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是看到关于崇洋媚外的新闻,心里十分生气,所以很想知道,作为中国的新生一代,是否能够更好的认识自己的国家和热爱!!!


现在一个吊诡的情况是:很多人对国家的未来有信心,但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信心。我记得前一阵这问题还上过热榜,但现在找不到了。


自信是跟著实力来的,是要有事实基础的,不然只能叫自大。

你换个40年代50年代生人,让他们在自己二三十岁时候就觉得自己国家有航母,还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不是失心疯,就是穿越重生了。换句话说,90后,00后,是有对国家自信的基础的。

至于文化部分,你要非拿著流浪地球吊打美国大片,拿原神暴打野吹,我只觉得魔幻。

关于爱国,展开讲有些敏感,而且不能光看一时的表象: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这句诗可是写进当初语文课本的。李世民也写过类似的: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现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多坏人,也没有那么多好人,大多数人只是不好不坏的。爱国也差不多。


谢邀。

总体上是。但爱国这事吧,建议还是得放到时代背景里去看。

说爱国爱得最强烈、强烈到成为一种本能的,个人觉得是30后40后们。

也就是我的祖辈,很多00后的曾祖父辈。

他们是见过旧社会的,见过路倒也见过啃树皮,因此他们是新中国执政合法性的亲历者。

像我爷爷,从逃荒到跨过鸭绿江,一个人的青年时间见证了翻天覆地。爱国这事不需要旁人多教他一句,他自己会要求给自己的棺木上铺党旗。

他们是公羊学所说的「所见」一世,用五官五感去体会时代,所形成的认知超越文字,刚健朴实。

到60后70后这批红旗下的蛋一代时,局面就变得复杂了起来。

他们的青少年是708090年代,在三观成型期里经历了最戏剧性的波动。

一方面,他们没有经历过旧中国,只能在增长里寻找执政合法性;另一方面,彼时中国与欧美日的甚至东南亚及部分非洲国家,差距太大。

如果只拿中国和自己比,那70年代末的中国已经是历代盛世之冠,普天之下的百姓第一次把饥馑视为「异态」;只可惜中国的现代化起点太低,当时自己高峰也没资格和别人的低谷比。

我在一些回答里提过的「小龙女」,指的就是90年后偷渡往海外卖淫的中国女性;加上当时偷渡海外打黑工的男性,这俩角色是两千年前后欧美日社会对海外华人最直接的印象。

毕竟那时候北京的白领也就是月薪3000元,而偷渡出去能给家里每月汇个500到1000美刀,给香港的货车司机做二奶也能每月拿个5000到10000港币。

深圳皇岗村当年号称二奶村,全中国有姿色的女孩在这扎堆,今天这里的港餐还保持著相当的水准。

这种内外落差,导致60后70后是思想上最复杂的一代:他们父辈的所见史被压制,三七开;当时的官方叙事体系混乱不堪,到处都是转型的代价;而别人的路线确实有可取之处,连央视都在热情洋溢地报道「学习西方先进」。

那时候政府官员提拔的前兆之一,就是被派去出国考察。

60后70后的所闻史出现了严重的干扰。等到他们掌握社会话语权时,已经是两千年左右了,因此这种混乱一直延续到了10年前后。

他们也是中国互联网舆论直到15年前后的主导者。

好,部分觉醒的80后95前们开始登场,参与话语权。

他们已经属于所传闻史,很多当时难以评判的百年操作到这时有了结果,他们开始可以以一种较为客观的立场来审视中国的整个建国叙事。

而且他们确实处于整个中国近代史的一个转折点。往粗了说,他们成长于中国的产能爆炸期,爆炸到九十年代末的产能过剩与09年的全球第一大货物出口国;往细了说,他们的住房、教育等社会分配体制与上一代截然不同,是无例可循的一代。

身处变化,才能理解当年的变革。一边是积累下的增量爆发,一边是新增量带来的船新社会问题。这代人不得不思考,不得不键政,因此也不得不去回首30后40后的所见史,并对部分60后70后嘴里的所闻史产生质疑。

