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明本師書(民國十六年)

現今舉世通病,皆是假公濟私,以致民困國危,兵災聯綿。吾人出家為佛弟子,固當以佛之平等大慈大悲為志事,不可仍帶在家一種驕慢自大,藐視一切,任意作為,不依舊章等派頭。須念吾人受天地之覆載,受父母之教育,若不效天地父母之心,則便為逆天悖理,深忝所生矣。靈巖,乃千百年古道場,亂後遂成焦土。雖小有建築,卒以無人撐持,仍舊敗破。幸光緒末,嚴大護法,聞真師之名,遂以相奉,蓋以冀其復為道場故也。真師雖復接得,奈以諸事牽纏,不能親往住持。去年,戒法師來,喜其得人,遂和盤托出,親送入山,以為住持。而且邀請官紳,聲明永作十方常住。戒師品德學業名譽俱優,堪為後學模範。今雖應虞山講期,汝當格外認真,代戒師領眾修持,毋得避懶偷安。凡來此山住者,皆屬發心辦道之人,大家都要認真用功,互相勉勵,以取麗澤之益。不得浪遊閑談,及不依寺規,自作主宰。此寺已作十方,凡三聖堂子孫在此住,亦須與眾共修,均其勞逸,同其甘苦。否則,便是攪亂常住,欺侮真師。既為真師徒輩,理宜格外如法,尚不至由自己不如法,令人議及真師也。今約略示其大概,以為前途支持之據。●一,時勢阢隉,只可一心辦道,不可妄擬建築。即或不得已而小有添造,但取足用即已,毋得多建以圖寬敞。不但財力不給,須防由此招禍。●二,世道艱難,飲食衣服,各須儉樸。常住用費,量入為出。若不撙節,後難為繼。所有出入帳目,必須分明。不得置買浮華之物,一則費錢,二招譏議。須留有餘,以備不足。不可謂有真師接濟,而任意浮用。●三,佛堂日課,即依現在所訂規矩,切實修持。然不可一向專在事相上用功。必須心心念念,對治自己習氣毛病。能如是者,方為真唸佛人。否則,如水泡石頭,絕無心得。但按凈土常規,不可別生花樣。有欲立異,如燃指燃燈者,請彼往育王去行,此山永不開此一端。●四,戒法師,既應虞山講期,恐一時難以回來。而住持之名與位,仍屬戒師,領眾修持之事,汝權為代。當格外勤慎謙恭,不可自大自高。汝乃晚輩,代理其事,不得竟用住持口氣,庶大眾服汝虛懷,道心更加真切矣。●五,凡處事接物,必須謙和公平,不得固執己見,抹殺正理。尤須大家互相勸勉,精修凈業。常省己過,莫論人非,極力克治習氣毛病。習氣去一分,道業方可增一分。不得驕傲自恣。注意溫飽。總須忍苦耐勞,安貧守分。●此寺既為十方,即汝與來者,同屬十方,應以大公無私之精神處之。凡三聖堂子孫,在山住者,亦須打破私情,自處於十方僧眾地位。不得擅倚私意,特享優裕,任意放縱,以壞成規。否則,便是佛法罪人,真師怨家。宜令他去,免致貽人譏誚。時事艱難,前途可慮,再無良法,將何以成為道場。恐汝或未慮及,故為絡索一上。初本欲統說,繼欲惺目,故分六條。不過表示光衛護靈巖道場之愚誠,切勿以越樽代俎而見誚,則靈巖幸甚,真師幸甚。

註:

1.悖【bèi】:違反,違背

2.忝【tiǎn】:表示愧於進行某事

3.嚴大護法:1921年,木瀆居士嚴良燦請上海真達老和尚出面接管(靈巖山寺)。真達和尚將寺廟修葺,並請多位大德相繼出任住持。1926年,戒塵法師應邀出任靈巖山寺住持。約定住僧以20人為限,平常修持以唸佛為主,不搞經懺、不化緣,一切費用由上海太平寺負擔。民國恢復後的靈巖山寺,從此打下了十方凈土道場的基礎。1929年,戒塵法師應請往昆明弘法,並推薦慈舟法師繼任靈巖山寺住持。慈舟法師晉山後,訂下「常年打七」的傳統,一心領眾唸佛。進一步鞏固了創建凈土道場的基礎。

4.麗澤:相連的兩水澤,能相互滋育潤澤。比喻朋友彼此切蹉、砥礪【dǐ lì】

5.阢隉【wùniè】:危險不安

6.撙節【zǔn jié】:節約

7.越樽【zūn】代俎【zǔ】:比喻超出自己職務範圍去處理別人所管的事

8.誚【qiào】:責備,嘲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