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7-09-26 李骥 狐狸猎手

《芳华》遭下架,十一假期档估计无缘于数亿观众,很为冯小刚惋惜。至于下架原因,想想也都明白,不说也罢。只是有人说下架是剧组的炒作,实在是不厚道的想法。

我和很多人一样对这部电影是有所期待的。五六十岁的导演,能拥有成功和影响力,还有一份初心的,估计也就是冯小刚一人了。电影尽管也要考虑票房和商业回报,但相信他的功利心应该已不那么重,估摸著《芳华》应该是他掏心掏肺的作品。

这部电影应该还是如《老炮儿》一样,来源于冯导的个人经历。影视创作如任何一种创作,虽然不一定是关于创作者的亲身经历,但没有创作者的一份表达的赤诚,是绝对做不好的。只是这份「赤诚」,多少都与个人经历相关

冯小刚

这两天看《芳华》的影评文章,有人说冯小刚导演是「中国的斯皮尔伯格」的,实在是对两位导演的误读。

斯皮尔伯格是美国学院派导演的典范,他可以说是西方自由主义和人文主义主流价值观的代言人。他的作品中的人物总是在历史的某一个特殊瞬间里,被折射出人性的光辉或阴暗,从而传输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取向。某种意义上,斯皮尔伯格是一个知识精英型的导演。

要说知识和文化精英型的导演,在中国还真是少见,也许姜文算是一位。他的作品都有一种价值观或文化层面的优越感,不管是玩艺术还是玩商业,他骨子里都有一种醒世济民的英雄主义或理想主义情结。

任何人往往是他的来源和童年经历所决定的,就好像张艺谋的电影再华丽也脱不了小农意识,贾樟柯的电影拍来拍去还是山西小县城里那些故事最有感觉。姜文的英雄主义和优越意识,本质上是因为他曾经是军队大院里的孩子,所以他能与王朔click上,做出《阳光灿烂的日子》这样不世出的好片。

《阳光灿烂》里有一个小孩叫冯裤子,我原来以为是以冯小刚为原型的。后来读了冯导的《我把将青春献给你》,发现并不是这样。冯小刚1958年出生在北京车公庄一带的市民家庭,高中毕业才参军,在北京军区干一些美工和宣传的活。冯导的根,是北京的市民文化,而不是代表特权和优越性的大院文化。

冯小刚其实是很世俗和草根的导演,所以才能拍出当时轰动的平民贺岁片;他也是非常入世,甚至是圆滑甚至是狡黠的人,所以才会有那些商业成功的电影,以及导演一般无缘的财务自由。冯导不是文化精英,否则就不可能这么成功。

但人是会变的。中年以后的冯小刚,已经以股东身份叱咤于中国影界,再重复拍那些街谈巷议的喜剧电影对他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吸引力,所以后来有了很多跨度很大的尝试,从《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到近期的《我不是潘金莲》。这些电影技术一流,社会影响力巨大,但还是缺乏关于社会和历史的大的视角和更有分量的思考,原因很简单 --- 这些不是冯导「最有感觉」的领域。

到了《老炮儿》冯小刚才真的耍开了。这部电影虽然为迎合年轻观众有不少败笔,但却是一部扎根在个人真实感受上的「私电影」。胡同里的市民文化是冯导童年的出处,对旧时代的怀念和对新时代的纠结是他现在的心态 --- 如果你不太了解冯导对现在这个时代的愤懑,可以回顾一下他前些年在微博上关于「屌丝」的激烈言论。

59岁的冯小刚导演,现在多少有点「不逾矩」的创作自由,他在回归他自已,于是,他的电影,开始好看了。

文工团

制服包裹的男人女人,总有一些摄人的魅力,因为属于个体的肉体魅力,与属于社会的制度约束,总会形成一种矛盾。这种矛盾,放在政治高压的社会氛围中,又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效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并没有什么「客体」,让人们去寄托和消解他们对美和性的渴望。于是身著制服的妙龄文艺工作者,就会成为全体人民审美甚至幻想的对像。

那时候人们能看到的美丽女子,也就是屈指可数的杨丽坤这样的女演员,以及样板戏里「杨春霞」这样的角色。

那时候人们能看到的性感身躯,恐怕也只有《红色娘子军》里这些成群起舞的女战士。

(谢天谢地红色娘子军故事发生在海南岛,那里很热,女战士也穿短裤。)

所以「文工团」会是一个多少引人遐想的存在!冯小刚导演还原的这些画面,到今天也有一种带有冲突色彩的美感和性感,何况当年?

作为部队里做宣传工作的一名军人,冯小刚也许能近距离接触文工团里的男女舞者。那些舞者给他的心灵冲击,以及他们后来的飘零际遇,可能就是现在这部《芳华》的内核。

这让人想到崔健的那部电影《蓝色骨头》,说的是发生在文革时期的一名军队文工团女演员的悲剧命运的,居然还揭示文工团里的隐秘的男同情愫,故事应该比《芳华》尖锐许多。

《蓝色骨头》的人物里,据说有林立果的影子。林可能是中国第一个接触西方摇滚乐的人,据传他当时迷恋的是Beatles的音乐。当然与青春妙龄的文工团女战士之间,自然会有很多令人遐想的可能。当然此为坊间传说,按下不表。

对越自卫反击战

冯小刚十二三岁的时候,中美建交,中苏进一步交恶。待他进入部队当宣传干事时,越南投靠了苏联,在边境上跟中国不断寻衅,似与苏联一起对中国形成南北夹击。越南,从曾经的「同志加兄弟」,变成了中国的心病。

1978年越南入侵柬埔寨,搞地区霸权主义,世界声讨之。年底中央决策发动「惩越战争」。1979年1月邓小平访美,2月17日即发动对越战争,称为「对越自卫反击战」。

那时我在昆明念小学,记得那时孩子们都流行穿军装、戴军帽。有部队关系的孩子会搞到「真军服」、「真军帽」,堂皇于街市斩获一身眼球(当然也要冒小流氓抢军帽的风险)。跟越南人打起来了,小学里就开始流行这枚对越自卫反击战纪念章。每个男孩子都会搞一个来,别在自已真的或假的军服上,自豪得很。

战争只打了一个月。3月16日中国军队从中越边界向越南境内推进40公里后,宣布撤军。昆明的小学校里就会有各种英雄来做报告,我们还是得意地将纪念章挂在身上招摇过市,仿佛是自已亲历过战争。

我母亲当时在昆明一首中学做老师,不到一年前毕业的班里一名男生入伍上了越南前线,牺牲了,时年十九岁。母亲带著我去烈士家里看望他的母亲。我记得在昆明一个老式院落的天井里,烈士的妈妈独自垂泪,我母亲坐在那里,并没有多少话可以安慰她。

为了国家的利益,许多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很多年后当我看到《芳华》里那个6分钟战场长镜头的剧照时,突然想到了儿时胸前的纪念章和院落里垂泪的那个老妇人。

也许会有很多人,会像我一样因为这部电影想起一些什么。如果这样的话,冯小刚导演就真的做了一件对整个民族都有意义的事。

希望我们最终能看到这部电影。

【END】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