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王梅梅 統籌/劉姝蓉】4月10日,空軍軍醫大學爲89歲的鞠躬院士和83歲的俞夢孫院士舉辦了退休座談會。兩位院士回顧了自己從軍60餘年來攀登軍事醫學高峯的崢嶸歲月以及近60年的友情,不禁淚灑現場。大白新聞瞭解到,俞夢孫院士是我國航空生物醫學工程的創始人,航空醫學與生物醫學工程專家;鞠躬院士是我國現代神經解剖學奠基人之一。

  座談會現場 圖片來源於中國空軍

  89歲的鞠躬院士和83歲的俞夢孫院士退休

  4月10日,空軍軍醫大學禮堂,89歲的鞠躬院士和83歲的俞夢孫院士穿着筆挺的軍裝走進會場,一同出席學校爲他們光榮退休而舉辦的座談會。

  耄耋之年,兩位院士依舊步履鏗鏘。會場上,大屏幕播放着他們從軍報國60餘年來奮鬥足跡的珍貴照片。“退休不退志,休息不休工,我將繼續堅守對黨的教育和科研事業的忠誠,不懈怠不止步,傾盡全力繼續爲學科建設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我能有今天的成績,是黨和軍隊培養的。雖然人已退休,但我隨時準備進入衛勤戰位,回到科研一線!”

  兩位院士動情地回顧自己從軍60餘年來攀登軍事醫學高峯的崢嶸歲月,表達了對軍旅生涯的依依不捨之情,更表達了願爲軍事醫學事業再立新功的堅定決心。現場與會人員無不爲之動容。

  兩位院士情緒激動,淚灑現場

  89歲的鞠躬院士和83歲的俞夢孫院士雖然在兩個城市辦公,卻有着近60年的友情,回想起當年一起獲獎,如今一同退休的巧合,兩位院士不禁流下激動的淚水。

  鞠躬院士激動地流淚 圖片來源於中國空軍

  俞夢孫院士激動地流淚 圖片來源於中國空軍

  他們身上有太多的“巧合”,他們都是在舊社會出生,在新中國成長,在科研一線奮鬥,把畢生的心血奉獻給了軍隊衛勤事業。“學醫救國、鞠躬盡瘁”,是鞠躬院士年少時立下的人生理想,也是他在國際上率先提出“腦下垂體受神經——體液雙重調節”假說,推動我國神經科學進入國際領先行列,創立我軍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生動寫照。

  俞夢孫院士在國際上率先提出衝擊載荷下人體脊柱動態響應模型理論、生物電羣浮地測量技術概念,成功解決高原飛行員航空醫學保障等難題,獲國家、軍隊級成果獎320項,榮立二等功2次,被中宣部表彰爲“時代先鋒”。

  此次座談會,空軍專門贈予兩位院士致謝信:“您科學巨擘的家國情懷、敢爲人先的無畏精神和不懈奮鬥的科研追求,爲廣大官兵科技興軍偉大事業樹立了好樣子、留下了好傳統!”

  均爲我國重要學科奠基人

  鞠躬院士1956年參軍, 65年,科研路上他大膽創新,成爲我國現代神經解剖學奠基人;89歲,三尺講臺他授課解惑,鞠躬盡瘁爲國家培養醫學人才。他提出的“腦下垂體前葉受神經體液雙重調節”的假說,打破了半個世紀的定論,首創的脊髓挫傷早期神經外科手術,開創了國際先河。作爲科學家,鞠躬有着敏銳的洞察力。1985年,他建立了全國首個神經生物學教研室,此後的幾十年裏,這裏不僅創造出有世界影響力的科研成果,更爲軍隊培養了許多高層次醫學人才。

  俞夢孫,我國航空生物醫學工程的創始人,航空醫學與生物醫學工程專家。在空軍航空兵常年高原駐訓,而基礎體能難以負擔的情況下,俞夢孫再三請戰,和科研試驗隊一起奔赴雪域高原,開展全軍首次成規模、成系統高原軍事航空醫學科研試驗。通過分析總結大量第一手科研數據,俞夢孫在世界上首次構建了入高原初期人體適應低氧環境動力學模型,並首次提出“人體自組織系統環境適應理論”,指導科研試驗隊通過90天的高原試驗,在攻關世界性高原航衛保障難題上邁出關鍵一步——設計的高原航衛保障方案能保證飛行員進入高原後,即使不用藥、不吸氧,也不出現高原反應,實現“急進高原迅速形成戰鬥力、常駐高原持久保持戰鬥力”。經過總部組織的專家組認定:這是全軍高原航空醫學科研的一個里程碑。自從2006年第1次登上高原後,俞夢孫短短數年時間,先後多次上高原。【資料來源:中國軍網、央視網、新華社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