这大概就是公羊学里所说的「拨乱反正,以待后圣」。

后圣在哪呢?在年轻人身上,也就是00后甚至20后身上,在将来那些成长于中国经济总量全球第一的那一代人身上。

他们的「圣」,圣在没有包袱。过去所有不同旗帜的成果已经浮现,其在春秋,春秋已至,可以盖棺定论了。

所谓「文化自信」,反言之,就是文化上不迷茫。当没有包袱的一代人真实看清了全部脉络,他们自然知道该对哪部分自信,哪部分扬弃。

爱国也是如此。砸日本车是不是爱国?砸肯德基麦当劳是不是爱国?道理很容易说明白,但要在当时那个国力孱弱的主流舆论里讲道理,是不可能的。

如今也一样。在中美对峙的大环境下,营销号喊口号卖电动牙刷是不是爱国?反对某些一刀切政策是不是不爱国?要让舆论有足够的理性,必须要有足够的人先走过这个混乱阶段。

混乱是阶梯,因为所有参与者只有通过混乱才能切身感受到自己的真实利害相关,进而明晰出诚实的立场边界。

「我家真有一头牛」,这是验证概念最好的状态。

当然,不是说这个过程大家彻底没有主观能动性。

至少有一件事是该做的,就是祛魅,反对神圣化。

美帝当下的乱局,很大程度就是建国以来大量历史事件被神圣化。从独立到民权运动到冷战,很多地缘和产业科技的因素,被粗暴神圣化为意识形态。

「民主」、「平权」、「反歧视」,这些概念一旦被神圣化,等于丧失了讨论空间,只能成为一股难以适应新问题的惯性。

所以说美帝是唯心主义大国,神权国家。

而中国在现代化上,还是个非常年轻的国家,很多所见史也是能够用技术手段进行还原追溯的。我们完全有能力塑造一个科学的建国叙事和爱国主义,没有必要像美帝这种现代神权国家一样追求什么缥缈的「道统天命」。

即使是「天命」,也能把丫拆解成可计量化考核的KPI。

要长久地「文化自信」、「爱国」、「不崇洋媚外」,想来想去,只有某些部门门口立的那四个字:

「正大光明」(划去)

实事求是。


如果这个「国」指的是那个三千年的故国的话,我看悬得很


首先,有必要追根溯源一下「崇洋媚外」这个词的出处。

矛盾《向鲁迅学习》里讲到:「那时清王朝以及当权的洋务派崇洋媚外,出卖国家主权」

「崇洋媚外」被定义为崇拜外国一切事物;向外国人谄媚,形容人民没有民族自尊心。

好的,我们get到了两点:

第一,它很具体,是一个国家层面、精神维度的概念;

第二,它很模糊,何种行为属于子集?学习效仿和卑躬屈膝的度与边界在哪里?

就连被点名批评的洋务派,在19世纪60—90年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大旗下从器物、技术、文化甚至制度都试图「临摹」一二,但不得不说这一时期洋务派在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是历史上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那「洋务派」到底算不算「崇洋媚外」?

远的不说那咱说近的。

20世纪90年代末东北地区爆发的大规模「下岗潮」,数以万计的工人原以为能靠著铁饭碗吃一辈子,但突如其来的失业风波让众人的生计失去著落。男人们还能做苦力,女人们被淘汰在家。

《下海》这部电影都看过吧,就是对这一时期工人们的真实写照,太多人在国内混不下去了被迫远走他乡另谋生路,当保姆的当保姆,打工的打工,站街的站街。

当全家人都指著自己寄钱回国过日子,当一个馒头掰三半吃一天的时候,活著可能比民族自尊心更重要。

那这些不想饿死、到国外讨生活只想过得稍微好一点的人,算不算「崇洋媚外」?

再聊聊现在的90后、00后。

太多家长一边骂著中国教育体制一边挤破头把孩子们送进985、211;又有太多想尽办法出国留学的学生最终目的不是定居国外而是回国后能利用「留过学」这个标签在国内一二线城市收获一份看起来还不错的工作。

那这又算不算「崇洋媚外」呢?

哲学上讲,矛盾具有特殊性,任何事情需要有辩证思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那为什么现在有很多人会产生「90后、00后比其他几代更爱国更具有文化自信」,或者「90后、00后不如其他几代更爱国更具有文化自信」的比较呢?

大概率是因为两点:

一、态度

二、这种态度被曝光引起反响的程度

态度包含著「身份认知」和「身份接纳」,也即在国家利益和家国情怀上,一个人承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接不接受自己是中国人、能不能因「中国人」的身份去做或者不做某些事情。

吴京的《战狼2》里,吴京饰演的角色用手臂当旗杆举起五星红旗引车前行的场景,让无数买票入场的观众落泪欢呼,民族自豪感指数型上升,现场那叫一个热血沸腾。

这就是态度,承认「中国人」这一身份并接纳自己是中国人,并由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2019年香港动乱时,很多自发组织的学生团体或社会团体以暴力非法方式泄愤,与「大陆人」势不两立。这也是态度,不承认「中国人」身份、不认同祖国统一的态度。

两年前国际知名品牌杜嘉班纳故意丑化中国女性形象、以傲慢与偏见「辱华」的视频一出,中国女艺人迪丽热巴第一时间通过工作室发表声明与品牌解约,终止一切合作;

同为奢侈品牌的纪梵希曾在推出的一款T恤上面将中国台湾单独列为一个国家,未经上市,中国男艺人易烊千玺便带头迅速与其解约,其他与该品牌有合作的中国艺人陆陆续续纷纷效仿。

UFC女子草量级现任世界冠军张伟丽也曾在面对对手乔安娜辱华言语和挑衅动作时暂时隐忍,直到正式比赛时将对方痛击并一举致胜。

这还是态度,因为「中国人」的身份去做或者不做某些事情。

那什么是态度被曝光而引起反响的程度?

