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此前也提出,爭取到2020年規模突破1萬億元,形成配套較爲完備的裝備製造產業體系,帶動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

  國產工業機器人買賣兩頭熱,在化解了部分企業用工煩惱的同時,也孕育出了新的市場需求,例如,人機協作的趨勢,已然有了新的用工需求;如何讓國產工業機器人從現有市場,走向產業鏈的價值高點、躋身高端精尖市場,也是未來有待突破的領域。

  待掘的吸金高地

  “現在很多企業用工業機器人不需要操作,有固定編程固定動作。不過,有關工業機器人的維護需求市場在慢慢成長。同時,複雜工藝、裝備等也需要人和智能機器協同工作,人機協作產生的人力資源需求,預計五到十年會釋放出來。”華金證券機械行業首席分析師範益民表示,機器換人的同時,也將帶動人力資源結構的調整。

  這個市場已經吸引了部分人的視線,廣州智通有限公司的創始人馮勝早已投入進來。“作爲全球第一大機器人市場,中國也勢必需要人工智能算法編程師、機器人維護人員、機器人系統集成等方面的專業人才,這是我們目前培訓的重點課程。”馮勝稱。

  而成立於2017年的佛山機器人學院的核心功能之一便是致力於機器人示範平臺、示範線及自動化解決方案培訓等。

  但全球第一大機器人市場並不意味着國產工業機器人廠商站到了產業鏈的價值高點。減速器系統、伺服系統、控制器系統被視爲工業機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成本佔比維持在七成左右。換言之,掌握核心零部件也就意味着企業搶佔到了產業高點,具備更強的議價權。

  目前,匯川技術、埃斯頓等國產伺服系統廠商雖有技術儲備,但主要侷限在中低端市場;高端產能和技術水平方面,則仍需依賴松下、安川、西門子等日歐品牌。

  例如,被部分業內人士視爲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領域技術壁壘最高的減速器系統,分爲諧波減速器和RV減速器兩類。在諧波減速器上,國產自有品牌已實現主導,但在更高要求的RV減速器上,納博特斯克這一日系老牌巨頭仍佔過半市場份額。而被視爲三大核心零部件領域技術難度最小的控制器,四大家族、愛普生、OTC仍把控着七成左右市場份額。

  “與國際知名廠商相比,公司在智能裝備核心部件、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製造領域的品牌和技術優勢的建立方面還需要一個過程。”埃斯頓董祕辦人士表示。

  “只能說國產工業機器人廠家實現中低端核心零部件的自給,但距離高端核心零部件的進口替代差距仍很明顯。”西南證券研究發展中心一位分析師表示,工業機器人的本體制造領域目前與核心零部件發展狀況類似,高端領域基本仍爲美日歐巨頭壟斷。

  具體到應用領域,應用工業機器人行業最高的汽車工業,四大工業機器人品牌佔據市場份額逾八成,外資壟斷的局面時至今日仍未得到改變。國內3C產業快速崛起,但目前該領域工業機器人國產化率仍不足40%。

  “國產工業機器人目前主要分佈在倉儲物流、五金衛浴、石油化工、食品飲料等技術准入門檻低且產品利潤率偏的中低檔市場。”上述浙商證券分析人士稱,金屬製品、通信電子、汽車產業等利潤率豐厚的中高端市場於國產工業機器人來說是有待突破的領域。

  以汽車工業爲例,據瞭解,儘管奇瑞、長城、華晨寶馬、路虎等車企有在焊接、噴塗、物流等環節採用國產工業機器人,但外資、合資車企普遍對國產工業機器人持謹慎態度。

  “一線整車品牌具備全球化供應鏈採購壁壘限制,一旦更換工業機器人廠商差不多也意味着它的供應鏈體系需要重新調整,不確定性風險隨之產生。”華晨寶馬內部人士直言,車企與國際工業機器人的關係遠比外界所想的牢靠,汽車產業堪稱國產工業機器人品牌突破壁壘最高的領域。

  下一個五年

  這些尚待突破的領域,在瑞士ABB工程師Anthony看來,恰是淘金高地。“下一個五年將是ABB更深入服務中國客戶,更好輸出定製化工業機器人解決方案的五年。”Anthony每個月都會前往瑞士ABB佛山分部。

  他表示,中國製造頂層政策涉及到專項政策、財稅與進口等產業政策頻出,使得機器人產業享有長期政策紅利,中國市場將承載自身職業生涯的高光時刻。而日本安川、日本發那科、瑞士ABB、意大利柯馬、日本川崎重工等世界裝備製造巨頭,近年來均將業務觸角延伸至佛山。

  國內工業機器人廠商對市場也保有同樣的敏銳度。“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目前差不多是70億美元的規模,預計到2020年,這一市場規模將突破100億美元。”廣東泰格威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此前國內工業機器人實現3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擴張需耗時6年左右,如今規模擴張的速度呈日趨加快的節奏。

  越來越快的市場擴容速度幾乎是業內共同的看法。據中國電子學會公佈的《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中國工業機器人的單臺售價有望從2012年的29萬元降至2019年的22萬元左右;與之對應的是,製造業就業人數在2013年達到1.03億峯值之後,就開始逐步下降,勞動力成本逐步上行。在工業機器人製造成本下降與勞動力成本上升形成的“剪刀差”聯合作用下,機器人的投資回收期將進一步縮短,這將進一步助推機器換人的進程。

  加緊的機器換人節奏、國內工業機器人軍團和國際工業機器人巨頭紛紛挺進佛山,佛山本土工業機器人企業已日漸感受到了競爭的壓力。

  “公司一直在向德國庫卡、日本安川、日本不二越等學習,以提升自身的技術專業化水平,但這還需要時間。”泰格威迴應稱,公司亟待在市場競爭加劇之前構築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壁壘。

  這並非個案。招商證券機械行業分析師劉榮稱,高端領域國產工業機器人的份額不到5%。大量的國產工業機器人廠商在狹小的中低端市場競爭,國產高端化是必然趨勢。而埃斯頓、機器人、新時達、拓斯達等一批國內工業機器人企業或做大產能規模,或投產機器人生產線,或與國際機器人企業進行關鍵領域的研發合作,向中高端機器人市場進階。

  以工業機器人等爲代表的裝備製造業是佛山第一大支柱產業。佛山此前也提出,爭取到2020年規模突破1萬億元,形成配套較爲完備的裝備製造產業體系,帶動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但目前工業機器人產業還是與本地優勢傳統產業緊密相連,比如其陶瓷裝備、木工裝備分別佔全國市場的90%、60%左右,向其他製造門類的拓展進程並不顯著。

  廣東省經信委人士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對此未予否認。“未來佛山一方面要繼續助推裝備製造業走進更多企業,帶動更多產業智能升級;另一方面,也要推動本地工業機器人企業提高核心零部件環節的自主研發實力。”該人士表示,當地政府也會鼓勵製造企業更多地藉助資本市場的投融資功能爲自身“造血”。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

  免責聲明:本文系網絡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但因轉載衆多,無法確認真正原始作者,故僅標明轉載來源。本文所用視頻、圖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第一時間告知,我們將根據您提供的證明材料確認版權並按國家標準支付稿酬或立即刪除內容!本文內容爲原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衆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熱文推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