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遗梦》1995年播出后,掀起了全球的离婚浪潮。

如今这部剧已经过去了二十三年之久,但世人对它的回味以及疑问仍是津津乐道。

对于这部剧所表达的感情,大家褒贬不一,有人提出过,这是浪漫的爱情还是婚姻的出轨?也有人提出,遇见一次婚姻之外的爱情,算出轨吗?

弗朗西斯卡之所以会对男主人公产生感情,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她在长年平淡的婚姻生活中被迫放弃了原来的生活理想而埋身于琐碎的家务之中。有项调查显示:家庭主妇是出轨率最高的一类人群之一,其次是教师。整日面对的只有家务,交流的只是这个小镇的人群,有一点是很重要,她是法国人嫁到了美国,骨子里自然有法国人的浪漫,当她面对一个如此自由奔放自由有著与这个小镇诸多不同的男人,不心动则是不可能的。

当弗朗西斯卡夜晚在院子里解开自己的衣襟时,这暗示了她是如此的渴望爱情,又对自己的魅力无处可施而失望,所以她果断写了纸条贴在了廊桥上。庆幸的是,他也是爱她的。全剧的高潮也是最经典的一部分就是两个人在客厅相拥跳舞的画面。那一刻,他们对彼此放下了戒心,他们不去想结果会如何,那一刻,他们的爱达到了顶端!

故事的结局就是大家所知道的这样,弗朗西斯卡因不愿舍弃家庭而与罗伯特·金凯痛苦地分手。但是对金凯的爱恋却萦绕了弗朗西斯卡的后半生。而那段在雨中六十秒的红灯成为了他们的永别。她的犹豫不决,他的痴心等待,都在雨中化为乌有。就如网友说的「一个六十秒的红灯,用多少年去等一个人。」

其实我们试想一下,倘若女主人公离婚了,抛弃了她的一双儿女,他们在一起了,那么会长久吗?我认为不会。就像渡边淳一的书中《失乐园》所说:爱的顶端是死亡。弗朗西斯卡给她孩子的信中写道:「我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家庭,给了你们。希望我死后回到爱情身边,和罗伯特·金凯在一起。」

「当人渐老,恐惧会渐渐消退,你短暂一生中的真正模样,才是最重要的值得探索的事。 《廊桥遗梦》在全球引发的离婚大潮,正是被剧情感动的人们身体力行,在向这位基督殉难式的可敬农妇致以最高敬礼。 」

谢谢大家的阅读。


题主说的很对,这其实是一个好的结局不用去谴责他们什么!

实际上,将《廊桥遗梦》看作一部「美化婚外恋」的电影是粗俗的,将《廊桥遗梦》看作一部「和谐社会,回归家庭」的电影又是肤浅的。在我看来《廊桥遗梦》更多表现的是一种抉择,一种人生幸福与道德枷锁下的挣扎。

一个是婚姻失败,落得孤家寡人的男人;一个是生活无趣,陷入「七年之痒」的女人。在他们日复一日重复的平淡无奇的生活中终于出现了一点亮色。在理智与情感的碰撞后,在经历了去与留的内心挣扎后,女主人公最终由于为人母和为人妻的责任,选择了留下而不是追随摄影师而去;而深深爱上了她的摄影师,因为对她的爱和尊重,而选择了最终独自离去,不再打扰她的生活。生活看似又回到了正轨,但是,已经产生的炽热情感,在男女主人公的心里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们将这段情感存放在心底,直到离世,带走的,仍是埋在心底的、炽热的爱!

影片中已经成年了的儿女在复杂的心情中读完了母亲的遗书,他们意识到:因为母爱,因为母亲的责任,使他们没有在年少时失去妈妈;与此同时,他们也意识到:妈妈是因为他们,而放弃了与自己所真正爱的人长相伴、长相守的机会。

影片道出了人们生活中的真谛:爱情不管怎样,都是有责任和义务的,每个人都不可能在爱情中自私地只为了自己;生活本来就是平凡的,所有的亮色和亮点不过是其中的点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他们在漫长的一生中只在一起度过了四天,只有四天,而这也是永恒的四天。

感情和理智永远是矛盾的,爱和责任也永远让人纠结,痛苦。他们在取与舍之间衡量,因为不愿伤害别人,而埋藏内心的感情一辈子,至死都没能相见。

他们爱的多么深沉,多么炽热,无数个时刻,心里都想奔对方而去。但是又都拚命克制著冲动,只是将这份爱深深地埋藏在内心最深处,互不打搅。但他们又是如此的清醒和克制。

如果弗朗西丝卡为爱冲动,随著罗伯特过一番浪迹天涯的生活。但因为有两个儿女,她的心永远会牵挂著无法放下。到那时这牵挂就会变成负担,纠缠著她,然后生怨,进而生隙。随著时间的飘移,他们的爱也会一点点消磨,直至消逝。

