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视相片

作者:Jeff Liu/换日线专栏

最近,《疯狂亚洲富豪》(Crazy Rich Asians)这部电影在美国和亚洲都引起不少话题与(必然随之而来的)争议:电影本身全部采用亚裔演员、「为亚裔发声」的代表性,让它颇受美国华人赞许;但也有人认为影片对亚裔族群的描述太过夸张与扁平,片中比《大亨小传》(The Great Gatsby)有过之无不及的纸醉金迷生活,更无法代表多数的亚洲人生活。

不过以下这篇文章,并不是本片的「观后感」或「影评」,而是想藉著这部影片的人气、和大家对「亚洲富二代」的兴趣,谈谈一个比较严肃,但相信多数读者同样有感的问题——

亚洲尤其「两岸三地」,各大城市疯狂的房价飙涨现象。

「刘姥姥进大观园」:香港「楼王」每坪 2,000 万新台币

为了避免读者朋友说我「挂羊头卖狗肉」,文章开头,便先来分享一个亲身经历的「疯狂亚洲富豪」故事。

上个月中,我受一位香港的企业家长辈之邀,在周末陪伴其 20 多岁的儿女,一同前往「山顶区」看屋。客户说由于子女都即将学成归国,希望为他们各在家乡买下一物业,也好准备成家,要「同为见过世面年轻人」的我,给他们一些意见。

这位客户为人十分客气低调,虽然身为香港两家上市公司的董事,也是我所工作顾问公司的「VVIP 级」客户,但平日总以一袭平价 polo 衫+卡其裤的「标准大叔装扮」现身,代步工具仅是一台配有司机的旧版凌志(Lexus)汽车。加上听说要看的房子,在香港仔郊野公园附近(聂高信山),那时孤陋寡闻的我,心想这里不是中环、上环、太平山(西侧)或浅水湾等知名豪宅区,也就在没有心理准备下,电话联络了两位「小开」、「千金」,相约到时直接在看屋现场见。

结果当我抱持著周末出游的轻松心情,从湾仔开著我的破车上了山顶,才发现自己好像「误闯大观园」了(我的确是姓刘⋯⋯)———

没错,看到这里,熟谙房地产新闻的读者朋友们可能已经知道,我身处的地方,正是全香港、甚至全亚洲最贵的超级豪宅建案区 Mount Nicholson 。

根据香港媒体报导,最近这处建案,刚成交一户独栋别墅,总价近 14 亿港币(约新台币 54 亿),若换算成「呎价」 15 万港币(香港计算房价单位为平方英尺,一坪约等于 35.584 平方英尺),相当于每坪要价 2,000 万新台币!(按目前汇率计算)

「这没什么、一堆人抢著要买」

而且,这里的「楼王」,还不是照价签约银货两讫就好,而是要「用抢的」——建商委托拍卖行陆续办了几次「招标会」,香港、中国、亚洲富豪们得和彼此比拼,价高者得。

我忍不住先跟著事先约好的律师与建商代表四处逛逛、「大开眼界」一番。我们看的并非「楼王」等级的独栋别墅,而是同区相对「普通」的豪宅华厦。结果一看相关成交纪录,近期每坪要价全数超过 1,400 万新台币。

等到客户的子女分别驾著宾利和保时捷跑车姗姗来迟(迟到 45 分钟),边彼此聊天边随意晃了晃,却是蛮不在乎地直接说:「反正是 Daddy 拿来投资的,没什么意见啊。」

一问之下,才知道两人名下早就在深水湾、上环各有(不只一户)公寓,在伦敦求学时也住在家人投资的 Chelsea 区豪宅内。

两人年纪轻轻,根本还没开始工作,就坐拥多栋豪宅、开著昂贵名车,背后靠的当然是祖荫和家长的税务考量。不过我的重点倒没放在嫉妒他们的幸运上,真正让我倍感好奇的,是这种「一坪可买一栋楼」,完全超出我理解范围的疯狂房价,到底是怎么被撑起来的?

「香港现在的房价,真的要比伦敦还贵了啊!」伦敦大学毕业、现正攻读财务金融研究所的「千金」妹妹对我说:「但房地产不就是这样吗?需求大于总量有限的供给时,价格多高都不奇怪。」

她接著以超龄的世故口吻说:「这(房价)没什么。香港人、内地(中国)人、基金物业管理公司⋯⋯现在一堆人抢著要买。房子本身长怎么样、「值不值」根本不重要,只要价格还在往上涨,它(房地产)就是个相对好懂的投资工具而已。」

美国曾经有部电影,名为《冷静与疯狂》(cool and the crazy),此刻我脑中浮现的话正是这五个字——与电影剧情无关,与眼前这位女孩所拥有的惊人财富和背景也无关,而是这样看似「理性与冷静」的判断,是如何奠基在一个在我看来,如此疯狂的基础上——

