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橋遺夢》1995年播出後,掀起了全球的離婚浪潮。

如今這部劇已經過去了二十三年之久,但世人對它的回味以及疑問仍是津津樂道。

對於這部劇所表達的感情,大家褒貶不一,有人提出過,這是浪漫的愛情還是婚姻的出軌?也有人提出,遇見一次婚姻之外的愛情,算出軌嗎?

弗朗西斯卡之所以會對男主人公產生感情,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她在長年平淡的婚姻生活中被迫放棄了原來的生活理想而埋身於瑣碎的家務之中。有項調查顯示:家庭主婦是出軌率最高的一類人羣之一,其次是教師。整日面對的只有家務,交流的只是這個小鎮的人羣,有一點是很重要,她是法國人嫁到了美國,骨子裡自然有法國人的浪漫,當她面對一個如此自由奔放自由有著與這個小鎮諸多不同的男人,不心動則是不可能的。

當弗朗西斯卡夜晚在院子裏解開自己的衣襟時,這暗示了她是如此的渴望愛情,又對自己的魅力無處可施而失望,所以她果斷寫了紙條貼在了廊橋上。慶幸的是,他也是愛她的。全劇的高潮也是最經典的一部分就是兩個人在客廳相擁跳舞的畫面。那一刻,他們對彼此放下了戒心,他們不去想結果會如何,那一刻,他們的愛達到了頂端!

故事的結局就是大家所知道的這樣,弗朗西斯卡因不願捨棄家庭而與羅伯特·金凱痛苦地分手。但是對金凱的愛戀卻縈繞了弗朗西斯卡的後半生。而那段在雨中六十秒的紅燈成為了他們的永別。她的猶豫不決,他的癡心等待,都在雨中化為烏有。就如網友說的「一個六十秒的紅燈,用多少年去等一個人。」

其實我們試想一下,倘若女主人公離婚了,拋棄了她的一雙兒女,他們在一起了,那麼會長久嗎?我認為不會。就像渡邊淳一的書中《失樂園》所說:愛的頂端是死亡。弗朗西斯卡給她孩子的信中寫道:「我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家庭,給了你們。希望我死後回到愛情身邊,和羅伯特·金凱在一起。」

「當人漸老,恐懼會漸漸消退,你短暫一生中的真正模樣,纔是最重要的值得探索的事。 《廊橋遺夢》在全球引發的離婚大潮,正是被劇情感動的人們身體力行,在向這位基督殉難式的可敬農婦致以最高敬禮。 」

謝謝大家的閱讀。


題主說的很對,這其實是一個好的結局不用去譴責他們什麼!

實際上,將《廊橋遺夢》看作一部「美化婚外戀」的電影是粗俗的,將《廊橋遺夢》看作一部「和諧社會,回歸家庭」的電影又是膚淺的。在我看來《廊橋遺夢》更多表現的是一種抉擇,一種人生幸福與道德枷鎖下的掙扎。

一個是婚姻失敗,落得孤家寡人的男人;一個是生活無趣,陷入「七年之癢」的女人。在他們日復一日重複的平淡無奇的生活中終於出現了一點亮色。在理智與情感的碰撞後,在經歷了去與留的內心掙扎後,女主人公最終由於為人母和為人妻的責任,選擇了留下而不是追隨攝影師而去;而深深愛上了她的攝影師,因為對她的愛和尊重,而選擇了最終獨自離去,不再打擾她的生活。生活看似又回到了正軌,但是,已經產生的熾熱情感,在男女主人公的心裡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他們將這段情感存放在心底,直到離世,帶走的,仍是埋在心底的、熾熱的愛!

