贖罪 

繼告白之後,贖罪是湊佳苗的第三本作品。(第一本是告白,第二本是少女)

同樣使用拿手的多視角的書寫,讓讀者藉由不同的人物來講述事發經過,由不同出場人物的視角與立場,拼湊出事件的全貌。也由於出場人物越來越多,資訊越來越豐富,事件的輪廓越來越清晰,讀者也能一起被推進事件的核心,並找到關鍵的實情,對讀者來說是很過癮的閱讀經驗。我自己很喜歡這樣的布局,有種走進霧茫茫的蜿蜒小徑,最後終於得以撥雲見日,找到目的地的冒險感和參與感。

故事的大綱:

在一個空氣清淨的鄉下,一位由於爸爸工作因素從東京轉學而來本地的美少女,在封閉的鄉鎮與純樸的民風下,居然被殘忍的兇手誘騙拐走並姦殺的不幸事件。而當天同行的另外四位少女發現了美少女的屍體並報了警、通知了大人,但卻在事後大家都無法正確描述出兇手的長相,因而導致追緝凶手的進度遲遲未有進展...

死者母親悲痛萬分,且對於兇手的追捕進度非常焦慮,漸漸對另外四位少女產生了怨恨感,並遷怒到了她們身上,並對她們講出嚴厲的控訴,指她們才是殺人兇手,要求她們四位對自己做出補償,否則將會做出報復行為。而如同連鎖效應一般,這四位少女在必須贖罪的枷鎖與殺人事件陰影籠罩下,各自在自己人生又發展出了不同的故事,彷彿宿命的循環一樣,這些各自的故事彷彿與當初的事件毫不相干,卻又處處是受到當初事件影響的後果。故事的布局由四位少女逐一講述當初的事件,與事件之後到目前為止的15年自己的生活,最後是死者母親的自白。五個篇幅,最後導出事件的真相。

(以下心得有透露劇情發展)

在閱讀這個故事的時候是很膽戰心驚的,令人害怕的並不是可怕的殺人情節,而是那些發生在殺人事件周圍看似尋常的話語與旁人的言行舉止,竟然會伴隨著對於目擊殺人事件的恐懼而生長成侵蝕心靈的怪物,小孩子的心靈原來是如此敏感,難怪人人都說孩子的教育不能等阿!XD

原本大家會以為,在殺人事件落幕後,孩子們總會慢慢恢復正常,卻沒有想到目擊殺人事件的遺毒,卻像毒氣般慢慢滲透進了每個心靈,在原本就不順遂的人生路上(說到這裡,每個人都很衰耶),那毒氣開始作用並發酵,最後毀了每一個人,每一個人最後都再殺了一個人,為了就是想彌補當年小時候心中對殺人事件與死者的那個遺憾...

看完心情真是很不好阿,覺得眼前的人生是一片黑暗的。

書中的主角共有五個人,分別叫做英未理、真紀、紗英、小晶、由佳。

其中英未理就是死者,大城市裡搬來的漂亮時髦女孩,家境富有,用的東西都是最好的,衣服也穿得很漂亮,懂得很多鄉下小孩不懂的事情,就像洋娃娃般的存在,讓其他的女生看了他都會自慚形穢的那種女生,卻意外的死了,被陌生男子當著其他小孩的面前,誘拐走並殘忍地姦殺。這其中最諷刺的是,當陌生男子靠近這五個正在在一起玩的小女孩時,男子假裝說他是修學校更衣室的人,但自己不夠高,想要要找個人幫忙站在肩上幫忙把螺絲轉緊,除了死者之外的四個鄉下小女孩都爭著要去幫忙,完全沒有絲毫堤防陌生人的警戒心(因為大人也沒有教),但男子把她們一一打槍,不是說你可能太重,就是說甚麼體型不符合,最後把眼神移到站在最後面都沒有說話的死者,指名要她一起去(因為最漂亮最像洋娃娃阿),其他人還偷偷在心裡不甘心呢。

這真是死神的招喚阿。

多視角的書寫方式帶出了眾主角們往後際遇的驚人巧合,也就是都各自殺了人了。對於這樣的安排雖然有點玄並且令人費解,但總是還可接受,畢竟這些安排是要強調當年那些牽涉到殺人案中的小孩們,到底因為這件事情對往後的人生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與翻轉。

但最後結局的一大爆點就真的讓人覺得作者實在鑿斧太深,太刻意的安排讓人出戲,反而壞了整本書的氛圍。甚至讓已經知道自己就是在看小說的我認為「雖然是小說但也太扯了」這樣的想法,不僅無法產生共鳴,也很難接受最後的結局。

整本書閱讀過程都很好,作者寫作與描述故事功力實在一流,但這結局....實在不是很高明啊。

果然「告白」還是湊佳苗自己無法超越的經典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