——赛博空间下的「万物皆媒」,简单说就是,互联网效应。

2021年2月,CNNIC(中国互联网路信息中心)发布第47次《中国互联网路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

这是什么概念呢,100个人坐在一起,70个就会上网,都能享受网路红利获知最新资讯。

90后、00后身处于赛博空间内,比前几代人更能获得率先获得互联网专业技能和浏览便利的权利,也比前几代人更具有表达欲望并且更善于表达自我,微博、微信、客户端、APP等,这些传播介质都为年轻人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换场域。

在这种互联网情境中,关于「中国人」身份的态度,形成一种信息流,通过媒介设置成议题,经多级传播到达受众、影响受众心中对媒体事件的重要性排序,进一步发挥涵化作用,有针对性地使大众对特定事件产生一致性的共鸣共情或者褒贬不一的舆论风暴。

而吴京、迪丽热巴、易烊千玺等艺人能利用「名人效应」和「光辉泛化法」加深加重这种媒介作用,这涉及到李和李的传播学宣传技巧,与题无关暂不做解释。

简单来说,互联网时代,90后、00后比前几代人更加关注网路环境、更加注重时事热点,而目前在网路中更能引起波澜的明星艺人或公众人物大多数也处于90、00这一团体,与此同时,90、00后也比前几代人有更多的表达意见、交流看法的欲望和需求。

基于这个条件,大众就会产生一种90后、00后好像比前几代人更加爱国、更具民族自尊或者90后、00后好像没有前几代人爱国、具有民族自尊的「认知错觉」,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时代不同、背景不同的前提下,具体问题没有具体分析。

历时在更迭,时代在进步,中国也在越变越好,爱国不分年代,民族自尊没有先来后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努力,一辈人有一辈人表达态度的方式方法,可以垂直比较,但也需要考虑背景和具体条件。

此生入华夏,吾辈俞自强。共勉。


实话说,我现在最怕的不是崇洋媚外,而是过于盲目信任国家而放弃法律赋予的对于国家和zf的监督批判权。如果大家都没有「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公民」的意识,那么国家会积患。

就拿这几天的许可馨事件来说,她侮辱群体是没得洗的过错,但是,我看到大家指责她的言论并不限于这些。有人煞有介事地把「我是国家的主人」「路是纳税人的钱修的」这些话画了一个大红圈,表现出极其渴望看到她被批判的姿态。我奇了怪了,这些人的初中没学过这些吗?「我是国家的主人」有任何问题吗?还是说某些人只记得自己那个勉勉强强的「螺丝钉」身份而遗忘了身为公民的权力?

还有一点,是对西方的盲目否定。与上世纪的河殇派相反,我们这辈经常上网的年轻人似乎热衷于通过抨击西方的一起来展示我们的优越性。以至于现在「自由民主」已经被污名化为了「滋油皿煮」,仿佛看到民主两字就立马想到了游行示威(这两项其实在我国合法)乃至于暴动。实质上,美国攫取苏联的「民主」称呼不过短短三十年不到。冷战时期,美国一直以「自由」为标榜,对标苏联的「民主」(虽然双方都是既不自由也不民主)。类似的还有对川普的弱智化刻画,仿佛他真的是个胡来的智力障碍者,乃至于衍生出「川建国」这类梗并形成一种亚文化潮流。敌人的敌人是朋友,但敌人的朋友未必是敌人。我们要多朋友,少敌人。(尽管美国不能算明确的敌人)对待敌人的态度,恐怕不应该是嘲笑与挖苦,而是严肃。(嘲笑应该当著敌人的面,自己私下的嘲笑毫无价值,除了增长一点无用的「自信心」)

还有一点问题,是年轻人的通病,即极强的好斗。这里请允许我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朱赫来教保尔拳击的话:「打架是好的,但是要看往哪里打。」这句话可以用来形容许多当代自诩「左派人士」「爱国者」的人。我在b站的一个红色视频《马哲有点甜》里看到这样一则弹幕「个人不太认同阶级斗争理论」,然后立马遭到了后面弹幕的怒斥「小布尔乔亚当然不会认同」。我的意思是极强的好斗性会驱逐那些处于中间地带摇摆不定的人到对立的一面。有人可能根本没读过马哲,有人可能被公知大v忽悠瘸了,总之都还是在可以拉拢的范围内。

以上。

2021.1.15更新:本文我高二时坐在马桶上写下的,不知道为什么这几天突然多了很多阅读量,莫非是因为我和托冠低强度对线(如果那算得上对线的话)?不管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