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2019 臺北必比登推介,看見臺北薈萃四方的多元飲食風景。

  隨着米其林指南公佈,2019 年的臺北必比登推介名單也正式出爐。必比登的標準是新臺幣 1,300 元以下、味美價廉的小吃與餐館。臺北必比登店家從去年的 36 家躍升至 58 家,更有 3 家夜市新入列。一個發源自歐洲的精緻餐飲指南要評選亞洲的在地小吃,究竟會水土不服還是夠接地氣?我們請來兩位臺灣美食家——高琹雯 Liz 與林家昌,以這份必比登榜單爲引子,從飲食文化、歷史背景與商業模式等多元觀點,分享他們對臺北乃至臺灣小吃的深刻見解。

  名廚:你認爲好的小吃須具備哪些要素?

  Liz:第一個是料理構成元素簡單,不需要繁複工法就能完成。第二是使用新鮮、當地人也會用的食材,這樣的小吃能反映在地的物產特色與飲食風格。第三是餐點品項要專一,一攤賣一、兩種品項就好,例如做胡椒餅的就只賣胡椒餅,菜色太多會不夠專精。

  林家昌:一定是食材。大部分小吃都靠近菜市場,就是爲了取得最新鮮的食材。像延三夜市附近的古地名叫“豬屠口”,旁邊最有名的小吃就是豬血湯。雖然現在那裏已經沒有屠宰場了,但小吃還是留在原地,把手藝傳承給第二、三代。取用在地食材,而且有歷史淵源可追溯,我覺得這是小吃最重要的。

  使用在地新鮮食材的小吃,才能忠實呈現地方特色。pic / Megan Hodges

  名廚:跟其他城市相較之下,臺北小吃有什麼獨特的歷史脈絡、文化或風味?

  Liz:跟臺灣其他城市比的話,我覺得臺北像是“對外的入口”,很多異地的東西在這裏交會。因此臺北彙集了各種中菜的點心、臺灣的小吃、也有一點異國的元素在裏面,飲食風景算是滿雜燴的。

  你可以對照今年必比登推介的名單,有外省的點心像生煎包、小籠湯包等,也會有滷味、切仔面(臺灣小吃)這種。牛肉麪又更特別,臺北之前舉辦過牛肉麪節,相當於臺北的樣板小吃。它不是中國大陸原生的麪食,是來自中國大陸的老兵在臺灣眷村發明的,可以說是文化交融的產物。臺北小吃就是有這種混融的特色。

  林家昌:像阜杭豆漿是中國大陸北方的麪食,現在成爲我們的早餐,米其林推介名單裏還有臺菜、京菜、雲南菜等。日本的小吃如章魚燒在臺灣變成價格親人的版本,臺灣的紅豆餅也可以說是日式鯛魚燒的簡化版。我覺得臺灣小吃的多元不是全球化的多元,是因爲歷史因素而受到日本、中國大陸的影響,中華地區四面八方的文化薈萃在臺灣,形成綜合多元的小吃風貌。

  中國大陸北方的麪食如燒餅油條,也成爲臺灣處處可見的小吃。pic / goosmurf

  名廚:必比登推介對老饕、對餐飲界有何重要性?

  Liz:相較於星級餐廳,必比登點出一些比較親民、可以時常去吃的小吃,跟氣氛輕鬆的餐館。因爲米其林基本上是給國際旅客參考的旅遊指南,如果你是一個來臺北玩的外國人,你不會想要天天吃大餐,還是會想要去吃比較輕鬆、自在的小吃。再加上小吃比較能反映一個地方的飲食文化,所以如果從國際旅客在臺北覓食的觀點,透過必比登可以更瞭解臺北在地飲食風貌,也是星級餐廳以外的調劑。

  這幾年亞洲出現小吃店摘星的趨勢,像新加坡的了凡香港油雞飯面、東京有 3 家拉麪店都獲得一星;但如果跟巴黎的一星小館比較,它們不管是在廚房的構成也好、菜色的製作也好,邏輯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把小吃安排在必比登推介裏,爭議性相對較小,也可以讓這些小吃店獲得權威指南的肯定。

  林家昌:米其林一開始專注的是精緻餐飲領域,在歐洲的飲食場景裏,最基層的大概是米其林餐盤等級的小餐館,街邊小吃沒那麼風行,用餐方式也不脫離坐在桌前、使用刀叉的方式。直到米其林進入街邊小吃文化興盛的亞洲國家,10 年前香港米其林的出現徹徹底底改變這件事,從那時開始,燒臘這種街邊小吃陸續進入米其林指南。我認爲米其林評小吃這件事不是初衷,是演化出現的,而這中間的因素是商業價值——因應當地風情納入街頭小吃介紹,可以提高讀者購買意願。