影片中已經成年了的兒女在複雜的心情中讀完了母親的遺書,他們意識到:因為母愛,因為母親的責任,使他們沒有在年少時失去媽媽;與此同時,他們也意識到:媽媽是因為他們,而放棄了與自己所真正愛的人長相伴、長相守的機會。

影片道出了人們生活中的真諦:愛情不管怎樣,都是有責任和義務的,每個人都不可能在愛情中自私地只為了自己;生活本來就是平凡的,所有的亮色和亮點不過是其中的點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他們在漫長的一生中只在一起度過了四天,只有四天,而這也是永恆的四天。

感情和理智永遠是矛盾的,愛和責任也永遠讓人糾結,痛苦。他們在取與舍之間衡量,因為不願傷害別人,而埋藏內心的感情一輩子,至死都沒能相見。

他們愛的多麼深沉,多麼熾熱,無數個時刻,心裡都想奔對方而去。但是又都拚命剋制著衝動,只是將這份愛深深地埋藏在內心最深處,互不打攪。但他們又是如此的清醒和剋制。

如果弗朗西絲卡為愛衝動,隨著羅伯特過一番浪跡天涯的生活。但因為有兩個兒女,她的心永遠會牽掛著無法放下。到那時這牽掛就會變成負擔,糾纏著她,然後生怨,進而生隙。隨著時間的飄移,他們的愛也會一點點消磨,直至消逝。

人生若只如初見,這是多麼美好的夢。人間煙火,到最後,總會將那最初的美好磨去了最初的容顏。

或許,這於他們也是最幸福的,因為保有了那份最初的美好。儘管相思很苦。將那美好珍藏於心,直至生命的終點。

當弗朗西絲卡的骨灰撒向曼斯特橋,他們在那再次相遇,風揚起了那骨灰,飄飄蕩蕩,那是尋羅伯特的魂去了。

只有天堂,是他們永恆的愛情之所,再無任何牽絆。

此後雙魂相依,再無分離之苦,再無相思之痛。


1965年8月,羅伯特,52歲,弗朗西絲卡,45歲。他們相遇,4天之後分開

1989年一月,弗朗西絲卡,終年69歲,而羅伯特如活著,應是76歲羅伯特死於1982年1月

理查德(弗朗西絲卡丈夫),1979年去世,弗朗西絲卡纔想起聯繫羅伯特。那年,她59歲,羅伯特應該是66歲。距他們相遇已過去14年。

弗朗西絲卡,出生於義大利那不勒斯,在一傢俬立女子中學教書,生活漫無目的。在她二十五歲那年,遇見了理查德。因為理查德提供了另一種合理的選擇:待她好,還有充滿美妙希望的美國。

於是她追隨著她來到異國他鄉---美國依阿華的麥迪遜縣。為他生兒育女,理查德不喜歡她出去工作,也要照顧正在成長的兩個孩子,於是她辭了教英文的工作,從此成為專職農家婦。

羅伯特是無拘無束,嚮往自由,甚至有點放蕩不羈的老牛仔。曾經是一個海軍的戰地記者,後來成為《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他來到麥迪遜,尋找曼斯特橋,也因此邂逅了他此生摯愛的一個女人,一段只有四天的緣份。

星期一

第一次見弗朗西絲卡,始於問路。當他緩緩駛進場院時,她離遊廊向他走來。他望著她,近些,更近些。她丰姿綽約,或者曾經一度如此,或者可能再度如此。他立刻又開始有那種手足無措的感覺。然後她說,「我可以領你去。」

他走到她面前,伸出一小束野花,是野生黃菊花。她又感到體內有點什麼動靜。花,沒有人給她獻過花,即使是特殊日子也沒有過。

弗朗西絲卡身上確實有足以吸引他的東西。她善解人意,這他看得出來,她也有激情。後來,他告訴她自己也莫名其妙,那天看著她脫靴子的時候是他記憶中最肉感的時刻。

而在弗朗西絲卡看來,那時的他不算漂亮,但也不俗。但是他有點,有點什麼,是一種滄桑感,飽經風霜的神態,不是他的外表,而是他的眼神。只見了幾秒之後,羅伯特就有某種吸引她的地方。

