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致的描述一下這兩個故事。向國家領取補償金,不會損傷到你的品行;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這就是子貢贖人!

子路

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子路受牛。

把個人的私德當作公德,把道德標準無線拔高,都會讓道德尷尬,讓普通民眾聞道德遠離。道德應該是人人都能做到無損於己,而有利於人。

其實還有一個非常有名的事例,在中國古代時常有盜匪犯小城去打劫,而種的稻穀,剛好熟了,而且都在城外。有人就提議去把稻穀能收多少是多少,避免給盜匪。而太守卻拒絕了這個想法,最後的說法是,如果我讓他們去割了有主的稻穀,明年以後,他們是不是更期望盜匪過來了?不能因為這一片稻子而影響了道德!

同時還有著名的西方馬糞爭奪案!其實我覺得更多的是從長遠的去考慮,這樣做會對後代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以及對後代人的行為規範的影響,我覺得這兩件案子本身,對我們最重要的影響就是我們的現代的處事行為,會對後人的行為規範有什麼影響?就像教育孩子也是一樣,也是這個道理!做了個事情,對孩子會有什麼影響?對後面會有什麼影響,我們都要長遠的考慮。而長遠的考慮,所以,就有了這兩個故事!聖人謀,謀萬世者,不謀一時!


在《呂氏春秋》記載了「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故事: 原文: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

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譯文:魯國有一條法律,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的,可以到國庫中報銷贖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端木賜)在國外贖了一個魯國人,回國後拒絕收下國家賠償金。孔子說:「賜呀,你採取的不是好辦法。從今以後,魯國人就不肯再替淪為奴隸的本國同胞贖身了。你如果收回國家的補償金,並不會損害你的行為的價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錢,別人就不肯再贖人了。」

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說:「這下子魯國人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孔子能從細小處看到結果,這是由於他對事物的發展變化觀察得遠啊。

這就是所謂「子路受而勸德,子貢讓而止善」道理。


故事歸故事,歷史歸歷史。在我們討論一件事情的時候,是不是應該"聯繫"一下真實的歷史背景!

孔子生活在"奴隸社會″末期。

何為奴隸社會?就是雖生同為人,但奴主對奴隸有擁有"生"殺1"女幹"淫"之大權!千萬不要將所謂的"道德文化"盲目"理想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