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沒有空調和風扇,是怎麼解暑呢?

宋代才女李清照在作品《醉花陰》中寫道

「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詞人周邦彥也曾寫道

「薄紗廚,輕羽扇,枕冷簟涼深院。」

沒想到吧,是枕頭!

冘,既是聲旁也是形旁,表示套在脖子上的木枷。枕,篆文(木)(冘,即「方」,套在脖子上的木枷),造字本義:古人睡覺時橫墊在後腦勺和後脖子之間的木磚。

枕頭的起源大約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中期,那時的古人類已開始有意識地用石頭、木頭、柴草、獸皮或者用自己的手臂彎曲而墊於首下,作為自己睡覺時的頭枕物,這大概就是最初的枕頭雛形。

枕頭的種類在早期已經種類繁多,從材質上來分有石枕、木枕、陶瓷枕、玉枕、琥珀枕、絲織枕等;從造型上來分有圓形枕、方形枕、梯形枕、動物形以及人物形枕等;從用途上來分有臥具、葯枕等。

玉石枕

古代人進出房門怕是得鎖好門纔行

現代人都喜歡玩的枕頭大戰,

古代人要是這樣玩,分分鐘出人命呀

說到這裡,大家都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古代人這麼喜歡又硬又冷的材質做枕頭?

關於古人睡硬枕的說法很多,除了頭部散熱,涼快之餘....

有的說是為了保護髮髻不弄亂,據說古代沒有天天洗頭、梳頭的習慣,尤其女人每天都頂著10來斤的頭飾生活,所以晚上需要讓肩頸好好放鬆,而且為了節省第二天的梳頭時間,就用高高的枕頭撐住脖子,這樣髮型就不會亂了。

還有人說是學子發奮讀書,困了就眯一會,小枕頭一旦熟睡稍有偏動,就會滑落而驚醒。它又叫「警枕」。

那麼,現代人常睡的軟枕,在古代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其實,湖南省馬王堆西漢墓出土一件絹枕,就屬於軟質枕頭,可見在早期我國枕頭就有了軟、硬之分。

而從明朝開始陶瓷枕逐漸走向衰落,硬質枕逐漸被絲織軟枕所取代,而此時的絲織品織藝精湛,質地優美,棉紡織業成為普及的手工業,印染、刺繡、鑲嵌等工藝日漸純熟。

明代的枕頂通常以「鴛鴦」圖案為裝飾,以繡花工藝為主。寓意多子多福、家族興旺的「百子枕頭」則是當時很多皇室貴族親睞的軟枕。

看到這裡,眼尖的你可能已經發現了,從遠古時期起不論朝代更替,還是軟枕取代硬枕成為主流,枕頭的形狀始終保留了B型流線設計,頸部位置有凹槽位。

這又是為什麼呢?

人體是存在頸椎生理曲度的,如果枕頭不貼合人體自然曲線支撐頭頸,無論仰睡或側睡時,頸椎都是懸空的狀態,頸部肌肉處於緊張的狀態。此刻,後腦、肩部與平面的接觸面積小壓力大,人會感到不舒服,久而久之就會誘發頸椎病。

所以,智慧的古代人早已有了保護頸椎的意識。

現在,枕頭已經從設計、款式、功能、外觀上不斷革新,就以早先生這個專註做枕頭的品牌為例,已經研發出由多個單體包根據個人需求自由拼接的組合枕、可以放入洗衣機水洗但不變形的水洗枕、一枕多用的U加枕,迎合時代不斷在進步,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的趨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