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叶卡捷琳娜二世死后,其子(保罗一世)和孙(亚历山大一世)相继登上沙皇位。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上演了两场儿子推翻前朝政策,“除旧布新”的变革。保罗一世以废除贵族特权为核心,大肆颠覆母亲的“开明专制”政策,而亚历山大一世,则以恢复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给与贵族特权为主线,将父亲保罗一世的政策废除、化为乌有。

  这两种颠覆,都是以“革新”的名义进行的。这种颠覆,也再次上演了罗曼诺夫王朝帝王的“不幸更迭”:妻杀夫,子灭父,兄弟姐妹相残。一辈子与母亲相向而立的保罗一世,被贵族们杀死在宫闱中自己的床榻之上,而正值壮年的亚历山大一世,则在疗养时不明不白地死于南疆小镇塔甘罗格。

  保罗一世画像

  不过,无论是保罗一世,还是亚历山大一世,在对前朝的背叛和革新中,有一点他们是忠实地继承了下来,并不惜力量予以拓展。这就是为俄罗斯帝国收集更新、更多的土地。

  从法国大革命时起,叶卡捷琳娜二世在收集土地中对外交权术的运用,就极尽狡黠之道。而她的子孙所面临的更大难题,是要在与拿破仑的周旋中,保住帝国已经收集到手的土地,因此与欧洲列强的结盟与相向、今日欢笑明日翻脸的景象,就时常出现在勾心斗角的谈判桌上,和刀光剑影的政治舞台之中。

  亚历山大一世画像

  保罗一世没有母亲的胆识,更没有她的刚毅和力量。他的决策是基于“守成”这个原则。在1798年,与英国、奥地利、奥斯曼帝国结成反法同盟,目的就是,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制止法国的武力扩张,迫使它退回到自己的原有边界之内去,保持欧洲的“永久和平与政治均衡”。

  在这种表面一致,内里各怀私利的结盟下,亚·苏沃洛夫被任命为“盟军司令”,进行了两场反对法军的远征:意大利战役(1798年)和瑞士战役(1799年)。

  在意大利战役开始时,保罗一世曾授权苏沃洛夫:“这场仗你想怎么打就怎么打!”苏沃洛夫以“恢复意大利北部的旧秩序”为名出征,把法国人赶出了意大利北部,但这块土地由奥地利军队驻守。

  瑞士战役的目标是英国的愿望——占领瑞士,再发兵法国。作战的主力仍是苏沃洛夫的军队,奥地利军队协同作战,只是有名无实。此役中,苏沃洛夫的军事天才发挥到了极致。他率军强行穿过一系列险峻的山隘、峡谷、峭壁,最终越过了阿尔卑斯山。但俄军一过阿尔卑斯山就遭围困,不得不转去奥地利。瑞士战役没有达到预设的目的,俄国上下归罪于盟友军队的不协力。但苏沃洛夫自己对此次战役却是评价极高:“俄国的刺刀刺进了阿尔卑斯山”。

  俄国画家瓦·苏里科夫的油画《苏沃洛夫越过阿尔卑斯山》

  尽管俄国军队进行了这两次大规模的战役,却一无所获:既没有将法国军队赶回法国去,也没有实现觊觎更多新土地的最初愿望。只有苏沃洛夫的赫赫战功和军事天才,得到了不断的赞誉和各种高级勋章的赠与;在意大利战役后,保罗一世甚至奉他尊号“意大利公爵”,只是这个公爵并不能管辖意大利土地。

  亚·苏沃洛夫画像

  不过,有件事却是这次结盟中俄国获得的唯一利益。1798年9月,一直在塞瓦斯托波尔负责黑海舰队工作的费·乌沙科夫,率领舰队进入了博斯普鲁斯海峡。1799年1月,俄国与奥斯曼帝国缔结了反对法国的盟约后,俄土联合舰队成立。就在苏沃洛夫西征时,由乌沙科夫统领的俄土联合舰队发兵希腊海岸的伊奥尼亚群岛(该群岛1797年被拿破仑兼并),攻占了科孚岛。1800年3月,俄土在君士坦丁堡签署协议,在该岛建立共和国,由俄国和土耳其共同“保护”。实际上,“保护”的实权掌握在俄国手中,土耳其只是名义上的。

  离开了谈判桌,保罗一世就密令乌沙科夫,在“被俄军解放的岛上”成立一个受俄罗斯帝国保护的“独立共和国”。乌沙科夫遵照沙皇的谕令,按照波将金的办法,在该岛上挑选了亲俄的扬尼斯·卡波迪斯特利亚作为唯一候选人,“选举”组成了地方当局,成立了“七岛共和国”。