人生若只如初见,这是多么美好的梦。人间烟火,到最后,总会将那最初的美好磨去了最初的容颜。

或许,这于他们也是最幸福的,因为保有了那份最初的美好。尽管相思很苦。将那美好珍藏于心,直至生命的终点。

当弗朗西丝卡的骨灰撒向曼斯特桥,他们在那再次相遇,风扬起了那骨灰,飘飘荡荡,那是寻罗伯特的魂去了。

只有天堂,是他们永恒的爱情之所,再无任何牵绊。

此后双魂相依,再无分离之苦,再无相思之痛。


1965年8月,罗伯特,52岁,弗朗西丝卡,45岁。他们相遇,4天之后分开

1989年一月,弗朗西丝卡,终年69岁,而罗伯特如活著,应是76岁罗伯特死于1982年1月

理查德(弗朗西丝卡丈夫),1979年去世,弗朗西丝卡才想起联系罗伯特。那年,她59岁,罗伯特应该是66岁。距他们相遇已过去14年。

弗朗西丝卡,出生于义大利那不勒斯,在一家私立女子中学教书,生活漫无目的。在她二十五岁那年,遇见了理查德。因为理查德提供了另一种合理的选择:待她好,还有充满美妙希望的美国。

于是她追随著她来到异国他乡---美国依阿华的麦迪逊县。为他生儿育女,理查德不喜欢她出去工作,也要照顾正在成长的两个孩子,于是她辞了教英文的工作,从此成为专职农家妇。

罗伯特是无拘无束,向往自由,甚至有点放荡不羁的老牛仔。曾经是一个海军的战地记者,后来成为《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他来到麦迪逊,寻找曼斯特桥,也因此邂逅了他此生挚爱的一个女人,一段只有四天的缘份。

星期一

第一次见弗朗西丝卡,始于问路。当他缓缓驶进场院时,她离游廊向他走来。他望著她,近些,更近些。她丰姿绰约,或者曾经一度如此,或者可能再度如此。他立刻又开始有那种手足无措的感觉。然后她说,「我可以领你去。」

他走到她面前,伸出一小束野花,是野生黄菊花。她又感到体内有点什么动静。花,没有人给她献过花,即使是特殊日子也没有过。

弗朗西丝卡身上确实有足以吸引他的东西。她善解人意,这他看得出来,她也有激情。后来,他告诉她自己也莫名其妙,那天看著她脱靴子的时候是他记忆中最肉感的时刻。

而在弗朗西丝卡看来,那时的他不算漂亮,但也不俗。但是他有点,有点什么,是一种沧桑感,饱经风霜的神态,不是他的外表,而是他的眼神。只见了几秒之后,罗伯特就有某种吸引她的地方。

他们一起配合著做一顿晚饭,他切那些胡萝卜,她把土豆削到盆里。

她说,很好,很宁静,这里的人的确善良。

麦迪逊的人话题是天气,农产品价格,谁家生孩子,谁家办丧事,还有政府计划和体育队。不谈艺术,不谈梦。也不谈那使音乐沉默,把梦关进盒子的现实。

接著她又说,但这不是我少女时梦想的地方。这句话存了多年,从来没有说出来过。因为这里的人们,包括她的丈夫,孩子都不能够理解。

他说,旧梦是好梦,没有实现,但是我很高兴我有过这些梦。我也说不上来是什么意思。但是我想我能理解你的感觉。

他说,蔬菜就好。我不吃肉多年了。就是觉得那样更舒服。

她说,我也不大吃肉,不知为什么,就是不喜欢。但是每当我在家试著做一顿无肉饭菜时,就会引起反抗的吼声。所以,我已放弃尝试了。现在想法儿换换口是挺好玩的。

她为了罗伯特戴上那对金圈耳环,和金手镯,觉得这样比较对头。而理查德说,她戴了像个轻佻女子。

理查德他们饭后的晚间节目就是看电视,而她通常坐在厨房看书,历史,诗歌和小说。她烦电视。而罗伯特谈到对叶芝的诗,他评价:写实,精练,感官的享受,美,富有魔力。而这些的人们,罗伯特和孩子不会懂。他们一辈子都会这样的生活态度活下去,而她有她心里的梦,和诗,所以她感到孤独。

她有一次忽然心血来潮,隐隐地希望在乡村生活中有点浪漫情调而买来的白兰地,至今瓶盖未打开。放在碗柜最深处,找出两只盛白兰地的玻璃杯。他们碰杯,说「为了古老的夜晚和远方的音乐。」

