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白的风车,矗立在菊岛天空下,宛如童话中的参天巨人,不急不徐、温柔优雅的迎风轻转,这是澎湖地平线上最醒目的地标风景。

 

 

  

 

 

澎湖秋冬之际风力充沛,有著「风之岛」的称号,台电公司结合自然环境,在中屯村设置八座巨型风力发电机,开始澎湖风力发电计划。

 

 

 

 

 

澎湖县白沙乡位于本岛北方,串连马公市西屿乡,北方海面包含白沙岛中屯屿鸟屿员贝屿吉贝屿等七个有人岛和二十个无人岛,都是它的辖岛。

 

 

 

 

 

风车的位置就分布在中屯村的北面近海沿岸。

 

 

 

 

 

沿著公路前进,在到达白沙乡之前,远远的就会看见海岸边一整排的风车身影,这是澎湖最梦幻美丽的地上建物。

 

 

 

 

 

都说澎湖风很大,这些细细高高的风车在台风季节里,真的可以挺得住吗,Tony光用想的就觉得很担心啊

 

 

 

 

 

马公中屯之间离岸50公尺的海面上,有一座孤立小岛「雁情屿」,因为海蚀作用而与陆地分离,退潮时会浮现海中步道,可从岸边走过。

(据说涨潮时海水会很快就淹没步道,所以没事还是别前往啊)

 

 

 

 

 

雁情屿的名字由来有很多种,有男女谈恋爱写情书(言情=雁情)的版本,也有因为距离岸边很近的「眼前=雁情」的版本,另外还有一个「胸罩」的版本。

 

 

 

 

 

雁情屿的外观很像女性胸罩或眼镜,民间戏称为「胸罩屿」,后来地方人士跳出来将之正名为「眼镜屿」比较文雅,后来才改名为现在的「雁情屿」。

 

 

 

 

 

不管是胸罩屿或是眼镜屿,这小小的一座孤岛竟然能引起热议,Tony也觉得实在很特别啊,在地文化与观光资源的紧密结合,就能创造旅游价值

 

 

 

 

 

澎湖地区冬季吹著强盛的东北季风,夏季轻拂著西南风,中屯风车的巨型叶片或快或慢的规律舞动,捕捉天空路过的风力,化为岛民日常所需的能源。

 

 

 

 

 

 

民国九十年,台电公司斥资2亿多元在此兴建8座风力发电风车,最大发电容量约为2400瓦,发电量约占澎湖总发电量的12%。

 

 

 

 

 

8座风车的发电功能虽然只是辅助性,却是到处可见其巨大踪影,庞大身型意外成为澎湖地区的观光新形象,带动中屯村的观光效益。

 

 

 

 

 

中屯风力园区的规划,让游客也可以到此休憩,并和风车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地图上红色标示的小径,都可以通往中屯村北面沿海的风车设置点。

 

 

 

 

 

夏天到访风车园区时,叶片转动和缓而轻柔,但是据当地人表示,一旦进入东北季风的旺盛季节,叶片便会快速转动,且发出惊人的咻咻鸣吼。

 

 

 

 

 

 

澎湖冬季吹东北季风,夏季则吹西南风,这八根风车设备是德国制造,可以随著风向调整不同的迎风方位。

 

 

 

 

 

 

 

来到中屯风车园区,光是和风车拍照就可以玩很久了,Tony很好好掌控行程进度和时间,以免大家拍照拍到失控,影响到后面行程的进度啊

 

 

 

 

 

风车园区没有特别设置「禁止进入」的警语,游客进来风车园区要发挥公德心,别任意损坏设备器材。

 

 

 

 

 

 

2009年Tony带著友人来澎湖努力捉住青春的尾巴,留下美好的回忆啊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不见牛羊,澎湖的地质环境长不出大树,东北季风风肆无忌惮的横扫全境。

 

 

 

 

 

澎湖的风,在秋冬季节令游客止步不前,但善加利用这恼人的大自然,所以产生的电力,也为全岛居民带来无匮乏的生活所需。

 

 

 

 

 

2009年4月底,东北季风犹尚阵阵吹袭,Tony著偕同友人来到澎湖旅行,前一刻还在风车园区热血的赞叹巨大风车的梦幻迷人

 

 

 

 

 

没想到下一刻就被15级强风吹到嘴歪脸斜,连机车都差点被吹翻,行程无奈被中断,Tony只好带大家小心翼翼骑著机车,胆战心惊的逆风骑回旅馆避风啊

 

 

 

 

 

澎湖的房舍兴建密集,这是为了挡住强烈的东北季风;澎湖无高山也无茂林建材,早期居民则在海边捡拾咾咕石,以天然的建材堆砌起避风遮雨的住所。

 

 

 

 

 

澎湖地势平坦无屏障,岛民有著房舍可以避风的同时,柔弱的作物也靠著挡风石墙得以顺利生长,这些石墙就称为「菜宅」或「宅内」。

 

 

 

 

 

菜宅四周的咾咕石石墙称为「宅岸」。现在咾咕石已不易捡拾,当地人便开凿玄武岩来堆砌菜宅,由于玄武岩石块契合度差,堆叠高度不如咾咕石石墙。

 

 

 

 

 

北面的宅岸通常砌得较高,用以阻挡东北季风。

 

 

 

 

 

北面宅岸都会比较高,这是一个容易辨别方向的最佳指标,在澎湖游走也不怕迷路,只要看宅岸的最高墙即可辨识方向。

 

 

 

 

 

 

白沙乡某处菜宅里,一位阿嬷正在忙著整理果园,Tony问她可以可以进入菜宅参观,阿嬷很大方且高兴的跟我聊起这片菜宅的历史

 

 

 

 

 

 

阿嬷说,这座菜宅是她的阿公以古法堆砌咾咕石而成,不抹水泥、石灰却能坚固的阻挡强风,现在这种古法已逐渐失传,所以她特别的珍惜。

 

 

 

 

 

阿嬷的果园里种的是香瓜茄,这种原产地在南美的水果,来到澎湖就有了「杨梅」的称呼,可直接食用或入菜,香香甜甜的口感,水份非常多。

 

 

 

 

 

阿嬷种杨梅并不是为了贩售,而是要寄给在台湾工作的四个儿子吃,所以每天要到菜宅整理果园,这些有著浓浓家乡味的水果,是离乡游子的心灵慰藉。

 

 

 

 

 


和阿嬷闲话家常,后来才知身手矫健的阿嬷已经八十多岁了,阿嬷捧著三颗杨梅要送给Tony吃,谢谢有人陪她聊天~这可是Tony人生第一次吃杨梅喔~

 

 

 

 

 

阿嬷的菜宅,承载著上一代的工艺与怀念,孕育著下一代异乡游子的思念,每座菜宅都有一个故事,有机会游逛澎湖也可以和在地人聊天听故事。

 

 

 

 

 

游客来到澎湖看到菜宅千万别兴奋过头,菜宅属于私人土地,未经许可而擅闯菜宅,是违法的行为。

 

 

 

 

 

菜宅的出现,是澎湖先民就地取材的的智慧产物,一代传一代,建筑工法即将失传,留下来的菜宅是澎湖最珍贵的遗产和资源。

 

 

 

 

 

 

 

风车迎风发电,菜宅挡风护植被,澎湖的风就是这么让人又爱又恨,在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存,成为澎湖最独特的风之岛文明。

 

 

资料参考来源:「沿著菊岛旅行」网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