  从1800年到1807年,卡波迪斯特利亚先后掌管了该共和国的军事和民事管理大权,担任国务大臣和地方警察首脑。由于俄国的占领,并且有亲俄的地方政府,伊奥尼亚群岛一时间成了俄国掌控的地中海的通道。乌沙科夫因此功而被保罗一世晋升为海军上将,联合舰队的另一方土耳其苏丹,也赠给他紫貂皮大衣和钻石等厚礼。

  扬尼斯·卡波迪斯特利亚画像

  但是,这种表面的欢腾喜悦,并不能掩盖这些“盟国”间帷幕后的密谋运筹。乌沙科夫在建立了“七岛共和国”后,又率海军陆战队迅速占领了巴勒莫、那不勒斯和整个意大利南部,并向罗马挺进。这就像苏沃洛夫所说的:“俄国的刺刀刺进了意大利!”俄国军事力量在欧洲的扩展和壮大,令奥地利、土耳其和英国感到了威胁,它们预见到了俄国兼并更多土地的可怕前景,纷纷开始了对这场结盟的重新洗牌。土耳其舰队没有预警地从联合舰队中撤离回国,奥地利军队让苏沃洛夫在瑞士单独作战。

  而英国早就与俄国为争夺马耳他勾心斗角。对于英国来讲,将地中海上的马耳他据为己有,是英国参加这次反法同盟的重要目的。对于俄国来讲,马耳他是它经黑海、穿越地中海、西进欧洲的必夺之地。一句话,由于马耳他扼守地中海上的战略要地,它成了各强国,尤其是英俄争夺的目标。

  早在16世纪的中期,那里就由西班牙国王封号的“圣约翰马耳他骑士团”行使权力。1798年,保罗一世当选为马耳他骑士团的大首领。这位沙皇马上就将马耳他作为收集新土地的目标。他谕令将马耳他建为“俄罗斯帝国的一个省”,将该岛并入俄国。虽然这位帝王缺少力量和铁腕,但他的雄心不减于自己的祖先,决心要将马耳他建成一个海军基地,使其成为在地中海及至欧洲南部保障俄罗斯帝国利益的核心基地。

  保罗一世的这一宏愿遭到了英国的迅疾反对。英国出兵攻占了马耳他的首府瓦莱塔,在岛上升起了英国旗,任命了英国总督。随之,这次同盟中的最后一个盟国与俄国分手,至此,第二次反法同盟解体。保罗一世对于英国的反目怀恨于心,随后与法国接近,试图联手反对英国。

  说保罗一世收集新土地的雄心不亚于他的先祖,还有个例证:在他被杀前一年,还派哥萨克军队远征印度,试图囊括那里,但力不从心,远征以惨败告终。

  保罗一世留给儿子亚历山大一世的遗产,是一个变幻莫测的欧洲,一个各强国在对待法国态度与决策上游离不定的外交舞台。亚历山大一世面对一系列的对手和强敌:为了使格鲁吉亚、达吉斯坦和阿塞拜疆北部彻底臣服,遭到波斯和土耳其的反对;俄国与主要贸易伙伴英国的经济活动遭到了拿破仑的封锁;土耳其封锁了博斯普鲁斯海峡,俄土之战的战火蔓延到了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和保加利亚……

  拿破仑画像

  1804年12月,拿破仑称帝。他兼并整个欧洲的野心,令欧洲各国震惊。于是,欧洲外交舞台上开始了新一轮博弈。博弈的主角,是拿破仑一世和亚历山大一世。博弈的实质就是:谁来把欧洲各国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谁应是欧洲的“盟主”,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还是法兰西皇帝拿破仑?这是一场欧洲大陆上的收集土地的生死较量。

  对于亚历山大一世来讲,祖辈所夺取的波兰,以及多瑙河沿岸的土地,不能拱手让给拿破仑,三次瓜分波兰后建立的俄国西部边界绝不能东退。俄国需要的是一个帝国,一个欧洲霸主的地位,而不是屈居于拿破仑之下,甚至是仆从的地位。为了“神圣的土地”,为了“势在必得的霸主地位”,亚历山大一世需要一个新的反法同盟,为此,盟友可以是过去的对手、竞争者或敌人。于是,俄国开始由接近法国反对英国,转向联合英国抗击法国,最后于1805年组成了俄国、英国、奥地利、瑞典和那不勒斯的第三次反法同盟。

  (相关配图由作者提供。文章版权归属本账号,合作、转载请留言。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这里是每天带给你惊喜的小石头

  微信公众号:yimeishito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