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链接

近日,#上交大博导被曝辱骂学生#一事引发社会关注。有网友爆料上海交大博士生导师倪某,在学术交流群里要求学生无休工作,并辱骂学生称“你们这些垃圾、白痴,有什么资格需要休息”。

光明观点:

又见导师辱骂学生,“导师权”也需要制衡

作者:朱昌俊

近日,有网友爆料上海交大博士生导师倪某,在学术交流群里要求学生无休工作,并辱骂学生称“你们这些垃圾、白痴,有什么资格需要休息”。

据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官方微信平台“电院e家人”3月25日消息,该院决定对教师倪冰冰违反师德师风问题作出处理,要求其向当事学生当面道歉,并立即停止教学工作。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发布的处理意见通报

“白痴”、“垃圾”、“文盲”……如此用语出现在一名导师与学生的对话中,实在让人诧异。目前还暂时不清楚这段被曝光的导师言论的前因后果,但不管是导师对学生的“恨铁不成钢”,还是因某件事情而“恼羞成怒”,这样的言论风格,都与一个师者形象大相违和,也构成对学生的人格侮辱,的确不能算小事情。

学校要求涉事博导向学生道歉,并立即停止教学工作,示范了校方在对待这类事件上的应有态度。

这次上海交大导师辱骂学生事件,或许没有必要因这类事件而对整个导师群体的形象作过度联想。但是,近年来导师与学生关系的公共话题升温,并时有相关事件被曝光,却是不争的事实。

甚至在数年前,就有相关调查显示,部分研究生已成为廉价高级劳动力,他们的老板则是导师,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原本应该纯洁和纯粹的师生关系、指导与被指导的学术关系,已异化为雇佣关系和经济关系。

在这些调查及数据,以及不时出现的相关事件面前,导师与学生关系是否构成异化,已成为一个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

受导师个人性情、指导风格及具体学校的学术氛围和相关制度的影响,导师与学生关系,或许很难找到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版。但有一些底线应该是共通的。

比如,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人格应该是平等的;再比如,学生面对导师的不正当对待,应该有合理的反馈和维权渠道。

事实上,考虑到导师与学生之间“权力”的天然不对等,学校就应该有相应的机制来制衡“导师权”,并为学生遭遇“欺负”时提供权利保障。

理想中的导师与学生关系,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私人”的;是平等的,而不是附庸的。

导师敢于对学生进行人格侮辱,表面看或许是修养、文化问题,但实质可能还是源自权利的不对等。几乎每一次对导师与学生关系的公共讨论中,都会涉及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即导师对学生的前途有着“生杀予夺”的权力。

奖学金多少、论文能否过关乃至何时毕业,几乎都掌握在导师的手中。这样一种失衡的权利分配格局下,发生“斯文扫地”的辱骂现象,或许就不意外了。

这次相关学校对于事件的及时处理及态度,可以看出校方对于师德问题的重视程度。

要从根本上避免类似事件再发生,还应该有超越师德层面的处理和反思。

来源:全媒体总编室

图片:视觉中国 网络

策划:邢妍妍

责编:王子墨

编辑:邢妍妍 张永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