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從詩人到政客的人生道路

高適,字達夫,又字仲武,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

高適是渤海郡(今河北景縣)人,出身於官宦家庭,但到了他少年時候,家道已經敗落,只能靠種田為生。

高適有建功立業的遠大志向,但前半生的經歷卻是頗不如意。《唐才子傳》說他「性拓落,不拘小節。恥預常科。隱跡博徒,才名更遠」。他年輕時為人曠達豪放,頗有遊俠之風。他不願意按照正常的途徑求取功名,曾一度隱身在市井無賴之間。

早年他也曾遊歷長安,希望能考取功名,或者得人引薦,走上仕途。他自以為功名富貴唾手可得,寫詩說「舉頭望君門,屈指取公卿」。可現實並不如人意,他最終失意而歸,只好客居梁宋(河南商丘一帶),「以求丐取給」,靠友人資助維持生活。

幾年後,他決定從軍,想在戰場上建功立業。開元二十一年(733年),高適北上漫遊燕趙一帶,在薊門、盧龍一帶參加了一些與進犯邊境的遊牧民族的戰鬥。但這些戰鬥規模很小,高適沒有得到多少機會。但在這一期間,他寫下了許多邊塞詩,名聲漸振。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高適再次去長安應試,仍然落第,繼續客居梁宋。後來,他認識了李白、杜甫等人,曾同遊梁宋齊魯等地。他們一起飲酒賦詩,高適的詩名越來越大,據記載,「每一篇已,好事者輒傳布」。

直到天寶八年(749年),高適到處漫遊,功業無成。但也是在這段時期,他能夠接觸到社會底層,對現實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寫出大量優秀的邊塞詩和反應民間疾苦,評擊朝廷權貴驕奢淫逸的作品。可以說,這是他詩歌創作的鼎盛期。比如他的名作《燕歌行》: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於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搖那可度,絕域蒼茫無所有,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徵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這首詩揭露了主將驕逸輕敵,不恤士卒,致使戰爭失敗的事實。全詩氣勢暢達,筆力矯健,氣氛悲壯淋漓,主旨深刻含蓄,是唐代邊塞詩中的優秀之作。

再比如寫於天寶六年(747年)的《別董大》: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首詩用詞簡凈,不加雕琢,既表現了和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也展現了詩人豪邁豁達的胸襟。

天寶八年(749年),高適終於走上了仕途。他在睢陽太守張九皋的推薦下,做了封丘縣的縣尉。但這個卑微的職位,他覺得難以實現自己的理想,所以只幹了三年,他就辭職了,理由是「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

他又一次來到長安,第二年進入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的幕府,擔任掌書記。從此,高適的人生發生了變化。

「安史之亂」爆發後,高適輔佐哥舒翰守潼關,被提拔為左拾遺,轉監察御史。潼關和長安失陷後,他追上一路西逃的玄宗,詳細陳述了失敗亡的原因,在朝野一片混亂的時刻,他的果敢和冷靜,得到了玄宗的賞識。

玄宗要把兵權分給諸王,高適看出這是內亂隱患,直言極諫,雖然玄宗不聽,卻吸引了當時還是太子的肅宗的注意。後來永王李璘起兵叛亂,肅宗立即召見高適詢問對策。高適對江淮局勢非常瞭解,斷言永王必敗。肅宗非常高興,提升他為淮南節度使,負責討伐李璘、平定江淮。之後在平定永王的戰鬥中,高適表現出色,立下了赫赫戰功,名震朝野。

而在此時,出於報國的熱情,毫無政治頭腦的大詩人李白投入了永王李璘的軍營裏,還為永王寫下了組詩《永王東巡歌》。永王兵敗後,李白因此入獄,被判流放夜郎。李白在獄中,寫詩給高適,想請求高適相救。天真的李白認為高適是自己的好朋友,現在他位高權重,一定會對身陷囹圄的自己施以援手。卻沒料到,他的請求,連一點迴音也沒有。

曾和李白「醉眠秋共被,攜手同日行」的高適,此時考慮更多的,恐怕是自己的前途,他已由一個詩人成為徹頭徹尾的政治人物了。

平定永王后,高適官運亨通,先後擔任過劍南節度史、刑部侍郎、左散騎常侍等職位,更被封為浡海侯。所以世稱高常侍。 

高適是盛唐時期「邊塞詩派」的領軍人物,和岑參並稱「高岑」。他的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雄渾悲壯,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向上的時代精神。


高適是著名的唐朝邊塞詩人,其作品風格以豪邁奔放而聞名。一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涯誰人不識君」感動無數人。

高適做過節度使,相當於現在的省書記兼、軍區司令員,然而他最有名的官職是做過散騎常侍,人稱「高常侍」,就是相當於皇帝身邊的祕書。在盛唐確實他是官位最高的人,為什麼呢?

