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路

中国人兴起过洋节该有很多个年头了。国人与洋节一直相安无事。过去可能还会认为过洋节是中国人融入全球化的表现。可就在去年,洋节忽然收到了一些人的抵制。我所见所闻的就有这样两三件事。我生活在一个县级市,本市教育局很早就下文件:不准洋节进校园,意思是所有幼儿园、中小学不准围绕感恩节、复活节、万圣节、圣诞节等洋节开展活动。临近圣诞节时,微信群和朋友圈中又流行起转发「我是中国人,我不过圣诞节」的文章和抵制洋节的签名、宣誓活动。其中一个广泛传播的观点是说应该纪念伟大领袖的诞辰(12月26日),而绝不该纪念那个子孙后代曾侵略蹂躏中国的洋人。和这两件事正形成对照的是史航老师发了一条微头条:这两张图里,有一张代表了文化自信。一张图片是某大学共青团和学生会的宣传标语:「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印象中区区几个洋节引起这几份敏感与风波是头一回。在史航老师的为头条下,多数网友的评论很有意思,点明要害。各个洋节的头等主题是娱乐、消费,是赚钱。至于这是什么节,有怎样的文化内涵是极其次要的,甚至是who care。不过是商家多了促销的由头,消费者有了买打折货,及消遣放松的机会。即便有张灯结彩热闹气氛,所谓过节不过如此而已。若论其调动消费、购物的能力,话题性,关注度,参与性乃至仪式感远不如中国人创造的「双11」,更不如春节。说到春节,对了,我们都知道报道洋人过春节可是其乐融融,一派自豪啊。洋人过春节行,这是祖国强大,文化厚重,中华文化的魅力折服异邦,远播海外;中国人过洋节不行,是文化入侵,是西化,是中国人丢掉文化传统,失去文化自信。前者证明了我们的虚荣心和自卑感,后者证明我们失去的不是自信心,而是平常心,同时收获了玻璃心。

图片来自网路

图片来自网路

我们喜欢看到镜头前一个外国人说「我爱中国」,说他自己多么热爱中国文化;喜欢看到美国人为首的西方人如何庆祝中国的春节。在这其中我们获得极大的满足,可这满足算是意淫还是手淫?我很想知道当一个外国人说「我爱中国,我爱中国文化,我要加入中国籍」时,他本国的同胞会不会骂他「不爱国、卖国贼、牧羊犬、x奸」;当一个美国人要过春节的时候,会不会有人要抵制春节,说过春节就失掉了本国的文化自信。我忽而又联想到,这些抵制洋节的人士带著他们的逻辑回到吴承恩写《西游记》的时代会不会抵制《西游记》:为什么要跑到印度去求取真经,我们有孔孟老庄诸子百家,我们怎么对外文化五体投地?

「文化自信」是个好词,不,是个中性词,关键是你用这个词时所指的是什么。倘若按照上述逻辑来判断,两三百年来,最具文化自信的是乾隆皇帝和义和团。乾隆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不需要与洋人互通有无;义和团认为自己有神功护体,刀枪不入,要「扶清灭洋」。现在中国人都知道他们的自信对中国意味著什么。希望抵制洋节的人士能意识到自己与乾隆与义和团一脉相承、前车后辙。

史航老师说的对,李白的那个姿态更像是文化自信。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