  我覺得更有趣的是,最近了凡香港油雞飯面、甘牌燒鵝(香港一星)、Due Italian 拉麪(東京一星)都到臺灣開分店了。這些小吃因爲米其林提高知名度,因而進軍海外;臺灣小吃能不能也藉着這樣的機會,把本土風味輸出到海外其他地區,這是我所期待的。

  米其林一星加持,爲新加坡的了凡香港油雞飯面開啓國際連鎖商業模式。pic / 了凡油雞飯.面

  名廚:跟去年相較之下,今年必比登推介名單出現什麼變化,這個變化反映何種趨勢?

  Liz:去年臺北必比登推介共 36 家,今年來到 58 家,感覺米其林積極想擴增必比登的範圍。今年增加最多的店家類別是夜市小吃,可能是因爲臺灣向來有鮮明的夜市小吃形象。其他也有些老字號的餐館上榜,像是榮榮園(江浙菜)、都一處(京菜)、人和園(滇菜),它們都滿有口碑的。米其林能找到這些在當地評價不錯的餐館,我覺得它們越來越熟悉臺北的餐飲風景。

  林家昌:今年增加公館夜市、延三夜市跟華西街夜市的小吃,跟討論度最高的阿城鵝肉、賣面炎仔和阿國切仔面 3 家麪食。它們都是在地人喜歡的家常美食,能做爲本土飲食的代表。今年從星級餐廳到必比登推介名單,可以看到一個外來的機構(米其林)願意在這片土地上認真做功課,這是讓我很佩服的,因此我覺得這次米其林很接地氣、很有水準。

  但我們之前也討論過一件事,就是“臺灣該不該再宣傳小吃”,因爲它的產值很低,一個國際觀光客吃一頓三星餐廳頤宮的費用,等於可以在臺灣吃一個月的小吃。我們要想想怎麼拿捏平衡。

  夜市小吃因單價低,經濟效益不如精緻餐飲那麼高。pic / WeiWei Hsu

  名廚:若海外餐飲工作者來臺北,您會推薦他們造訪哪 5 家必比登美食?

  Liz:新上榜的「高麗菜飯 原汁排骨湯」就在延三夜市附近,原汁排骨湯是很能代表臺灣的湯品,臺灣的豬肉很好吃,湯裏的蘿蔔也能襯托出排骨鮮美的味道。以臺菜餐廳來說,「茂園」的料理做得滿好的,環境也不錯,是個可以輕鬆吃飯的地方,我就帶外國朋友去吃過幾次。即便「鼎泰豐」在國外有很多分店,可是臺灣的就是不一樣。除了小籠包,我也會點菜肉蒸餃跟紅油抄手,再用紅油抄手的汁澆炒飯,甜點一定會點豆沙小包。

  老店「賣面炎仔」的紅燒肉、切仔面相當有名,位置又鄰近臺北的老街區迪化街,吃完飯可以在附近探索。公館夜市的「藍家割包」則是我念書的回憶,現在很多國外餐廳是以割包爲原型,把它發揚光大,像是美國的 momofuku(桃福)、香港的 Little Bao(小包包)等。來臺灣吃原汁原味的割包,是滿值得安排的行程。

  賣面炎仔的紅燒肉、切仔面與各式小菜在臺北相當有名。pic / 賣面炎仔

  林家昌:「My 竈」的老闆在料理上很用心,開店 7 年就做出 30 年老店的滋味,特別推薦肥而不膩的滷肉飯。「鼎泰豐」是我認爲最成功,也已經跨足世界的“臺灣麥當勞”,雖然現在各地都有鼎泰豐,但造訪它的本店還是很有意義的。

  牛肉麪是臺北很有代表性的小吃,我會選「永康牛肉麪」,它是最早選用特級牛肉部位的牛肉麪店,店裏還有粉蒸排骨、四川泡菜等小菜。「賣面炎仔」是我從小的飲食記憶,紅燒肉、切仔面、黑白切,是臺灣本土麪食的代表店家。「阜杭豆漿」則是中國大陸北方早餐的臺灣版。這 3 家的菜色豐富且夠水準,可以獲得那類小吃最完整的飲食體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