「疯狂亚洲房价」的故事之一:香港
这个创下目前全亚洲最高住宅房价成交纪录的建案,其实不过是香港、以及亚洲各大主要城市中,房价连年飙涨的「冰山一角」。

先以我所居住、工作的香港为例。自从 2003 年爆发 SARS 的短暂修正以来,香港官方统计的房价指数不断快速窜升,即使在全球金融海啸冲击下,依然不受影响——甚至在近年(2015 年),到达了 2000 年的 307 % 以上。

用最简单的话来理解,就是全香港(包含港岛、九龙与新界)的平均住宅房价,10 余年下来涨了超过 3 倍——如果以 2003 年的低点起算, 15 年来更涨了超过 5 倍以上。

检视相片

但是,香港的经济、香港人的收入、各地来到香港打拼者的住房需求,这几年有成长 3 到 5 倍吗?答案是没有的—— 2000 年到 2016 年,香港 GDP 的累计成长了 1.86 倍(从 1,717 亿成长到 3,209 亿美元);香港人平均薪资涨幅自 2000 年累计下来,更成长不到 1.5 倍 (从月薪 2,000 美元到 2,800 美元上下)。

更值得注意的是,地狭人稠程度可谓全球第一的香港,在过去「租金指数」和「房价指数」向来有高度关联性——亦即对屋主而言,有更高的市场需求(租屋金额上升),才愿意花更高的价格投资于房地产。但自从 2008 年金融海啸后,两者间的关系已经明显脱钩:房价冲到 3 倍贵,租金却「只」上升了近两倍。(约等于香港 GDP 15 年来的成长幅度)

换言之,这个巨大的落差,代表著目前「有能力投资」香港房地产的人们,早已不在乎房子「租不租得出去」、「有没有现实需求支撑」。

它纯粹变成了一个「低买高卖」的资本游戏——只要有人愿意用更高价接手,这就是个「理性、聪明」的投资。

但这个「富人们的资本游戏」,有没有造成投资市场以外的其他影响呢?当然是有的。大家 google 图片搜寻一下「棺材房」,就能看到香港特区政府官方统计中, 9,300 座这类公寓,所容纳的 20 多万香港人,如今日常生活的样貌。

香港政府不是完全没有做事,如历年都有的「公屋」政策,类似台湾的「国宅」,提供符合条件的清寒人士申请入住。但如今随著房价疯狂飙升,申请公屋的青年族群数量,不断创下历史纪录——「我月入有 2 万港币(约新台币 7.2 万元),但看看现在市区的房价与租金,若不申请公屋的话,我根本活不下去。」这样的案例,在笔者周边比比皆是。

而在房价连年飙涨下,香港政府最近( 2018 年 6 月)也拟征「空置税」——凡空置未使用(或租出去)的房屋,需额外照价增税 5% 。但多数学者和投资圈人士,都认为这区区 5% 的税金,比起房产交易带来的庞大潜在利润,根本毫无影响力。

「疯狂亚洲房价」的故事之二:中国、台湾,与更多地方

香港房价的疯狂,随意问问任何一位香港在地人, 10 个人中肯定有 9 个人会告诉你,「都是内地来的中资害的。」

确实,由于中国崛起带来的资本膨涨、(中国)富豪又有「资产出海」的独特需求,再加上中国境内采行严格的户口制度,许多上层阶级希望在香港置产好「有个特区港人身份」(但实际上根本不住在香港),创造了空前庞大的房地产需求。「管它价钱多高、管它品质好坏,总之先占先赢,」的「抢购豪宅」疯狂现象,遂在首当其冲的香港,由中港富豪圈带动,蔚为风潮。

但是,凡飙涨的市场,必定引来逐利之人——在资金流动相对自由的香港,炒作房市的,从来不只中港富商,更包括无数的欧美大型投资机构,乃至包括新加坡、台湾、东南亚等地在内的大大小小投资客。

而因为这个显然还很有说服力的「中国 / 亚洲富豪置产题材」,这些人「投资」的范围,自然更不只限于香港一地——根据国际房地产投资顾问机构「莱坊」(Knight Frank)的最新统计(2018Q1 global residential cities index ,grci),近五年来(2013-2018),全球「住宅房价」涨幅最高的 10 个全球主要城市中,亚洲城市就占了一半:

检视相片
如上图所示,不只中国上海以超过 75% 的涨幅高居第一,北京、香港自也榜上有名;其实综观榜单排名,凡澳洲的雪梨、墨尔本;欧洲的伦敦与美国的西岸两大城,也都是「中资出海」的热门地。

