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生活方式有千百種,想綠得有趣兼提升藝術氣質,可以考慮學造紙工藝。新世界北角住宅項目柏蔚山昔日乃文人雅士聚居之地,為延續繼園街獨有的文藝氣息,以及推廣綠色藝術,於會所開辦藝術工作坊,請來80後造紙達人楊慧教整手造紙及手造書等紙品,讓住戶體驗工藝,同時享受循環再造的樂趣!

新世界北角住宅項目柏蔚山。

大家每日消耗不少紙張,但其實每一張紙都得來不易,經歷過親手造紙,感受尤深。「希望經歷造紙過程後,大家會學懂珍惜用紙,也將再造紙這份大自然帶回家,實行環保。」80後紙藝創作人、「水木研社」創辦人楊慧說。

紙藝創作人、「水木研社」創辦人楊慧

楊慧先後於台灣、新加坡學習傳統古法造紙及書本訂裝,並於香港跟隨日本及英國製本家學習,亦曾接觸書本復修,並於2016年創辦了「水木研社」,研究紙品工藝。她最近獲柏蔚山邀請,於會所配備來去水設施的工藝室開辦紙藝工作坊,未來會教住戶手造紙及手造書等紙品。

會所內的竹林。

會所內種有多棵松樹。

紙藝工作坊的材料,除了住戶自行回收的廢紙,還有會所內的「歲寒三友」,象徵高尚品格的松、竹、梅等植物的的落葉,讓凋謝的植物及使用過的紙張再生,成為獨一無二的綠色藝術。

回收落葉造紙推廣環保。

造紙要心思細膩,耐性更不能少。先將回收的廢紙用攪拌機打碎,再將紙漿倒進水盆中,然後拿抄紙網撈起紙張定形,撈上來時要水平地搖動,反覆撈紙幾次,令纖維互相緊扣,同時加厚紙張,造出來的紙才不容易爛。再來就要為紙張扮靚,放上喜愛的花瓣或樹葉裝飾。瀝乾水後,將紙放在吸水布上按壓和吸走水份,然後舖在枱上,轆走紙與枱之間的空氣,令紙張更平滑,風乾後就大功告成了!工序雖繁複,但看著精美的製成品,一切都是值得。

造紙工序繁複,要心思細膩、有耐性。

廢紙的上的印刷字轉化為手造紙上獨特的紋理。

楊慧說:「造紙的過程是沉思的過程,當你專注做一件事情,會令自己暫時放下一些煩心事,好好感受當下、淨化自己。而造出來的紙也會反映出來,會比較平滑、比較靚。」她認為,這個紙藝工作坊提倡用廢紙或廢棄植物去做,可以令更多人用藝術價值較高的方向去接觸環保,透過一個新方法用廢料重造一些新物件來重用,同時推廣到古法造紙藝術,一舉多得。

每一張手造紙都是獨一無二!

座落於北角繼園街的柏蔚山,昔日是文人雅士聚居的地方,著名小說家張愛玲、歷史學家司馬長風及京劇名伶孟小冬等文人,均曾在這裡留下足跡。楊慧坦言在這裡開班別具意義,「有一種隔代承傳的感覺!因為張愛玲是一位作家,她與紙的關係很密切,在這裡發生與紙有關的事情,承傳了那份文化氣息,十分有意義。」

張愛玲這張流傳最廣的照片,是於1954年在香港北角蘭心照相館拍攝的。(網上圖片)

手造書同樣巧功夫,視乎頁數及縫線的複雜程度,需花三至八小時才能完成一本作品。

此外,園林會所是由日本著名設計師內田繁及Ohtori Consultants Co. Ltd以日本花道為主題匠心打造,種滿各種花卉,加上滿佈松、竹、梅,環境優美。楊慧微笑着說,參加者需要享受過程,才覺得造紙有樂趣,以有效推廣這項綠色藝術,而柏蔚山環境非常優雅,在這裡開班,對工藝有一定提升。

以日本花道為主題設計的會所園林,環境優美。

柏蔚山會所配備來去水設施的工藝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