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少下廚,卻很愛看關於料理的節目和戲劇,肖想有一天也來開一家深夜食堂或學敦子的午餐裡的敦子開著小胖卡到處走跳,偏偏廚藝一直原地踏步,大概就是少了那麼一點熱情和堅持吧。日劇裡跟料理有關的故事總是不著痕跡的訴說每一道料理對主人翁的意義,鴨川食堂就是其中之一。

尋找記憶中的味道,這句刊登在雜誌上帶有魔力的廣告詞,沒有明確的住址和電話,門外也沒有招牌或門簾,卻吸引了願意相信而找來的有緣人。鴨川食堂很吸引我的是,老闆對每位初次來到的委託人總會送上精心製作的料理,而且詳細介紹食材和料理方式,可以感受到老闆對食材的堅持和用心,光是食物的擺盤和配色就足以挑起觀眾的味蕾。

一集一道記憶中的料理,老闆的女兒扮演著偵探的角色,從委託人有限的線索中理出一些頭緒,老闆憑著以前當刑警的本事明查暗訪,然後將結果呈現給委託人試喫。日劇厲害的地方就是能透過平凡的食物加入人的溫度,不只是填飽肚子,滿足口腹之慾,食物的味道和喫的人產生了情感上的連結,既暖胃又暖心。

要說記憶中的味道,大概就是在小學時的午餐吧。那個年代的小學生不是帶自己便當就是家長送便當到學校,媽媽沒空做午飯的時候總會在去學校的路上買,我最喜歡的午餐是蒸肉圓,大大的肉圓上撒了一點香菜和醬料,裡麪包著好喫又軟嫩的豬肉塊,我卻獨鍾肉圓皮,那種帶點醬油味而且軟軟厚厚的口感。到了高年級之後,可能是因為媽媽擔心喫不飽,午餐就不再出現蒸肉圓了。長大後問起那家肉圓店,媽媽說那家賣肉圓的很久以前就收起來不做了。

剛來臺北時發現這裡的肉圓是油炸的,外型一樣,但是QQ的皮像極了橡皮,裡面的肉不是記憶中的肉塊,而是參雜碎肉和筍丁,外皮用剪刀剪了十字,再淋上厚厚的醬汁,喫完那一份重口味炸肉圓,就像喫了一個月份的油,後來又在其他店喫了一次還是不適應,那次之後就不再喫肉圓了。過了幾年,有位朋友說某處有賣蒸肉圓,於是找了時間過去,當我看到小小的白色的肉圓皮,我就知道那不是記憶中的蒸肉圓,喫了之後是覺得不錯,沒有油膩感,但那終究不是記憶中的味道。如果真有鴨川食堂,我大概也提供不出什麼線索了吧。

鴨川食堂和其他食堂不同的是,老闆會準備食譜和所有食材,讓委託人自己做相同的料理,我猜意思就是食材經過調理雖然能展現食材本身的味道,但如果能親自做給家人或自己在意的人喫,會讓喫的人對這道料理產生情感,成為他們心目中那個記憶中的味道,和食堂的廣告詞就互相呼應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