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戰爭片很多人喜歡看,特別是一些軍事迷,那麼武器裝備就是戰爭電影的靈魂了,主角拿着機槍突突突的場面特別火爆,不過現實中可不是每一個人都抱着機槍衝鋒陷陣,很多人也會在想機槍火力猛威力大,子彈還多,爲什麼不人手一挺,我們一起找找理由。

機槍火力猛威力大,子彈還多,爲什麼不人手一挺?

機槍出現的時間其實非常早,美國南北戰爭,還在排隊槍斃時加特林就出現了,而世界上真正意義上的馬克沁機槍比自動步槍出現的還要早,理論上一分鐘可以發射子彈六百發,一戰的時候,英法聯軍死在馬克沁鐮刀下的人數不勝數,而馬克沁的首次運用是在非洲,50人的英軍用4挺馬克沁擊退了5000人的衝鋒,可想而知機槍有多麼恐怖。

機槍火力猛威力大,子彈還多,爲什麼不人手一挺?

恐怖歸恐怖,但是看看它的重量和價格,就知道人手一挺機槍是多麼的不現實。我們都知道機槍的重量很重、配件很多,而且還要攜帶大量的彈藥,所以不能隨意扛起來到處走,一般一個重機槍小組最少就是3個人,多的話更有7、8個人,即便是輕機槍小組,也得要兩個人,二戰時英軍有的輕機槍小組還是3個人,現代戰爭中通用機槍基本在代替輕重機槍,有的時候也能做到一個人就能使用,但重量依然很重,靈活性遠沒有步槍手來的快,而且爲了攜帶大量彈藥,也不得不捨棄其它軍備物資。所以這是爲什麼不能人手一個機槍的原因之一。還有一個就是機槍價格很貴,一挺機槍可以買很多步槍了,子彈消耗也非常快,如果人手一挺,後勤得瘋掉,國家也養不起,資源也耗不起。

機槍火力猛威力大,子彈還多,爲什麼不人手一挺?

還有就是技術的障礙,機槍的研製並不簡單,除了要滿足戰場需求,更要考慮到國情和作戰體系,德軍的MG-42是名槍了,但放眼下來,除了德軍基本很少有國家去裝備,並不是因爲槍不好,而是不適合,所以一挺機槍的研製成本非常高,製造成本也一樣,有的時候還不如向他國購買,這也導致了在數量上,機槍是有限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