實力,爲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建設高等教育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來源 | 《中國教育報》2019-03-14 第02版 “代表委員論教”

  作者 | 邱勇(全國人大代表 清華大學校長)

  程京代表:

  推廣智慧中西醫健康管理體系 實現慢病防控“關口前移”

  數據顯示,我國慢性病形勢非常嚴峻,18歲以上居民Ⅱ型糖尿病患病率和糖尿病前期比例分別高達10.40%和15.50%、高血壓患病率25.20%、血脂異常患病率40.40%。

  2016年起,《“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十三五”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專項規劃》等政策文件相繼發佈,要求堅持預防爲主、防治結合、中西醫並重,強調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適宜技術應用,重點突破“互聯網+”健康醫療、大數據等應用的關鍵技術,支持基因檢測等新技術、新產品在慢性病防治領域推廣應用。

  在進行中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程京建議,針對我國特殊國情,立足基層和社區,以預防爲主,中西醫並重,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智慧科技手段,聯動政府、醫院、企業和社區,全面建立“智慧中西醫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務體系”並示範應用推廣,真正實現慢性病防控工作的“關口前移”。具體建議如下:

  一,選擇具有地域、人羣、經濟等代表性的15個城市,每個城市選擇35歲及以上人羣30萬-50萬人,以政府採購的形式,支持擁有自主創新技術和相關經驗的企業開展“智慧中西醫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務體系建設及應用示範項目”,爲全面開展全民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務提供實證支持;

  二,鼓勵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慧中西醫技術、產品和服務模式的轉化與落地,開發“智慧中西醫健康與疾病風險人羣分層系統”等技術和產品,並示範應用,並以此爲依託建立“智慧中西醫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務示範基地”;

  三,聯合國內中西醫智能檢測設備、基因檢測技術等優勢企業、高等院校、權威醫療機構、科研院所等,共同設立國家級智慧健康研究中心,針對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務的需求,制定國家智慧中西醫慢性病健康管理相關標準和規範。

  節選自 | 中國新聞網 2019-03-11

  記者 | 劉雪平

  白重恩委員:

  數字經濟需要更多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人才

  當下,數字經濟發展逐漸由消費者導向向生產者導向轉移。這是因爲,一方面,產業升級需要數字經濟給企業賦能;另一方面,新技術的發展也爲數字經濟給企業賦能提供了更強的能力。這樣的轉變對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從量的變化來看,我們需要更多數字經濟方面的人才。從質的變化來看,針對生產場景設計數字經濟的應用,需要既懂技術又懂企業管理的人才。這樣的人才是非常短缺的,要盡更大努力來培養。

  來源 | 《光明日報》2019-03-14 第11版

  記者 | 方莉整理

  封面設計 | 楊思維

  編輯 | 李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