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啊。

事實上東北地區在清朝就已經開始開發了,要不然也不會有後面的張作霖獨霸東北。

不過清朝的開發太晚,19世紀後半葉,在列強步步緊逼,民族危機開始嚴重時,清朝才開始大規模開發東北,放開了河北、山東「闖關東」的限制,華北移民才大規模湧入東北。

從清朝入關以後的200多年時間,出於對清朝「龍興之地」的保護,清朝禁止漢人和蒙古人向東北移民,還在遼寧的鐵嶺、開原一帶修建「柳條邊」邊牆,進行民族隔離,所以東北地區基本都是一片白地。

1689年,清朝和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東北邊界獲得穩定,清朝更不許漢人進入。長期以來,只有罪犯被清朝發配到黑龍江的寧古塔。

因為長期沒有人口,東北地區的發展更是趨於停滯。

而如果從清朝初期就大規模開發東北,現在的東北會是什麼樣子呢?

「靜Yes」認為最起碼的一點:

東北的土地不會丟得這麼徹底!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在英法從南部進攻的同時,沙俄在北方趁火打劫,1858年《璦琿條約》割佔黑龍江以北60萬平方公里,1869年《北京條約》割佔烏蘇裏江以東、庫頁島共40萬平方公里。

因為清朝的禁錮,200多年來,200多萬平方公里的東北人口不超過100萬,還基本集中在遼寧等地區,外東北地區人口更是隻有十幾萬。在偌大的東北,外東北基本就等於白地。

這樣導致的現實是,在鴉片戰爭時,沙俄在遠東的人口甚至超過了清朝在外東北的人口,這樣他們搶佔土地更加有利。

沙俄搶佔外東北代價極小,收穫極大。而清朝因為沒有人口,只能吞下這樣的苦果。

而如果清朝能夠及時開發東北,這樣的爭端,這樣的悲劇則完全可以避免。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如果滿清一開始就大規模開墾東北,會因為滿人人口基數太小而不得不大批吸納漢人,而滿清朝廷是把東北當成他們最後一塊自留地,是留著萬一被漢人推翻的時候跑路用滴,當然不願意漢人太多,所以那個時候東北沒有被大規模開墾是有原因滴。

如果一定要那時候大規模開墾,就會導致清末期大規模闖關東移民潮提前到清初上演,直接結果一定是糧食增產,人口大增,滿人老窩被佔。況且,在滿清王朝閉關鎖國的情況下,完全沒有可能產生類似歐洲的工業革命,也不可能把東北煤炭鋼鐵資源優勢發揮出來,更沒可能讓東北脫離整個中國整體落後狀況單獨實現工業化現代化。所以,答案是: 即便早早就開發東北,也是然並卵!


你說的這個不是假設,是事實!東北在建國前曾是比日本還發達的亞洲最大經濟體,最發達地區!張作霖時期東北極其發達,二十年代就可以生產汽車,飛機,城市走輕軌,居民用沖水馬桶。

你再怎麼早開發,也就達到那個時期的輝煌吧。

然後,現在就變成這樣了!

如果不是曾經那麼發達,哪有今天還全國領先的城市化率!怎麼會有那麼厚的工業基礎呢 !

瞭解一下近代史,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了


沒有」如果」。東三省在清朝已經「大力開發」了,簡單說,1896年簽訂的「中俄密約」修中東鐵路就是「招商引資」,築路的俄國工程技術人員和家屬,護路軍和家屬,俄國政治流亡者,外國投資人,外國散兵遊勇等等,就有二、三十萬外國人,鐵路局建在了哈爾濱,俄國輪船開進來。1903年中東鐵路通車以後糧食物產運往俄國,大連,旅順,長春,瀋陽都成為現代大城市。再看看同一歷史時期的「清朝」在幹啥?「國民政府」在幹啥?1931年日本人侵略東三省1932年扶持溥儀成立偽」滿洲國」,擴建鐵路,開礦山,架橋樑,修水電站,鍊鋼鐵,淘金,建飛機場,壟斷內河航運,」開拓」荒地,採伐森林...看似「投資」「開發」,實為竭澤而漁式的掠奪!煤木糧金鐵...所有一切不分晝夜地運往日本,一干就是14年!1945年日本「終戰」,蘇聯紅軍以戰勝國的名義,拉走了東三省的「戰利品」——工廠的機械設備、輪船、機車、一切物資。1946年4月28日哈爾濱解放,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全市停電,是哈爾濱發電廠的工人劉英源主動把5、6號機組零件合拼,修復了一臺發電供應全市,為此,哈爾濱小學課本里有一課「英雄劉英源」以為頌揚,現代電力人都忘了。1954年蘇聯赫魯曉夫援助中國156項工業項目,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絕大部分建在東三省,成為共和國的工業脊樑,正是有了東三省的現代化的工業基礎,國民經濟才得以快速恢復,纔有了六十年代的「三線建設」拆分。現在,東三省經濟發展放緩我認為是正常的,不能「急功近利」死拼「GDP」,十九大也沒有具體要求,經濟發展需要過程,黑龍江省為了中華民族的生存也要保生態、保糧食,不要急。說「如果東三省在清朝就大力開發的話,現在會是怎樣的?」告訴你,不怎麼樣。六十年代在內地「」建三線「,那地方的人在」刀耕火種」,因為在中國歷史上沒有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農耕社會和現代工業社會差距一百多年,「如果」讓清朝「開發」東三省,真是不可思議。東三省得益工業現代化,現在很好。


不用假設,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新中國東北重工業基地如火如荼,一汽,鞍鋼,沈飛,長春電影製片廠等!!!只是後來呵呵呵了,東北重工業變成了燒烤;輕工業變成了網路老鐵666,美容服務業(理髮)遍及全國,這就是現實。東北這就是現實!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而且無法破解!


就清朝政府那點德行樣那有半點整八經的事,哪來的心思搞開發建設?有點條件和能力就懂得貪污吸食雅片和搞女人,但凡有一點整經事也不致於叫人家外國列強打的那個熊樣,沒有能力和人家抗衡,只能拿國庫的雪花白銀來擺平,真他孃的即磕沉又丟人!


沒有如果。從廣義上講,國際分工的興起,極大地影響了世界上各個國家間的興衰。再細一些,就是國內的分工。在農業大國時,江南一直是玉米之鄉,東北雖有廣闊黑土地,但人口稀少,過去種地靠人力。只有在大自然災害發生時纔有人往東北移民,平時其它地方的糧食似乎夠用。 直到解放戰爭和建國早期,東北一直在支援全國的解放和建設,軍火、機械設備、煤石油木材糧食。 等改革開放時期,珠三角有了世界工廠之稱,再加上貿易窗口,經濟格局已經大變,東北只是經濟格局的末梢。主要意義僅是國防


東北是清朝老家,也是龍興之地,清朝在關裏站不住腳可以退回東北,不想天發。鹹豐年間,關裏山東、河北大量流民蜂擁來東北,特別是光緒年間最為嚴重。清朝控制不了了,這些流民甚至到了內蒙古開荒,最近二十多年不來了。


東北地區,棒打獐子瓢鑰魚,野雞飛到飯鍋裏。是塊富饒肥美黑土地。尤其在東北地區擁有極其豐富的礦藏資源,除了熱帶雨林纔能夠產出的橡膠資源以外,幾乎囊括了所有的資源。但是題主忽略掉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工業開發的能力。清朝政府有這樣的能力麼?一直到了清朝政府的末期,工業開發和建設的能力有多大?沒有這樣的能力所有的假設就都不會存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