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鄭時期(約離現今三四百年前,約1664年間),鄭成功之後的鄭經延續開墾車城,  康熙末年至雍正年間,車城已成為閩人開拓恆春半島的根據地,由於屢遭原住民襲擊侵擾(因為原本原住民是在沿海活動的,但後來被趕至別處,大多在屏東沿海活動的很多都是排灣族),車城 早期被開發是南部伐木的地方,既然是伐木的地方,也因此四面八方的城牆都是用木頭所堆砌而成,是以稱 "柴城"(需以台語發音),而因為後來的牡丹社事件,城牆被破壞,後來拆城內的牛車木頭來補城牆,後又稱車城。也有一說是柴城跟車城的發音很相似,所以才被誤叫作車城。

 

而又為何會爆發牡丹社事件?

早期墾丁的南灣,是一個血色海灣,不僅是鯨魚常擱淺在那(也因此日據時期這裡是一個補鯨的基地,不敢相信原來台灣真的是個多生物棲息之處),

因此船隻也很容易擱淺在那,除了南灣之外,也有當初牡丹社事發的八瑤灣。當船隻一擱淺,落難的船員很容易被附近的原住民獵殺掉

當時的恆春半島,因為在南端不受清廷重視被稱之為化外之地,當時也正是大航海的時代(也是清朝閉關鎖國的時代),許多的探險家都前仆後繼的往亞洲冒險,所以即便是擱淺在那,也只能自行跟原住民進行交涉,所以早在一兩百年前,台灣的當地居民就已經有國際談判的能力,相較於清廷的輕視, 許多的探險家更是希望能夠安全的度過這裡。

早期比較有名的是羅發號事件,當時李汕德(又有叫做李仙德)他跟瑯橋十八社的卓紀篤簽合約,若是還有遇到船難請他們要協助而不要殺掉,老卓紀篤也同意了,但弔詭的是他們簽約的對象跟殺他們的對象都不是同一個社,當時的恆春半島有分上瑯橋跟下瑯橋,但我忘記了上瑯橋跟下瑯橋是如何區分,只是他們簽的不是當初殺他們的就對了。

 

古名的瑯橋其實現名正是恆春,而卑南則是現在的台東,瑯橋卑南古道則是從恆春走到台東的舊官道。也正在牡丹社事件後,清廷徹底開始覺得"咦~這樣不行喔,好像大家都很喜歡這個地方,都要攻打這裡,這樣不行,我要在這裡蓋座城",所以沈葆楨奏請讓瑯橋變成縣,當時沈葆楨去那裡之後常常去城門附近散步,發現這裡就算到了秋冬氣候也是很溫和怡人,因此才改名為恆春,2當有了縣城後,就需要有官路,瑯橋卑南古道是以前的南路,當然還有北路跟中路但這又是後話了!

補充說明:官路就是會有沿途衛兵駐守站哨,所以路會比較安全,才叫做官路。

 

而牡丹社事件(1874年,離現今約一百四十年前~),也稱八瑤灣事件(現名為九棚)

事件的緣起則是1871年琉球王國的島民漁船遇到暴風雨,不幸在八瑤灣那附近擱淺了,全船一半以上的人被被出草,

維基百科說的比較清楚: 船上69名乘客溺死3人,有66人登陸。幾天後遇上高士佛社原住民,54人慘遭出草[7],死者包括仲宗根豐見親忠導氏玄雅)十四世孫忠導氏玄安,逃過一劫的其餘12人則在當地漢人楊友旺、楊阿才營救下前往台灣府,由清政府官員安排轉往福州琉球館[7],乘船歸國[9][10]。史稱宮古島民台灣遭害事件。此類事件在當時不時發生,按慣例皆由中國政府撫卹並送回琉球王國與日本政府無涉。

日本拿出被害者中有四位小田縣(今日本岡山縣小田郡)漁民的證據,又追問「貴國既然已知撫卹琉球民,為何不懲辦台番?」,毛以殺人者為置之化外的

生番來回應,副島便言:「生番害人,貴國置之不理,我國有必要問罪島人,因與貴國盟好,特先來奉告」,毛昶熙回答:「(台灣)生番係我化外之民,問罪與否,聽憑貴國辦理。」日方便向「無主番界」出兵[11]

白話文就是說:

當時清廷按照慣例拿錢來撫卹那個琉球的島民了阿,日本就問"你就知道要拿錢來撫卹琉球的島民,你幹嘛不要處罰那邊的原住民阿?你們的生番害人你們自己都不管,但我們要對我們的人民負責阿,因為我跟你們是好朋友我才先來告訴你"

毛先生(我不知道是誰,應該是清廷的官員吧)就說:"哎呀~那裡的生番干我屁事阿~那裡是化外之地人民都聽不懂人話,我們也都不管他們的,不然你們要怎麼樣就怎麼樣好了吧~"

然後日本就派兵攻打台灣

據小中哥說當初是在九棚那裡上面高士佛社做的,高士佛社是牡丹社的一個小社,但當時他們選擇攻打的是當時南部的大社也就是我們所稱的牡丹社,但其實當時是 高士佛社原住民熱心帶領難民至社內歇息,並提供晚餐予難民充飢,不料卻因語言不通產生誤會與敵意,難民或因心理恐懼,隔日集體不告而別,高士佛社民或因不解難民不告而別之舉動,猜測恐危害部落安全而由後追殺,致其中54人被誤殺

據國際情勢來看,其實日本早就想要進攻台灣這大概就是一個借口而已~"反正清朝政府也不管阿,這塊地你不要我要,老子就是要打"大概是這樣的想法,所以當時日本人從石門登錄,在石門發生戰役(稱石門古戰場),後來當然就被打敗了,後來牡丹社讓斯卡羅的後來的頭目潘文傑跟小卓纪篤跟一些其它各方人馬出來調停才結束,也因為這次事件所以清朝政府開始重視台灣,後來才有沈葆楨的開山撫番,也才有恆春古城。

 

相關資料也可以參考這兒

https://gushi.tw/%E3%80%90%E5%B0%8F%E7%9A%84%E8%87%BA%E7%81%A3%E5%8F%B2%E3%80%91%E6%BD%98%E6%96%87%E6%9D%B0%EF%BC%9A%E4%B8%80%E5%80%8B%E5%8E%9F%E4%BD%8F%E6%B0%91%E9%A0%98%E8%A2%96%E6%89%80%E7%B6%93%E6%AD%B7%E7%9A%8418/

 

大致上這些都是這次去走瑯橋卑南古道跟上次跟TAAEE去海岸徒步時聽的故事~

這次去走古道問了小中哥很多問題,如為何會有牡丹鼻、觀音鼻、出風鼻等等,他說是因為鼻就是突出來的地方,後面延著的就是那座山的名字

其實每一個海灣也都有各自的名字,只是我們不會知道了~又或者是九棚那時沒有人要來,所以政府就把犯罪的罪犯留放到那裏開墾,早期什麼都沒有

連房子都搭不起來,所以只有簡單蓋了九個棚子,名稱才叫做九棚,但他的古名就是八瑤灣唷!

 

以上資料都是口述跟去網路上找的一些資料,有的可能不是百分之百正確

但我認為是很有趣的歷史呢!感覺傳奇的色彩都可以寫成一本小說了XD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