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甲狀腺癌不必再擔心需要待牀等候了,雙和醫院昨(19)日啟用「放射線藥物治療病房」,院長吳麥斯表示,新北市104年的統計數字指出,甲狀腺癌就有約700位新診斷的病例,因為大臺北地區的輻射隔離病房仍為不足,平均得待牀1~2個月以上,放射線藥物治療病房將提供更完整的醫護照護,未來有需要使用同位素治療的患者,皆可使用此設施,不用再苦等病房,為新北居民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4年癌症統計資料顯示,甲狀腺癌已位居十大癌症之一,女性發生人數約為男性的3倍,又以20~40歲女性為多數。雙和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謝安慈表示,甲狀腺癌成因不明,推測最大風險因子為輻射暴露。由於現在環境、空汙、水源等汙染源嚴重,也都有可能增加罹癌的風險。

雙和醫院一般外科陳信安主任說,甲狀腺癌的細胞型態主要為乳突型及濾泡型癌,甲狀腺癌的主要治療方法為外科手術切除,若為中、高風險羣病患,如有侵犯甲狀腺周圍組織、淋巴結轉移或遠端轉移等症狀,則須考慮放射性碘治療,服用放射性碘後,能有效破壞殘留的癌細胞組織。

由於病人服用高劑量的放射碘後,身體會產生輻射,為避免影響他人,法令規定接受超過30毫居禮以上的高劑量原子碘治療病患,必須入住「放射線藥物治療病房」,直到身體的輻射量低於輻防委員會所規定的安全劑量始能離院。雙和醫院核子醫學科楊哲銘主任強調,現在院內新設輻射隔離病房可隔離治療最高劑量為300mCi(300毫居禮),也接受其他醫院轉診有需要的病人前來治療。

針對分化型甲狀腺癌(DTC)的放射碘治療指標,耳鼻喉科陳美茜醫師表示,依美國甲狀腺協會在2015年發表最新治療指南,甲狀腺腫瘤在手術治療後,依低、中、高度復發風險羣指標來評估碘-131治療必要性,高度風險若出現腦腫瘤顯著侵犯到甲狀腺外、不完全切除腫瘤及轉移至淋巴結並大於3公分的腫瘤症狀,即需要進行放射碘的治療。楊哲銘主任說,9成甲狀腺癌為分化良好的甲狀腺乳突癌或濾泡細胞癌,手術摘除病竈後,再針對有癌細胞殘餘或轉移之虞患者,給予碘-131的治療及追蹤,平均5年存活率可達9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