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個新聞說一個非洲小伙第一次吃到雪糕就感動哭了。又想到這麼多年出現的很多非常有用的新東西,在它們出現之前,並不是我們能具體期望到的樣子。

我們每個人真的是最了解自己需求的嗎


哎 謝瑤吧

既然人家很誠懇的在問這個問題

被邀請的可不可以專業一點

一句話概述「用戶只了解自己的實用物質、精神需求。」

實用是重點,什麼是實用的?

比如妹子的口紅男孩的紙巾,你的衣食住行。這是作為一個個體在集體中的根本生活訴求,餓了要吃飯,渴了要喝水,困了要躺床上睡覺,出門要坐地鐵要打車要騎單車。

精神需求受你的心情所影響,開心了要去唱歌,不開心了要去讀書,出去徒個步旅個行寫點東西都屬於精神方面,然而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凡是能讓人感受到美好的精神需求,往往與物質有關」你可能會說一本書才多少錢,一本書就算是失傳的《如來神掌》也要賣2塊。你可能還會說我出去散步總不花錢吧?散步要穿鞋,鞋有舒適性,而且走路會帶來物品損耗。你堅持的說那我在家躺著總.... 你別說了,你再說我就想打人了。

好了,到了這裡我們再來看看商家是如何對待「顧客需求」

就拿阿里來說吧,收集你所有搜索過的商品用「千人千面」功能向你推薦關注的商品商家,這個功能有多強大(無恥)呢?比如你買過口紅那就給你推薦些面膜、面霜、洗臉、洗頭、面乳、精華這些東西。這叫什麼?用商家的話來說叫做關聯銷售。而對於顧客來講,可能你還沒有想購入其他產品的想法單純的想買個口紅,可看到眼前這番景象自己一拍腦袋,哦!這個這個還有這個也都要買了。如果不是這個系統向你推薦,你是不會很快發現自己現在需要或者以後需要的商品。

好多品牌分析群體需求的方法大多分兩種,一種是根據自家的產品來畫出消費者圖像一種是根據用戶希望得到的商品而畫消費者圖像,包含年齡層、常出入地點、最喜歡什麼商品、最愛去哪家店鋪、一個月有幾次復購、可承受的客單價平均數值、用什麼手機、是否是上班族、月薪多少等等因素。由這些去反覆推敲消費者喜愛的商品、可能會接受的商品、想要升級改良的商品、以及消費者會想要但是目前沒人做的商品(商機)

把所有圖譜中的吃當成一組數據,經過無數組的數據疊加就能得出很多相關信息,而這條信息我們目前通常稱之為「大數據」

用戶在體驗一件商品時是直觀的,哪裡好哪裡不好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看法與觀點。除了那些顯而易見的BUG以外,是無法得到比較統一的定論的。

用戶的需求也分為允許與不允許的情況,因為許多人都嚮往著更高的生活水準,你可能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需求。例如小張月薪3K,但非常想要一台法拉利,很顯然這並不現實。這種需求稱之為夢想更為切合實際一些。而商家的任務就是把普通消費者、潛在消費者、非現有商品需求消費者區別開來進行廣告宣傳。

再到ZF機關來說,通過調研報告可以準確的得知,哪個城市的房價太高,那麼出個政策壓一下,哪個地方房子賣不出去,那麼出個政策賣一下。這方面不談,這是國家解決民生的問題,民生問題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所說的「用戶需求」。因為有一些需求是無論如何也達成不了的,有些需求是無論如何也很難實現的。

綜上所述,根據我的從業經驗告訴我,懂得需求的人往往是商家或者說是商人而並非客戶本身。因為往往個人都是商家有什麼,那麼我就去買什麼,商家做了什麼廣告請了誰誰誰代言我也去買。偶爾出現很氣的時候便換一個商家的產品,其性質其實沒有多大變化。

而商家要想的事綜上所述更多的時候是他們現在需要什麼?以後需要什麼?還能不能再差異化做些別的來滿足客戶的需求?

