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茫茫,光陰有限,算來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競短論長,卻不道榮枯有數,得失難量。

  ——沈復《浮生六記》

  清代作家沈復年輕時對儒家思想很重視,他的行爲做事一直受到儒家的影響,按照儒家的標準做人做事,但到了晚年,他卻一直沉迷於莊子的《南華經》,對道家的哲學尤其推崇和讚許。爲此,他還總結了幾個自己的心得感悟,一起來看下。

  1,儒家思想入世久了,容易讓人迷失自己的本心。讀完《南華經》,覺得遠離塵世紛擾,尋求精神上的神仙生活,纔是最適合人內心。

  2,通過《南華經》我認識到,凡達觀豁然之人,任何時候都是安寧的,因爲他追尋着一個永恆不變的世界,他沒有什麼不順的處境是不能生存下去的。

  3,老莊告訴我,塵世的一切遭遇都要順其自然,隨遇而安,心中沒有悲傷與歡樂,這是養生與長壽的祕訣。

  4,要想身心雙修,就要清除人間各種的煩惱,保全生命的真純,盡得天年。

  5,道家也講究入定,入定很重要,定能生慧,這好比一個瞎子突然看到光明,其內心瞬間變得明澈醒悟,空靈無雜念。

  6,淡然的心態是長生不老的良藥。心中不能有波動,否則就會勞損形體,損耗精氣。人經常犯的毛病之一就是思慮過多。

  7,越到晚年越能發現這句話的好處,即斬斷情愛的慾望,從虛無中來,回到至虛中去。放開心志,落得個逍遙自在。

  8,從《南華經》中我領悟到一個真理:治療身體,不如治療調理內心。向外求,不如向內求。讓別人給自己治療,不如自己治療,自己痊癒。

  9,林鑑堂的詩說:自家心病自家知,起念還當把念醫。只是心生心作病,心安那有病來時。其核心說的是自己給自己治療的藥方——讓心靈遨遊於虛靜之中,讓神志凝聚在微妙之處,讓憂慮化解在無慾的心態中,把生命意義歸於無爲的境界,這樣就能徹悟人生、延長壽命,與道永久結伴。

  10,《仙經》中的內三寶爲精、氣、神,外三寶爲耳、目、口。應當時刻保持內三寶不追逐物慾而外流,外三寶不引誘心中而產生憂慮。重陽祖師在一天的十二個時辰中,不論行、住、坐、臥,都要讓心安穩得像泰山一樣,不能有絲毫的動搖。謹慎地守住四個門戶:眼、耳、鼻、口,不讓邪氣內入、真氣外出,這稱做“養壽緊要”。外沒有勞損身體的事情,內沒有冥思苦想的憂患,將安恬愉悅作爲生活的首要,把自得其樂當做修煉的境界,這樣就能夠做到身體不疲勞,精神不萎靡。

  11,禪師和我交談養心的方法,說:“心如明鏡,不能讓它蒙上塵埃;心如止水,不能讓它蕩起波瀾。”這話和朱熹所說的“做學問的人,要經常提醒這顆心,保持機靈而不沉睡,如日中天,全部的邪惡自然而然就會停息下來”,其旨義正好相同。又說:“眼睛不要亂看,耳朵不要亂聽,口不要亂說,心不要胡亂動搖,要將那些貪婪、嗔怪、癡迷、愛戀,是非曲直、他人自我,一切都放下。事情沒有發生沒有必要妄自揣測,遇到事情不應該過慮地擔憂煩惱,過去的事情不能念念不忘,聽從事件的自然發生,應對自然,要相信事情都會自然過去。那麼,憤怒恐懼、好樂憂患,都各得其所。”這是頤養心志的關鍵。

  12,所謂齊其心,指的是淡泊情志,不事鑽營,把得失看得很輕,勤於內心省悟,遠離葷腥美酒;所謂的潔其體,就是指不走邪門歪道,不看醜惡的顏色,不聽淫穢的聲音,不爲物慾所誘惑。進入房間就關上門,點上香,靜靜地打坐,纔可以稱得上真正的齋戒。

  如果能做到這樣的境界,那麼,身體中的神明就能自我安寧,升降都不受阻礙,疾病都能消除,就可以長生了。

  《南華經》介紹——

  《莊子》又名《南華經》,是道家經文,是戰國中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到了漢代以後,尊莊子爲南華真人,因此《莊子》亦稱《南華經》。其書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莊子》一書主要反映了莊子的批判哲學、藝術、美學、審美觀等。其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學、人生、政治、社會、藝術、宇宙生成論等諸多方面。

  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學意境,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瑰麗詭譎,意出塵外,乃先秦諸子文章的典範之作。莊子之語看似誇言萬里,想象漫無邊際,然皆有根基,重於史料議理。魯迅先生說:“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譽爲“鉗揵九流,括囊百氏”。

  《莊子》與《歸藏》、《黃帝四經》、《老子》等著作共爲中華民族的幾部源頭性經典,它們不僅是哲學跟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且是古代聖哲關於文學、美學、藝術、審美的智慧結晶。莊子等道家思想是歷史上除了儒學外被定爲官學與道舉的學說。

  《莊子》不僅是一本哲學名作,更是文學、審美學上的寓言傑作典範。更是對中國文學、審美的發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遠影響。莊子寓言的出版和研究使得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得以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的精神得以發揚,在現實意義上,更爲社會主義文明的建設做出了不可忽視的精神鋪墊。

  陳先達:哲學教會我們看見事物的本質,僅此一點就足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