嗩吶在金元時期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據《紀效新書·武備志》記載最先是戚繼光,「凡掌號笛,即是吹嗩吶。」而逐漸流傳到民間的。陝北人吹嗩吶,從明代盛行算起,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陝北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見的一種傳統民俗藝術形式,也是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陝北人吹嗩吶,可以在喜事、喪事、喬遷新居、商家開張、敬神儀式、孩子滿月過年等等,有需要樂器搭配的重要場合,幾乎都可以有嗩吶出現作為伴奏樂器。

嗩吶之所以稱綏米嗩吶」 是綏德縣、米脂縣的簡稱。兩縣緊鄰,位於陝西北部,自古就是山高皇帝遠的,胡漢邊陲之地,同時也是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的交匯地帶,屬塞北咽喉重地,可能由於自然環境與戰亂頻繁,塑造了陝北人粗狂直爽的性格。

嗩吶高亢嘹亮的聲音,也似乎正與陝北人性格相似,大起大落的嗩吶聲,正如黃土高原一起一落的溝溝坎坎,註定成為了陝北地區獨特的文化符號。

嗩吶雖然是非遺,但同中國其他非遺一樣,面臨著傳承與繼續發展的問題。目前國家對綏德縣和米脂縣,吹嗩吶的藝人都有重點保護與扶持,還有相關的吹奏表演技巧培訓。

在文字記錄曲譜收集整理方面,也有專門人再做,從1986年開始至今,從民間嗩吶老藝人中,已收貨吹奏曲牌300多首。同時把吹嗩吶納入一些學校教育課程當中。相信嗩吶獨特的魅力,還會響徹黃土高原。

北京民俗 / 近知北京風物,遠播四海民俗

北京民俗版權作品轉載與合作及交流民俗,請加微信:beijingminsu


吹嗩吶是陝北地區勞動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見的一種民俗文化形式,無論城鎮鄉下,凡遇婚喪嫁娶、開張慶典、喬遷新居、鬧秧歌、合龍口、鬧滿月、過週年、辦廟會及各種慶祝活動都需要僱一、兩班吹手來吹奏助興。嗩吶曲牌是有講究的。紅事白事都有專門的套曲。紅事以大擺隊(亦稱得勝令)為主旋律,白事以孤苦伶仃為主旋律。以前,一班吹手由五人組成,兩個吹嗩吶者,既一個壓上眼吹高音(吹上手),一個壓下眼吹底音(吹下手),另外三個分別是擂鼓的、拍鑔鑔的和搗老鑼的,另帶兩桿長號和幾個火藥鐵炮。而現在的吹鼓手班發展得有小海笛、架子鼓、大小銅號、管了、笙、小鑼等樂器,有八到十人組成,好似一個小樂隊。無論新、舊吹手班吹嗩吶者都是主角,敲擊者是配角。上手吹高音並掌握曲調,下手吹中音跟上輔助,一般嗚哇一嗚哇音定好後,敲擊者咚嚓——咚嚓便開始吹奏。


是的。

婚喪嫁娶,節慶秧歌,常能見到聽到。

一聽嗩吶聲,連起歡喜情,排遣悲痛心。悠揚傳天地,激勵人壯行!好東西!

現在有好多專業團隊,也登上了許多大雅之堂。班隊互相比拼激勵,現在水平都很高。當地人都愛,外地人入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