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王攀

  4月12日,“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網絡名人走進天府之國”考察活動進入最後一天,15位網絡名人將目光投向了汶川大地震的重災區——理縣。

  山高谷深、溝壑縱橫、植被稀疏、民房零落,這讓此前從未親身到過理縣的部分網絡大V心生疑慮,當地的村民靠什麼生存,靠什麼脫貧增收?帶着這樣的疑問,網絡大V們走進了理縣樸頭鄉畢棚溝。

  畢棚溝海拔高度在2015米至5666米之間,擁有獨特的自然風光,全長35公里,網絡大V們決定乘坐電動車前往。楊文秀就是其中一名電動車司機,她曾是理縣雜谷腦鎮的一名農民。地震後,各項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到畢棚溝的遊客不斷增多,她便抓住機會報名加入了畢棚溝的電動車司機隊伍。

  如今,楊文秀已成爲一家公司的正式員工,完成了從農民到職工的身份轉變。“當農民的時候,平均一個月最多也就1000多元的收入。現在有固定的收入,每個月都有3200多元。”

  楊文秀供職的那家公司的412名員工中,95%都來自於理縣,75%來自於畢棚溝周邊的鄉村。其中,還有17人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如今,他們每人每年的最低收入均超過了2.5萬元,已然脫貧。

  據瞭解,旅遊已成爲震後理縣的主導產業,在帶動鄉村振興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畢棚溝帶來的大量遊客,又讓配套的餐飲住宿行業迎來了發展良機。像楊文秀一樣,原來祖祖輩輩靠農耕、放牧、挖藥爲生的當地羣衆,現已將傳統營生與旅遊服務相結合,家庭收入有了大幅提升。

  自然條件雖然相對惡劣,但高海拔、日照充足等也賦予了理縣獨特的資源稟賦。當地農戶以生產水果、蔬菜等爲主,農副產品銷售收入佔家庭收入的80%以上。過去,銷售是一大難題。如今,隨着大量遊客的到來,加上震後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就地銷售和外銷讓這一問題迎刃而解。

  在理縣考察時,網絡名人“巔峯倦客”還注意到,這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比如震後的甘堡藏寨和桃坪羌寨就藉此吸引了衆多遊客。而令“巔峯倦客”感到更驚喜的是,當地很多農戶有活就在地裏勞作,回到村寨則成了向遊客展示文化的演員。

  “以前,這裏全是封閉的,幾十年幾百年沒人進來。慢慢地,那些司空見慣的東西,他們可能就會覺得可有可無,一些獨有的文化就消失了。很多文化的傳承是靠在別人眼中傳承下來的,別人來一看,這麼好。他們就會發現,原來別人喜歡這樣的文化,他們就會對自己的文化進行總結和提煉。所以,一定程度上,旅遊在民族文化傳承和推廣上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在“巔峯倦客”看來,在發展旅遊的過程中,不僅促進了民族交流融合,而且形成了農業、旅遊、文化的良性互動,對鄉村振興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部分圖片由華小峯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