尽管她已四十五岁,但她的内心一直都怀有浪漫的情怀,和对文学的爱,她有激情,她渴望认同以及心灵的碰撞,而这些,理查德都不可能给予到她。尽管,他稳重,给了他安稳的生活。但她对于他更像是一个生意合伙人,而不是其他。

他说,我得走了。她心里来回翻腾:是的,请你走吧;再喝杯白兰地,留下来吧;走吧。

她在他走后,在漆黑的夜来到罗斯曼桥。将手写的纸条,钉在了桥左边入口处。

人和人的相遇,有时如电光火石,只一瞬便吸引。那是因为心灵的契合,因为懂得,所以产生共鸣,乃至产生爱。

星期二

罗伯特看到纸条上写著:如果你还想吃晚饭,今晚你事毕之后可以过来,什么时候都行。

她买了两瓶义大利干红葡萄酒,一瓶白兰地,还有一件夏装连衣裙,一双白凉鞋。

罗伯特说,要不要洗澡时喝杯啤酒?

为什么她和理查德就不能有这样的生活?她知道部分的原因是长期习惯养成的惰性。所有的婚姻,所有的固定的关系都有可能陷入这种惰性。习惯使一切都可以预见,而这预见本身又带来安逸。

他们喝酒,在厨房随著《秋叶》翩翩起舞,逐渐地,不知不觉地,越来越紧地靠在一起,他们做爱。

即使已经过去二十二年,她已经六十七岁,但每次她生日回想起来,内心都汹涌澎湃不能自已。那一切十分清晰,真实,恍如就在眼前。而这些回忆,也是她值得活下去的唯一的现实。

天亮时,他正视著她的眼睛说:「我不是为旅行摄影,而是为爱你。我现在明白了。」

在之后的两天中,他放弃了摄影,她也放弃了农场生活。两人所有的时间都待在一起,不是聊天,就是缠绵。

星期四下午,他问道:「我们怎么办?」她默不作声,内心极度矛盾。

他想要去跟理查德谈,向他说清楚现在的局面。但是她摇摇头,说,理查德绝不会接受。

她说,我在你的身体内,属于你,心甘情愿当一个囚徒。

他回答说,我不能肯定你是在我体内,或者我是在你体内,或者我拥有你。至少我并不想拥有你。我想我们两个都进入了另一个生命的体内,这是我们创造的,叫做「咱们」。我们就是在相爱,天上人间爱能有多深就爱得多深。跟我一起走四方吧。

她说,假如你把我抱起来放进你的卡车,强迫我跟你走,我不会有半句怨言。你光是用语言也能达到这个目的。但是我想你不会这样做,你太知道我的感情了。而我在感情上是对这里有责任的。

这里的生活方式枯燥乏味。没有浪漫情调,没有情欲,没有在厨房里烛光中的翩翩起舞,也没有对一个懂得情爱的男人的奇妙的感受。最重要的是没有你。但是我有那该死的责任感,对理查德,对孩子们。那样会毁了理查德和孩子们。

我多么想要你,要跟你在一起,要成为你的一部分;同样的我也不能使自己摆脱我实实在在存在的责任。假如你强迫我跟你走,无论用体力或是用精神力量,我说过的,我都无力抗拒。我对你感情太深,没有力气抗拒。尽管我说了那么多关于不该剥夺你以大路为家的自由的话,我还是会跟你走,只是为了我怎么的需要,我要你。

不过,求你别让我这么做,别让我放弃我的责任,我不能,不能因此而毕生为这件事所缠绕。如果现在我这样做了,这思想负担会使我变成另外一个人,不再是你所爱的那个女人。

随后他们两个长时间抱在一起,他在她耳边说,

我只有一件事要说,就这一件事,我以后再也不会对任何人说,我要你记住,在一个充满混沌不清的宇宙中,这样明确的事只能出现一次,不论你活几生几世,以后永不会再现。

罗伯特说会待几天,让弗朗西丝卡再考虑一下他的话。然后他们告别。两人都不说话,只是站在那搂抱在一起,把相互感觉传递,吸引,铭刻于心,永不磨灭。泪水从他的两颊流下来,泪水也从她两颊流下来。

过了几天,她和理查德去城里购物。在路上,前面是罗伯特的皮卡车。雨很大,雾很浓。在等红绿灯的时候,弗朗西丝卡手抓著门把,想要跳出去,去罗伯特的身边。但是,端坐不动,任凭心里纠结著,痛苦著,因为她的责任,把她冻结在那里,眼睛却死死地盯著前面罗伯特的后窗,她一生中从来没有这样死盯著任何东西看过。她双眼被泪水,雨水,雾气模糊了。