他們一起配合著做一頓晚飯,他切那些胡蘿蔔,她把土豆削到盆裏。

她說,很好,很寧靜,這裡的人的確善良。

麥迪遜的人話題是天氣,農產品價格,誰家生孩子,誰家辦喪事,還有政府計劃和體育隊。不談藝術,不談夢。也不談那使音樂沉默,把夢關進盒子的現實。

接著她又說,但這不是我少女時夢想的地方。這句話存了多年,從來沒有說出來過。因為這裡的人們,包括她的丈夫,孩子都不能夠理解。

他說,舊夢是好夢,沒有實現,但是我很高興我有過這些夢。我也說不上來是什麼意思。但是我想我能理解你的感覺。

他說,蔬菜就好。我不喫肉多年了。就是覺得那樣更舒服。

她說,我也不大喫肉,不知為什麼,就是不喜歡。但是每當我在家試著做一頓無肉飯菜時,就會引起反抗的吼聲。所以,我已放棄嘗試了。現在想法兒換換口是挺好玩的。

她為了羅伯特戴上那對金圈耳環,和金手鐲,覺得這樣比較對頭。而理查德說,她戴了像個輕佻女子。

理查德他們飯後的晚間節目就是看電視,而她通常坐在廚房看書,歷史,詩歌和小說。她煩電視。而羅伯特談到對葉芝的詩,他評價:寫實,精練,感官的享受,美,富有魔力。而這些的人們,羅伯特和孩子不會懂。他們一輩子都會這樣的生活態度活下去,而她有她心裡的夢,和詩,所以她感到孤獨。

她有一次忽然心血來潮,隱隱地希望在鄉村生活中有點浪漫情調而買來的白蘭地,至今瓶蓋未打開。放在碗櫃最深處,找出兩隻盛白蘭地的玻璃杯。他們碰杯,說「為了古老的夜晚和遠方的音樂。」

儘管她已四十五歲,但她的內心一直都懷有浪漫的情懷,和對文學的愛,她有激情,她渴望認同以及心靈的碰撞,而這些,理查德都不可能給予到她。儘管,他穩重,給了他安穩的生活。但她對於他更像是一個生意合夥人,而不是其他。

他說,我得走了。她心裡來回翻騰:是的,請你走吧;再喝杯白蘭地,留下來吧;走吧。

她在他走後,在漆黑的夜來到羅斯曼橋。將手寫的紙條,釘在了橋左邊入口處。

人和人的相遇,有時如電光火石,只一瞬便吸引。那是因為心靈的契合,因為懂得,所以產生共鳴,乃至產生愛。

星期二

羅伯特看到紙條上寫著:如果你還想喫晚飯,今晚你事畢之後可以過來,什麼時候都行。

她買了兩瓶義大利幹紅葡萄酒,一瓶白蘭地,還有一件夏裝連衣裙,一雙白涼鞋。

羅伯特說,要不要洗澡時喝杯啤酒?

為什麼她和理查德就不能有這樣的生活?她知道部分的原因是長期習慣養成的惰性。所有的婚姻,所有的固定的關係都有可能陷入這種惰性。習慣使一切都可以預見,而這預見本身又帶來安逸。

他們喝酒,在廚房隨著《秋葉》翩翩起舞,逐漸地,不知不覺地,越來越緊地靠在一起,他們做愛。

即使已經過去二十二年,她已經六十七歲,但每次她生日回想起來,內心都洶湧澎湃不能自已。那一切十分清晰,真實,恍如就在眼前。而這些回憶,也是她值得活下去的唯一的現實。

天亮時,他正視著她的眼睛說:「我不是為旅行攝影,而是為愛你。我現在明白了。」

在之後的兩天中,他放棄了攝影,她也放棄了農場生活。兩人所有的時間都待在一起,不是聊天,就是纏綿。

星期四下午,他問道:「我們怎麼辦?」她默不作聲,內心極度矛盾。

他想要去跟理查德談,向他說清楚現在的局面。但是她搖搖頭,說,理查德絕不會接受。

她說,我在你的身體內,屬於你,心甘情願當一個囚徒。

他回答說,我不能肯定你是在我體內,或者我是在你體內,或者我擁有你。至少我並不想擁有你。我想我們兩個都進入了另一個生命的體內,這是我們創造的,叫做「咱們」。我們就是在相愛,天上人間愛能有多深就愛得多深。跟我一起走四方吧。