其實從他的詩中你就能感受到他的性格,為人正直、對待朋友以誠相待、憂國憂民、以國家興亡為己任,可謂是一身的正能量,同時他出生的那個年代是唐朝經歷「安史之亂」由盛轉衰的一個時期,作為邊疆大臣,可謂亂世出英雄,同時高適也是名門之後,各種條件也讓他成為官職最高的盛唐詩人,但是高適也有因為直言進諫被貶官的經歷,但是最終高適得以善終,死後被追封為禮部尚書,謚號為忠。

以上是我個人見解,不妥之處,請指正。

《別董大》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唐朝著名的邊塞人。相比李白,杜甫等人,高適的仕途相當順利,官也做的很高,究其原因,無外乎兩個字:機會。

與宋朝文人當政不同的是,唐朝的門第觀念,士族主政的門閥思想還是很嚴重的,儘管當時這些都已經嚴重沒落了。所以,要想進入仕途,首先就要看門第。儘管當時的科舉制度已經趨於完善,但通過科舉進入仕途卻異常艱難。因為一來錄取率極低,所謂「十五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可見科舉之難,而來,即使考上了進士,要想當官,還有通過博學鴻詞科的考試。至於結果嘛,「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考了好幾年都鎩羽而歸,最後靠給丞相寫信才破格通過的,說白了,那是一個考背景的地方,沒背景的人,也就空得一個進士頭銜而已。

所以,唐朝的詩人們極少通過科舉進入仕途,他們有各自的辦法,比如李白在貴族階層刷聲望,杜甫在京城刷存在感,孟浩然找機會給皇帝拍馬屁等等,高適的情況比他們稍微好那麼一點點,至少,他沒有朝著一條路跑到黑。高適也算名門之後,他的家族世代為官,到了高適的父親時,已家道中落了。到了高適這裡,就只能種地了。於是,高適走了和杜甫一樣的路:去京城刷存在感。不同的是高適發現在京城求官無望,他馬上改變策略,去了邊塞,以期望在軍隊中有所作為,又無功而返。再後來他去了涼州,在那裡遇到了他生命中的貴人: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受到了重用。又因為他是哥舒翰器重的人,所以唐玄宗和朝廷都高看了他一眼。

安史之亂爆發,緊接著哥舒翰兵敗,潼關失守,高適沒了上官,得以直接對話唐玄宗,唐玄宗匆忙入川,這期間,高適在唐玄宗身邊的文能諫,武能戰,受到賞識。而唐玄宗給皇子們分兵各自平亂時,高適反對,後來永王李麟在揚州兵變,割據一方證明高適所言不假,又收到太子即唐肅宗李亨的賞識,成為了官場新貴。

安史之亂時,高適四處平叛,在滅永王李麟時,還抓到了好友,詩仙李白。導致李白被貶,客死船上。這隻能怪李白自己作,缺乏政治遠見。後來入川平叛,做了劍南西川節度使,在此期間,接濟了入川投靠他的另一個好友--大詩人,詩聖杜甫。杜甫的政治智商也有問題,因為皇帝和丞相的權利之爭,唐肅宗把丞相裴度貶了,作為裴度的好友,時任左拾遺的杜甫卻為裴度表功說情,言辭激烈,據理力爭,被唐肅宗從身邊一腳踢開。其實,當時唐肅宗剛剛繼位,身邊正缺人,杜甫稍微有點政治頭腦,將來也是功臣一名。可惜的很。

在後來,劍南西川和劍南東川合併成劍南,高適調任劍南節度使,成了一名封疆大吏。這前後只有幾年的時間。後來,官至禮部尚書。這已經是正三品的大員了,也是一個人所能獲得的最高實權品級了。位極人臣。

高適62歲病逝,謚號為「忠」。

縱觀高適的一生,50歲之前,貧困潦倒,當乞丐乞討過,也學出過傳頌至今的佳句名篇,同時,也一直為進入仕途,付出著各種努力。遇到哥舒翰時,已經是半百之人了。但他人生最後的十餘年,是輝煌的。雖說有貴人相助,但終究和他即有政治頭腦,又能獨當一面是分不開的。杜甫其實也有機會,只是他沒抓住而已。


高適的前半生也是鬱鬱不得志,但善於抓住機遇的人,混的就不會很差。安史之亂,給了高適絕佳的機會,在哥舒翰手下當機要祕書,再向玄宗毛遂自薦,深的肅宗信任,出任獨掌一方軍政大權的節度使。

一年內,從一個從八品升成正二品,陞官速度,令人咋舌。相當於現在從一個副連級幹部生成軍區司令,高適也是唐朝詩人中,唯一一個封侯的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