换言之,我们其实可以说,所谓「疯狂亚洲房价」,指的甚至不仅仅是近年愈趋高涨的亚洲主要城市房价——它如今更已经随著亚洲(中国)庞大的资金出海浪潮,与金融海啸后宽松货币政策下仍持续膨胀的资本,大幅度地涌入了「特定城市」的房地产市场。

而这些「特定城市」——西至英国伦敦、南至澳洲雪梨、东至台湾台北、北至加拿大温哥华,莫不与「亚洲资本题材」有关系。

而如果你认为「这些国际大城、房价超高是必然现象」甚至「房价高代表该地经济展望好」,那么走一趟东南亚的主要城市,你将可以看到更多令人瞠目结舌的案例:在许多「一带一路概念股」城市的市中心豪宅房价,已经超过台北甚至上海、北京的平均,但当地大学生的平均毕业起薪,却还不到台湾的二分之一。

镜头来到我的故乡台湾:最近,台湾房市整体而言,稍有「降温」迹象——这很「巧合」地,与两岸关系近来远较过去「冷淡」时间一致。

但是,在金字塔顶端的豪宅市场中,「每坪单价破 300 万新台币」的建案、「中港台合资的豪宅开发案」,仍然不断推陈出新。台北市 101 大楼里,如今若你仔细研究入驻厂商的名单,更会发现,当中有许多「私募基金」、「物业管理顾问」、「创投基金」、「资产顾问」,其实做的全部都是房地产相关的生意。

资金盛宴还能持续多久?又,我们需要这样的「经济」吗?

投资有赚有赔。资金涌入,也能活络金融市场、甚至促进消费。本文绝非要自以为是地站在「左派自助餐」的道德制高点,刻意去批评特定「有钱人」族群或房地产投资者「草菅人命」、「罔顾民生」。

在自由、法治的社会里,只要不违背法律,不官商勾结走后门,任何人都可以投资自己想投资的商品,任何投资也都该受到保障。

只是不得不说,当富豪们、投资机构们的投资重点,近年大量聚焦于固定资产——尤其是住宅市场时,它必然也会带来无数的「副作用」:贫富差距加速扩张、居住正义沦为口号、社会民心出现动荡、乃至「出现泡沫化的系统性风险」,都是我们不能忽视的课题。

是的,近年在金融、投资圈,陆续有越来越多人关注的议题,正是「亚洲资产泡沫化」的风险甚至危机:随著中美贸易战的越演越烈,中国「影子银行」的泡沫破裂,再加上「必定要来却始终还没来」的宽松货币政策结束⋯⋯。这一个已经持续近十年,缺乏基础需求支撑的房价上升疯狂浪潮,还能持续多久?当泡沫破裂时,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

更重要的是,当你未来的「家」,成为富豪们、机构们用力炒作的「商品」——而他们甚至还无须为此负担与你工作所得相等的税金,则我们又怎么能说,这样的情况不疯狂、很理性很正常呢?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类有逐利的天性,用道德诉求一昧批评甚至敌视中资、建商甚至富豪们,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真正的重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政府,是不是能透过法律和政策,「监管」、「引导」资金,前往更有利于经济长远发展的投资上,同时亦能避免因过度集中于特定领域的资金,造成社会更大的成本和风险。而在民主社会里,这些法律和政策,要靠身为人民的每一个你我去监督、去倡议、甚至(因为政府无能而得)去深入思考、提出解决方案。

由于个人才学所限,这篇文章没有具体解方、也没有具体号召,只能点出我所看见的现状,希望大家更重视这个议题的严重性——

「疯狂亚洲富豪」才买得起的「疯狂亚洲房价」,从背后的成因、目前的现况,到未来的走向与庞大的风险成本,恐怕比这部热门的电影,更值得「既不疯狂也非富豪」的我们每一个人,密切关心。

※本文由换日线网站授权刊载,原标题为《 「疯狂亚洲富豪」才买得起的「疯狂亚洲房价」》,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关联阅读】
中国打拼实记:我在一线城市,同时体验「待产」与「找房」──一段关于儿子与房子的故事
「赚钱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她用一天12小时弥补──帮佣阿姨的上海买房梦

作者简介:

Jeff Liu,成长于中坜、大学时游走猫空和公馆两地,毕业后在机场帮空姐搬过行李,在美国 Chase 银行打工服侍过犹太贵客、也曾独自到寮国与当地小朋友一起学雕刻。

现居住于「香港人口中已经不香港的香港」,任职顾问业担任资深财顾工作、协助过几家公司上市(IPO),薪水与奖金有 70% 全数汇回台湾,用剩下的 30% 过著中环贫男的生活。

检视相片

 

______________

【Yahoo论坛】系Yahoo奇摩提供给网友、专家的意见交流平台,本文章内容仅反映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Yahoo奇摩立场。有话想说?不吐不快!>>> 快投稿Yahoo论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