她說,假如你把我抱起來放進你的卡車,強迫我跟你走,我不會有半句怨言。你光是用語言也能達到這個目的。但是我想你不會這樣做,你太知道我的感情了。而我在感情上是對這裡有責任的。

這裡的生活方式枯燥乏味。沒有浪漫情調,沒有情慾,沒有在廚房裡燭光中的翩翩起舞,也沒有對一個懂得情愛的男人的奇妙的感受。最重要的是沒有你。但是我有那該死的責任感,對理查德,對孩子們。那樣會毀了理查德和孩子們。

我多麼想要你,要跟你在一起,要成為你的一部分;同樣的我也不能使自己擺脫我實實在在存在的責任。假如你強迫我跟你走,無論用體力或是用精神力量,我說過的,我都無力抗拒。我對你感情太深,沒有力氣抗拒。儘管我說了那麼多關於不該剝奪你以大路為家的自由的話,我還是會跟你走,只是為了我怎麼的需要,我要你。

不過,求你別讓我這麼做,別讓我放棄我的責任,我不能,不能因此而畢生為這件事所纏繞。如果現在我這樣做了,這思想負擔會使我變成另外一個人,不再是你所愛的那個女人。

隨後他們兩個長時間抱在一起,他在她耳邊說,

我只有一件事要說,就這一件事,我以後再也不會對任何人說,我要你記住,在一個充滿混沌不清的宇宙中,這樣明確的事只能出現一次,不論你活幾生幾世,以後永不會再現。

羅伯特說會待幾天,讓弗朗西絲卡再考慮一下他的話。然後他們告別。兩人都不說話,只是站在那摟抱在一起,把相互感覺傳遞,吸引,銘刻於心,永不磨滅。淚水從他的兩頰流下來,淚水也從她兩頰流下來。

過了幾天,她和理查德去城裡購物。在路上,前面是羅伯特的皮卡車。雨很大,霧很濃。在等紅綠燈的時候,弗朗西絲卡手抓著門把,想要跳出去,去羅伯特的身邊。但是,端坐不動,任憑心裡糾結著,痛苦著,因為她的責任,把她凍結在那裡,眼睛卻死死地盯著前面羅伯特的後窗,她一生中從來沒有這樣死盯著任何東西看過。她雙眼被淚水,雨水,霧氣模糊了。

她內心在呼喊,我錯了,羅伯特,我不該留下。。。。。。可是我不能走。。。。。。讓我再告訴你一遍。。。。。。為什麼我不能走。。。。。。你再告訴我一遍,為什麼我該走。

她聽見他的聲音從大路上傳來。在一個充滿混沌不清的宇宙中,這樣明確的事只能出現一次,不論你活幾生幾世,以後永不會再現。

電影裡面的話是,這樣確切的愛,一生或許只有一次。

電影中那雨中的那一幕,羅伯特渾身濕透,頭髮也也因為雨水的沖刷成幾縷在額頭,眼神裏儘是期盼,渴望,落寞。

自此一別二十餘年,就各自懷惴著僅存4天的回憶,直至終老,魂歸。最終,二人的骨灰撒在曼斯特大橋下。在她最後的信中,她說,在四天之內,他給了我一生,給了我整個宇宙。我從來沒有停止過想他,一刻也沒有。即使他不在我意識中時,我仍然感覺到他在某個地方,他一直在那個地方。我把活的生命給了我的家庭,我把剩下的遺體給羅柏特。

