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曾說:“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

提起甲午戰爭,

人們想到的便是屈辱。

提起北洋水師,

人們想到的便是氣憤,

氣憤的是打了五個小時的黃海海戰,敵艦一艘未沉!

本文看點:原本打算同時發展南北洋水師的清政府,爲何要單獨“精練北洋水師一支”?

甲午戰爭期間大清國的清德宗光緒皇帝,清朝入關後第九位皇帝,被慈禧太后第二次垂簾聽政,維新變法失敗後遭幽禁,直至去世。

自鴉片戰爭以後,閉關鎖國的晚清政府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國門,便展開了第一次與第二次海防大籌議,目的就是爲了發展中國的近代化海軍來拱衛海疆的安危來鞏固晚清自己的統治,但是在這場建設近代化海軍的路上,並非一帆風順,倒是出了像亨利·華爾購艦以及阿斯本艦隊這樣向國外購買現成的軍艦並慘遭失敗,交了不少學費的經歷。

在這之後,晚清政府吸取了以往的教訓,又開始投入到建設海軍的道路上。其中,晚清政府原本準備的是同時創辦四支海軍,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北洋、南洋、福建、廣東四支水師,但爲何在大力發展近代化海軍的道路上卻出現了發展不協調甚至是偏向發展北洋一支海軍的決定,以我個人的看法應該以下三個主要原因。

1、晚清政府沒太多的錢同時發展四支海軍,海軍經費不夠。

2、四支海軍當中,北洋水師所的地位相對於其他幾支水師對於清政府而言有明顯優勢。

3、在第二次海防大籌議之後,清政府發出“着李鴻章、沈葆楨分別督辦南北洋水師的上諭”。其中又以李鴻章經辦的北洋水師初具近代化海軍規模,艦艇較爲完備,成軍的基礎條件更好,相比其他水師更有優勢。

衆所周知,在當時的那個時期,創辦一支甚至是幾支近代化海軍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尤其又是像晚清時期統治下的中國,在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之後,不僅淪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還要面臨割地賠款的不平等條約。且西北塞防又出現明顯危機,而東南沿海也是危機重重,況且近代化的海軍又不是像晚清的陸軍,除了購買軍艦還要培養會開軍艦會開炮的水師官兵,那麼在如此之高消費、高代價的近代化海軍面前,晚清政府是沒有能力投入大量的海軍經費用於同時建設四支海軍,相反地就算是清政府要重點建設的北洋水師,也在成軍之後就因爲經費不足而停滯了發展。(1888年光緒皇帝大婚用去白銀550萬兩,慈禧修頤和園1200萬兩左右,修三海工程用去400多萬兩白銀。)

此外,北洋水師所處的北洋地區包括直隸、山東、奉天三省。1884年中法戰爭中,法國遠東艦隊曾直接駛入大沽口,對京畿地區的防禦造成了極大的威脅,晚清政府的統治者更是考慮了這一點,將發展的重點放在北洋水師,爲的就是拱衛自己的統治。爲此,1885年10月12日,慈禧太后頒佈了懿旨,批准了精練北洋海軍一支的戰略決策,並制定了辦理全國海軍事務的人選。而清政府由此決定的“精練北洋海軍”的建設路線,雖然統合了資源,給北洋海軍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條件,但無形之間也將南洋水師以及其他水師的發展擱置了起來。其中作爲兩江總督的沈葆楨更是從大局出發,他認爲外海防衛應以北洋爲主,便主動將朝廷每年撥款給南洋水師的200萬兩白銀的海防經費主動讓給北洋,自己則從福州船政局和江南製造總局調入一些國產自制軍艦,雖然此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北洋水師的發展,但也致使南洋水師的發展擱置,自清朝滅亡時,南洋水師都未曾達到成軍規模。

再加之北洋水師近代化的海軍發展起步較早,在第一次海防大籌議之後便是北洋水師發展的黃金時期,在朝廷決定下,北洋海軍開始發展。1875年,李鴻章在通過赫德的幫助下在英國訂購了四艘小蚊子船級別的炮艇,分別命名爲“龍驤、虎威、飛霆、策電”,這些蚊子船分別於1876年和1877年交付北洋水師。在發現這些蚊子船並不能像洋人所說的那樣對抗鐵甲艦之後,李鴻章又訂購了比之前更大一級的440噸的炮艇,也就是後來的“鎮”字級炮艇。雖然這些船是爲南洋水師代購的,但也被李鴻章以各種理由留在北洋水師服役,而早期訂購的那些更小級別的蚊子船則交付給了南洋水師。

由於李鴻章一手經辦的北洋水師在地理位置以及初具近代化海軍規模的基礎上才迫使清政府將建設海軍的重點放在了北洋水師身上,在這其後,李鴻章開始一步步發展壯大北洋水師,先後從英國德國購入超勇、揚威、定遠、鎮遠、濟遠等艦,而北洋水師的實力也在大力發展後,躍居亞洲第一。

但是好景不長,腐朽愚昧的晚清政府對於近代化海軍也是一竅不通,認爲有了如此之多的艦艇就夠了,更何況還有兩艘7000多噸的定遠級鐵甲艦,便停滯了對北洋水師的發展。

1891年清政府更是根據了戶部的意見,下令停購外洋軍火艦船兩年,殊不知,此時的日本海軍正在全力加速發展並在逐步反超曾經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

以上均爲宇澤的個人看法!

多有疏漏,煩請糾正!

宇澤有話說!

甲午戰爭的失敗,一方面是晚清洋務運動徹底的失敗,中國也走上了更加沉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此戰之後,晚清的世界地位也隨之而改變,東亞格局的改變,朝鮮、臺灣全境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均成爲了日本的殖民地,緊接着便是列強爭先恐後的來爭奪瓜分在中國的利益。同時《馬關條約》的簽訂,不僅中斷了中國近代化和工業化的發展進程,還使得中國的國力從此加速衰敗,民族災難程度加重,也迫使中國在此時走上了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但正是這場巨大的災難,使得中華民族的覺醒有了一個新的轉折,正如梁啓超所說的那樣;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

甲午戰後的中國海疆,龍旗不再飄揚!

記得前幾年,看過一部有關甲午海戰的電視劇,名字叫做《鐵甲艦上的男人們》。當時的我由於對這段歷史不是特別的瞭解,只知道北洋水師是“亞洲第一”的實力,爲什麼還會在開戰後輸給日本海軍,在經過紀錄片、論壇、書籍等一系列瞭解這段歷史的方式之後,我才明白了,甲午海戰時期的北洋水師已經被日本海軍反超過了,它的實力也不再是號稱“亞洲第一”。反倒是日本,在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前就已經向英國訂購了“富士級”前無畏艦,而清政府一味的堅持昏庸腐敗、腐朽無能的統治纔是甲午戰爭慘敗的最根本原因,晚清中國的武器裝備倚重外購必然難以自給自強。

恩格斯早在1877年回顧歐洲艦船發展歷史的時候就曾深刻指出:“現代的軍艦不僅是現代大工業的產物,而且同時還是現代大工業的縮影”。

但可惜的是,晚清政府雖然斥巨資打造了一支“鐵甲水師“,但由於“中體西用,重器輕制”的觀念,雖然引進了西方槍炮艦船,卻沒有認識到封建制度的落後。

工業基礎薄弱,缺乏自主創新。

北洋水師的慘敗,那隻會是必然的結果。

文/宇澤歷史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