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雲游到武當山該怎樣掛袇?

 在古代遊道士,到非常住的道觀去參學叫掛袇,也叫掛褡。袇就是廟堂兩側牆上掛著的本廟道眾的名單。掛就是要投宿的道士,將自己隨身的衣缽掛在衣鉤上,表示暫住的意思。

  在以前的社會裡,一些有志學道的道士,如果不滿足自己學道的道觀或師長,就要出去雲水參拜,磨練自己的身心,到其他的地方的道觀裡尋師訪道。在古代的社會條件下,特別是道路交通還不發達的情況下,要決心雲水參拜,確實要有喫苦的思想準備纔行。

  掛袇有掛袇的禮儀。掛袇禮儀就是指雲水參拜的道人在投宿到參訪道觀的時候,必須舉行的一種禮儀。從掛袇禮儀的過程來看,實際上這個禮儀主要內容是對投宿來的道士瞭解情況和進行必要的考覈。在以前的時候,社會信息交流很不方便,沒有報紙刊物,沒有網絡電話,很少有道觀之間的交流,所以對投宿來的道士的具體情況都不清楚。正因為如此,道觀在接納一個素不相識的道士前來投宿,自然就應該有一個瞭解和考覈的過程。

  掛袇禮儀對於進廟掛單的道士來說,首先,要在衣著上有所準備,不能因為長途跋涉而衣冠不整;其次,要對諮詢的內容有準備。根據中國政協常委、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武當山道教協會會長李光富會長的說法,武當山道教協會的掛袇,大致要準備三項問題:一是問法眷(出家的本廟)三代(本人、師父、師爺)履歷;二是問經典(早晚功課);三是問供養法齋(齋前念拱的經咒)。只要有了這樣的準備,不管掛袇裡的內容如何,都能夠順利通過。

  掛袇是促進道士交流融合、保障雲遊道士的學習交流在規則和秩序下進行、保障接待宮觀資源的有效合理使用的有效舉措。各名山宮觀都有類似的掛袇規則以確認來訪道士的身份、雲遊動機,下面介紹一下在武當山掛袇禮儀的具體內容:

  掛袇者必鬚髮、衣、巾、冠、襪、鞋整齊。

  頭髮需滿,道服必須從內到外一律圓領。不得裏外不一,最外一件需著藍色或青色大褂或道袍,袖口寬度在一尺四寸以上二尺四寸以下;巾(帽子)必須戴混元巾或一字巾,以表露滿發;冠,多數戴黃楊木刻製的偃月冠,受過戒的也可以帶五嶽冠;襪,必須是白布腰長襪;鞋要青布雙樑鞋,或者青布元中鞋。多耳麻鞋也可,否則,常住概不允掛袇。

  掛袇程序有嚴格的製定,不可錯舛。

袇客進入常駐的山門後,先到號房門口將自己的單行(自己帶的衣物及日常用品)放在一側,整理好衣冠後,喊:“迎賓老爺慈悲”,不得隨便闖入號房,號房內迎賓老爺答應“慈悲”,衣冠整齊的出來迎接後,方可隨迎賓進入號房。如迎賓在左,袇客需抬左腳進門,反之則抬右腳進門。

  進門後,先向五位祖師行三禮,然後再說:“給迎賓老爺行禮”,迎賓當即答應說:“老修行慈悲,祖師爺收禮,祖師收禮”,隨即深躬答禮作陪。

 行禮完畢,迎賓說:“老修行請坐”。袇客回答:“慈悲”,就坐,坐要端正,兩手袖內,拱置胸前,不得斜倚身軀,翹二郎腿,左顧右盼。

   迎賓問:“老修行,從何山場回來?”回答:

您老慈悲,弟子從臺灣臺中市南區北極玄元宮道觀處回常住來”。

  又問:“你老寶廟哪裡?”回答:“弟子是老子故里河南鹿邑太清宮全真龍門派”。

  又問:“你老上下怎麼稱呼?”袇客需欠身回答:“

您老慈悲,

弟子是全真龍門十九代玄裔,叫盧圓熹”。

  又問:“你老度師仙姓?上下怎麼稱呼?”回答:

弟子度師他老人家姓石,稱呼上永下田”。

  又問:“老修行以前來過常住沒有?”這裡袇客要如實回答,或來過或沒有來過,如來過須指出當時本常住的監院是誰。

迎賓又說:“祖師道場,常住規矩,老修行回常住來須要背背《功課經》,供養、結齋、宗派”。袇客需欠身回答:“弟子愚笨,經典不熟,來時一路慌速,恐怕有些忘了。請迎賓老師慈悲,多提少背”。

  迎賓提到哪裡,袇客就要從哪裡背起,不新提,一直要背下去,一般供養、結齋、宗派都要背完,《功課經》可以只背幾段。

背完以後,迎賓要寫號單、號牌,第著名大號、復號(初次來注大號,否則注復號),交於袇客,讓其拿著號單,號牌到客堂去,袇客取過袇行到客堂門中,肅恭站立,喊:“知客老爺慈悲”,知客也須衣冠整齊回答:“慈悲”,道出迎賓接過袇牌,領袇客入客堂。

知客像前面號房迎賓一樣,要對袇客進行第三次復查詢問,如合格,將號牌留下,號牌交給客堂內知隨,讓其領袇客到十方堂或雲水堂(單曰雲、水,雙曰十方)見堂主,如同以上一般禮節,知隨、堂主、袇客互相禮畢,知隨算完成任務。堂主領袇客到廚房,去參見典竈報火,表示本常駐又添新袇客喫飯。回堂後,堂主給袇客安排歇息住處,再囑咐常住規矩,聽候轉袇,整個掛袇過程到此算結束。

  現在的掛袇單儀式就簡化許多。

  因為交通信息的巨大變化,許多道觀大多數有電話、電子信箱、網站等設施。如果要了解情況,只需幾分鐘的時間就能知道真假,從而決定是留宿還是去的問題,所以,現在的道士掛袇沒有那麼複雜的禮儀。當然,現在還有一些小道觀的道士會到外面來雲遊參訪的。所以,一些道觀仍要熟悉傳統的掛袇禮儀,並且用這樣的禮儀來接待各地的道眾,既不能留客假冒,也不能讓同道人覺得叢林和大道觀的氣勢凌人,有所怠慢。今天武當山仍然有掛袇客來訪,不過今天要了解一個掛袇客的背景和情況就很容易了。所以武當道教現在對掛袇客的接待禮儀已經有很大的簡化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