於是,她每年的生日便是去曼斯特橋看一看,在他們曾坐過的草地上坐一坐,點一支她一年一支的駱駝牌香煙,啜一口白蘭地,然後開始讀羅伯特的信,這就是她的生日的一個儀式。細細地回味一切,刻骨銘心,永誌不忘,那魂裏夢裡牽掛著的一切。因為愛得深沉,也就歷久彌新。事隔二十二年之後她仍然看見他在近黃昏的午後走出卡車來問路,她還能看見哈里(羅伯特的皮卡車)顛簸著駛向鄉間公路然後停下——羅伯特站在踏板上,回頭望著小巷。

在羅伯特死後,他的代理律師寄來了包裹,那裡面有她的當年所寫的那張紙條,她的照片,他曾用過的三部相機以及她的刻有弗朗西絲卡的項鏈。這個刻有她名字的小圓牌一直掛在他的脖頸上,從未摘下。只有那隻名為「大路」的狗陪伴著他。儘管他曾千萬次的衝動,想要去找她,把她帶走。但是他記得她的話,尊重他的感情。

他說,我心已蒙上灰塵。我想不出來更恰當的說法。在你之前有過幾個女人,在你之後一個也沒有。我並沒有發誓要保持獨身,只是不感興趣。每天,每時,每刻,在我頭腦深處是時光無情的悲號,那永不能與你相聚的時光。

我愛你,深深地,全身心地愛你,直到永遠。


題主理解的比較到位,在一次藝術鑒賞課上,老師曾這樣評價《廊橋遺夢》:這是中年人才能看懂的影片。確實,有的影片是需要一定閱歷纔可以看透的影片。

《廊橋遺夢》你可以理解為是美化婚外戀,也可以理解為歌頌愛情的影片。千人千態,我理解的是:在人生路上,我們會有不同抉擇。而有的時候,決定性因素不在於自己。

30歲的年紀自然有30歲的味道。有人拿《蝸居》和《廊橋遺夢》相比,確實兩部作品有很高的相似度。只不過主角有男主角變為女主角。

我們嚮往美好的愛情,唾棄破壞別人感情的小三。可是當我們的愛情淪為只有油鹽醬醋茶,只有廚房,家庭,工作。那還是我們嚮往的愛情嗎?我們都希望自己的愛情多次多彩,可是婚後,又有多少人是多姿多彩。

當平淡乏味的生活遇到那個可以帶你去看大好河山的人,又有誰不會心動。所幸的是,最後女主做了比較理性的抉擇。之所以是理性,是因為這對於女主或者男主都不是最好的抉擇。

我們不美化出軌,我們崇尚純粹的愛情。當激情褪去,依舊可以相愛。這或許就是愛情。


愛情的本質就是短暫且經不起推敲的,之所以我們感到愛情很美,那是因為滿足了人在一個階段的需求,例如對相貌的喜歡、對被關心的渴望、對地位名聲這些的追求,最初人們產生愛情還緣於對對方的美化和新鮮感從而產生的多巴胺、荷爾蒙的分泌,這些激素可以讓人誤以為愛情有「永遠」,其實愛情是人分別念產生的錯覺,需要很多的條件才能成立,當這些條件發生變化,例如極端的來說美女被毀容、男方破產,微小的來說女方生娃、對公婆不夠好,男方不體貼、或者和別人搞曖昧…這些都會導致對一個人失去愛的感覺。《廊橋遺夢》也一樣,滿足了雙方某個階段的需要,若要這份愛長久必須具備能夠長久的因,婚外情的刺激與新鮮,再者「求不得」的遺憾感滿足了人本性的貪慾,因而顯得蕩氣迴腸,其實世俗的愛欲本來就是欺惑和虛妄的,並不存在真正愛與被愛的主體,因緣和合則聚,因緣分離則散。


《廊橋遺夢》成舊事,千萬新人想效仿。

舊人一去不復返,空留遺憾在心上。

夫妻恩愛兩無猜,煩惱瑣事都別來。

人生什麼是圓滿,幸福家庭樂開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