她内心在呼喊,我错了,罗伯特,我不该留下。。。。。。可是我不能走。。。。。。让我再告诉你一遍。。。。。。为什么我不能走。。。。。。你再告诉我一遍,为什么我该走。

她听见他的声音从大路上传来。在一个充满混沌不清的宇宙中,这样明确的事只能出现一次,不论你活几生几世,以后永不会再现。

电影里面的话是,这样确切的爱,一生或许只有一次。

电影中那雨中的那一幕,罗伯特浑身湿透,头发也也因为雨水的冲刷成几缕在额头,眼神里尽是期盼,渴望,落寞。

自此一别二十余年,就各自怀惴著仅存4天的回忆,直至终老,魂归。最终,二人的骨灰撒在曼斯特大桥下。在她最后的信中,她说,在四天之内,他给了我一生,给了我整个宇宙。我从来没有停止过想他,一刻也没有。即使他不在我意识中时,我仍然感觉到他在某个地方,他一直在那个地方。我把活的生命给了我的家庭,我把剩下的遗体给罗柏特。

于是,她每年的生日便是去曼斯特桥看一看,在他们曾坐过的草地上坐一坐,点一支她一年一支的骆驼牌香烟,啜一口白兰地,然后开始读罗伯特的信,这就是她的生日的一个仪式。细细地回味一切,刻骨铭心,永志不忘,那魂里梦里牵挂著的一切。因为爱得深沉,也就历久弥新。事隔二十二年之后她仍然看见他在近黄昏的午后走出卡车来问路,她还能看见哈里(罗伯特的皮卡车)颠簸著驶向乡间公路然后停下——罗伯特站在踏板上,回头望著小巷。

在罗伯特死后,他的代理律师寄来了包裹,那里面有她的当年所写的那张纸条,她的照片,他曾用过的三部相机以及她的刻有弗朗西丝卡的项链。这个刻有她名字的小圆牌一直挂在他的脖颈上,从未摘下。只有那只名为「大路」的狗陪伴著他。尽管他曾千万次的冲动,想要去找她,把她带走。但是他记得她的话,尊重他的感情。

他说,我心已蒙上灰尘。我想不出来更恰当的说法。在你之前有过几个女人,在你之后一个也没有。我并没有发誓要保持独身,只是不感兴趣。每天,每时,每刻,在我头脑深处是时光无情的悲号,那永不能与你相聚的时光。

我爱你,深深地,全身心地爱你,直到永远。


题主理解的比较到位,在一次艺术鉴赏课上,老师曾这样评价《廊桥遗梦》:这是中年人才能看懂的影片。确实,有的影片是需要一定阅历才可以看透的影片。

《廊桥遗梦》你可以理解为是美化婚外恋,也可以理解为歌颂爱情的影片。千人千态,我理解的是:在人生路上,我们会有不同抉择。而有的时候,决定性因素不在于自己。

30岁的年纪自然有30岁的味道。有人拿《蜗居》和《廊桥遗梦》相比,确实两部作品有很高的相似度。只不过主角有男主角变为女主角。

我们向往美好的爱情,唾弃破坏别人感情的小三。可是当我们的爱情沦为只有油盐酱醋茶,只有厨房,家庭,工作。那还是我们向往的爱情吗?我们都希望自己的爱情多次多彩,可是婚后,又有多少人是多姿多彩。

当平淡乏味的生活遇到那个可以带你去看大好河山的人,又有谁不会心动。所幸的是,最后女主做了比较理性的抉择。之所以是理性,是因为这对于女主或者男主都不是最好的抉择。

我们不美化出轨,我们崇尚纯粹的爱情。当激情褪去,依旧可以相爱。这或许就是爱情。


爱情的本质就是短暂且经不起推敲的,之所以我们感到爱情很美,那是因为满足了人在一个阶段的需求,例如对相貌的喜欢、对被关心的渴望、对地位名声这些的追求,最初人们产生爱情还缘于对对方的美化和新鲜感从而产生的多巴胺、荷尔蒙的分泌,这些激素可以让人误以为爱情有「永远」,其实爱情是人分别念产生的错觉,需要很多的条件才能成立,当这些条件发生变化,例如极端的来说美女被毁容、男方破产,微小的来说女方生娃、对公婆不够好,男方不体贴、或者和别人搞暧昧…这些都会导致对一个人失去爱的感觉。《廊桥遗梦》也一样,满足了双方某个阶段的需要,若要这份爱长久必须具备能够长久的因,婚外情的刺激与新鲜,再者「求不得」的遗憾感满足了人本性的贪欲,因而显得荡气回肠,其实世俗的爱欲本来就是欺惑和虚妄的,并不存在真正爱与被爱的主体,因缘和合则聚,因缘分离则散。


《廊桥遗梦》成旧事,千万新人想效仿。

旧人一去不复返,空留遗憾在心上。

夫妻恩爱两无猜,烦恼琐事都别来。

人生什么是圆满,幸福家庭乐开怀。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