這些知識個人的一些看法,不足之處還望各位評論一起討論。


謝邀其實很多用戶都是不了解自己需求的,這個需求會隨著很多外部條件變化。舉個例子一個生長在農村的孩子對物質生活的需求會因為周圍人群的物質生活水平決定。一旦他進入城市生活,他會出現很多自己完全沒想到過的需求,過兩年出國了,需求層次又不一樣。同時,需求沒有發生改變的情況下,如何能準確定義和定位需求也是會產生很大區別的,一個不準確的定性或者定量描述往往又把需求異化成另外的東西。我認為,最能了解需求和需求變化軌跡的是行為數據和對行為數據的定量分析,

『顯性需求』層面,用戶應該是最了解自己需求的人。

『隱性需求』層面,用戶肯定不是最了解的,忘往被掩蓋甚至主觀扭曲,例如用戶不喜歡承認自己是個貪小便宜的人,甚至成功欺騙自己信以為真。


沒有車之前你有車的需求么,

沒有iPhone之前你有iPhone的需求么,

沒有愛馬仕的時候你有愛馬仕的需求么,

沒有De Beers之前你有結婚一定要鑽石戒的需求么,

你知道以前的結婚三大件是手錶、自行車、縫紉機么,你之前以前手機是不帶美顏功能的么,

你知道以前根本沒有剁手光棍節的么

……

如果你受過良好的這方面系統性知識,你就會知道,

世界上本沒多少需求,刺激了、便有了。

人總以為自己是理性的,z、商笑而不語,

都他么上知乎我賺誰的錢去 (? ?????)?


如果沒見過光明,我本可以忍受黑暗!


個體通常只了解自己的需求,對於自己所在群體的需求通常都是懵懂的。而且真的要讓一個個體提出自己的需求,也許都說不出來,但是潛意識的行動會搞事我們他的真實需求是什麼。

傳統的方法是做市場調查,但是精確性依賴樣本容量,在今天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面前,這種方法時效性並不能滿足要求。

這也是大數據的重要性越來越高的原因。只有通過大數據的分析特定群體的需求非常有效,而且反應速度也非常快,非常精確。


謝邀。按說應該是,其實真不是。這就是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吧,真正了解用戶需求的是那些供貨商。由於長期和用戶打交道,他們了解用戶在各個時期的不同需要,知道如何改進才能進一步滿足用戶的要求。

衣食住行這些最基本的不用說了,你可能多少有點主見,特別是在奢侈品方面,往往都是商家引導潮流,大家不過是跟風罷了。


需求有真的,假的,隱藏的.....,用戶能了解自己的需求就不錯了,

問一句:你願意為自己提出來的需求花錢嗎?這個可以K掉九成的需求.

而隱藏的需求更需要專職的市場和產品去分析,發掘....越成功,越了解.還用說.....


謝邀。

需求就是對需要的渴求,這種渴求受外部環境和內在認知所塑造的人性的干擾和影響。每個人都受自我內在認知的強大影響,當個體在做選擇的時候,都認為自己是最了解自己需求的,且這種需求是最合適的,選擇也是恰如其分地滿足了需求的。

站在外部因素來看,個體的見知和需求往往不甚穩定,經常被外界和其他群體所左右和干擾,這些干擾會形成個體模糊和朦朧的認識,在其趨向內部時,會被自我的執著所強化,並慢慢固化為自我的見知,這種見知有可能是不正確,甚至是不真實的,但是它得到了自我的認可,受到自我的保護,最終成功地欺騙了大腦,以合法合理的形式成為了自我的代言。

在這種自我的代言下,外部和他人的需求就在自我的包裝下,演變成了自我的需求,並堂而皇之地接受了自我的認可和膜拜,從眾心理和羊群效應就是這種社會心理現象的典型反映,這就是為什麼廣告、粉絲和明星效應,能夠受到大眾追捧並成功引導大眾消費的根本原因。


瀉藥 自己對自己的了解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持續提高的,所以才有了四十不惑這句話

希望能夠幫助到你,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的公眾號:Milobal 或 加專屬小覓微信:Milobal1234. 我們叫覓羅寶,是一家專註全球資產配置的互聯網科技公司,謝謝。


不是,是誰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一定要了解人性


稍微假裝理論一點,從生理個體上,體驗某種需要,大概可以簡單分為感官系統,和認知系統兩個部分。

感官,大概就是眼耳鼻口觸覺冷熱……

認知,複雜到了有一門《認知心理學》六七年碩士出來您也未必搞得明白。

所以,需求比較基礎的,還是用戶調查更客觀。

而深層的認知需求,可能就要有專業一點的分析解讀了。

最簡單,可口可樂的例子,您如果看過幾頁商業書籍,應該知道可口可樂賣的不是飲料,而是「生活方式」。

扯吧,真的假的,人家幾百億廣告費就是這樣定位的。


我想是的。只不過我們獲取需求的工具總是不足。


需求跟興趣都要先調查清楚才行的


用戶,99.999999%不了解自己的需求,更不了解自己群體的需求;

--

能使 用戶 成為品牌簇擁,並持續購買的商人才是。


不是,是喬布斯,喬布斯沒了還有雷布斯,或者馬雲爸爸。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