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京東失敗了,那麼不是市場的原因,不是京東對手的原因,也不是投資人的原因,一定是我們的團隊出了問題,而團隊這100%的責任中,一定有99%是由我造成的 ”

  ——《劉強東自述:我的經營模式》

  劉強東的自訴尤在昨天,但當前的京東(JD.US)顯然已靜不下來了,一場場令人震驚的變動接踵而至。

  內部巨震,京東面臨改革?

  上至高層管理,是地震的開始。4月9日晚間,京東“核心高管輪崗計劃”正式對外宣佈。同一時刻,王笑鬆和胡勝利兩位“封疆大吏”,已被證實調任其他崗位。

  其實自2月19日京東曝出高管末位淘汰10%的消息起,短短一個多月時間,首席技術官張晨、首席法務官隆雨,就於3月15日和3月19日宣佈離職。4月4日,執行副總裁兼首席公共事務官藍燁,也高調宣佈即將離職。

  除開管理層,基層員工同樣面臨調整。京東先是清理了三類混日子的人,即不能拼搏之人,績效差之人,性價比低之人。剩下員工也將面臨大幅的薪酬改革。

  據悉,從6月份開始,6月之前入職的快遞員,取消底薪,公積金係數從12%降到7%;6月之後入職的快遞員,統一沒有底薪沒有公積金。此外,有老員工表示新員工入職後或將與第三方公司簽訂合同,不再與京東直接籤合同。

  公司內部的大調整,明顯顯示京東正迎來一場大的變革,這場變革主要的導火索,還得從經營業績中去尋找。

  節流?開源?路都不會一帆風順

  目前京東營收端仍在增長,但增速持續放緩。數據顯示,2018第四季度京東淨收入爲1348億人民幣(單位下同),同比增長22.4%,高於市場預期1.8%。但低於蘇寧同期29.1%的營收增速,而且從2017年2季度開始,營收增速一路下滑,目前已下滑近20個百分點。

  其中,商品銷售收入爲1202.32億元,同比增長20.1%;服務收入爲146.01億元,同比增長45.7%,佔比由去年同期9.1%提升至本期10.8%。拆分來看,在蘇寧、天貓等衝擊下,線上家電3C銷售的經營優勢明顯減弱,京東2018年家電3C產品的銷售收入爲2,801億元,同比增速持續放緩至19%。

  平臺佣金及廣告收入則是受到年活躍買家增長停滯的影響,2018年收入達335億元,增速顯著放緩至32%,目前支撐收入增速的主要是物流收入,該業務收入2018年同比增長143%至124億元。

  利潤端,2018年四季度出現了唯一的回升。2018年,公司在前三季度Non-GAAP淨利潤,分別同比下滑20.8%、51%、47.6%之後,終於第四季度同比增長67%至7.499億元;淨利率爲0.6%,較去年同期增長0.2百分點,高於市場虧損預期。

  究其原因,是2018年4季度京東展開了內部組織架構大調整,實行高管末尾淘汰制度。服務性收入佔比創下新高也拉動京東全年毛利率小幅提升,帶動公司毛利率同比提升1.2百分點至14.2%。

  再加上京東對費用進行了嚴格控制,使得四季度利潤增速能脫穎而出。2018Q4 京東整體經營費用率爲 14.9%,相較於三季度 16.0%有明顯下降。同時,京東履約費用率爲 6.6%,較去年同期 7.2%顯著下滑。

  截至 2018Q4,京東倉儲面積達 1200 萬平方米,環比僅增長 10萬平方米,全年倉儲面積同比增長 20%,大幅低於 27.5%的營收增速,明顯放緩了倉儲面積投資,倉儲效益也得以回升。

  而且,京東員工總數2018 年僅增長 13%,不足營業收入增長的一半,四季度的行政及管理費用率也較去年同期減少 0.1%至 1%。

  大刀闊斧的改革,加上成本控制對於利潤提升效果顯著,2019年的京東股價自底部爬升已有53%漲幅,京東再次迎回資本市場的認同。

  行情來源:富途證券

  但這種“節流”模式很容易走到路盡頭,而“開源”更是前路艱辛。

  現在的京東,競爭力被明顯拉開差距了。2018年開始由於電商行業整體用戶紅利接近尾聲,傳統的用戶獲取及推廣的效率已經出現了邊際性下降。京東用戶增長已出現明顯瓶頸,近12月活躍用戶增速一路下滑,環比僅淨增10萬,同比增速只剩4%。

  對比阿里巴巴3500萬,拼多多3300萬來看,京東平臺的用戶增長面臨較爲明顯的瓶頸。京東相對侷限的年輕羣體以及一二線城市用戶羣體特徵,使得在渠道下沉尋找新增量難度很大。

  而且從獲客效率指標來看,京東2018年單用戶獲客成本達1500元,同比增長超過500%,而同期阿里巴巴的單用戶獲客成本僅爲300元左右,京東的獲客效率較阿里已有明顯差距。

  節流空間有限,開源強敵在前,京東此時的大變革之舉也就能夠理解了,其實縱觀京東歷史,劉強東帶領京東每一次重要變革都有一定爭議,但都取得了不錯成果。

  鐵腕孤行,確實讓京東打贏了無數勝仗

  京東自成立以來,每一次重大轉型決策都來源於劉強東的力排衆議。

  2001年,京東以IT產品的代理商模式,壟斷了中關村刻錄機市場80%的市場份額,3年累計淨利潤達1200萬。那時劉強東認爲代理商模式沒有價值,堅持向零售商轉型,以掌握終端用戶。

  2004年,在線上銷售額僅1000萬元,線下實體店銷售額9000萬元的背景下,劉強東不顧大部分想繼續做實體店的意願,專制決定關閉實體店,改做電子商務。

  2009年,在投資人認爲繼續深耕3C領域就能實現盈利的背景下,劉強東不顧員工和投資者強烈的反對,動用董事會權利確保京東向日用百貨轉型。

  目前來看,劉強東三次重大轉型的專制決策都帶來了積極效果,也成就了今天得以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京東。

  眼下情況有些變化了,劉強東此前也表示過,過去他不必如此費心地考慮人的問題,創業期間的快速“狂奔”本身就產生了強大的凝聚力。

  如今的凝聚力從何處來,是個非得解決的問題,加上外部環境壓力,此時的京東會走向何方,或許只有時間才能給我們答案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