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海峯

  話說,1918年7月—1919年2月,經過察裏津人民幾個月的艱苦戰鬥,白軍的進攻被一次次擊退。於是,在蘇軍展開全面反攻之後,察裏津保衛戰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就一起前往查看一番。

  首先,讓我們先了解一下察裏津究竟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它處於伏爾加河流域的下游,也是一座對於蘇聯而言特別重要的城市。甚至,被譽爲“蘇聯的糧倉”。然而,就是這樣一座城市,想當初,許多帝國主義國家卻由於害怕蘇聯的崛起,所以,就主動出擊,從1918年的3月起,將目標就盯在了察裏津。

  當然,各個帝國主義國家將目標盯在了察裏津也是有原因的。因爲當時的蘇聯土地實際上很大一部分已經被蘇聯的敵人所佔領,既有國外的敵人包括美國、英國、法國、日本、德國,也有國內的敵人,主要是一些沙皇時代的將軍,他們在國外勢力的幹預下,重新掌握了兵權。於是,蘇聯這個年輕的政權面臨着巨大的威脅。

  尤其是,那個時候的糧食問題更是迫在眉睫。工人們每天只能喫一個麪包,士兵們則經常會餓着肚子。顯然,這種情況下,又怎麼能讓工人去努力生產?士兵們去努力戰鬥呢?爲此,蘇聯就把全部希望寄託在了察裏津這座城市。因爲它是當時蘇聯的主要糧食產區之一。

  然而,當時的帝國主義國家又怎麼會留給新生政權——蘇聯,這個能夠得以喘息的機會呢?於是,察裏津也就成爲了國外勢力和白軍的主要進攻目標。然而,面對如此重大威脅,又該派誰去守衛呢?於是,蘇聯高層就把這一重擔最終放到了斯大林的肩膀之上。

  然而,當斯大林帶領着一支由450名莫斯科工人組成的隊伍來到察裏津之後,卻發現這裏的情況比他預想的還要惡劣。比如,混在糧食機關的竟然還有敵人的特務;一些投機的商人也是乘機囤積居奇,擾亂了察裏津正常的市場秩序。於是,斯大林決定要首先肅清察裏津的敵對分子,因爲最堅固的堡壘往往都是被從內部給攻破的。結果,這一招果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察裏津的守衛力量一時間得到了一種空前的團結。

  此後,當時光走到了1918年的8月,蘇聯的敵對分子——白軍將領克拉斯諾夫的哥薩克自衛軍(步兵和騎兵近4.5萬名、火炮150餘門、機槍610挺)便開始進攻察裏津,而察裏津的蘇聯軍隊(步兵和騎兵約4.2萬名、火炮120餘門)則在北高加索軍區軍事委員會(7月22日成立,斯大林任主席,伏羅希洛夫和米寧任委員)的領導下,展開了相應的反擊。於是,察裏津保衛戰正式開打了。

  當然,面對敵強我弱的形勢,蘇聯軍隊又是如何展開反擊的呢?一方面,蘇軍利用鐵甲列車,一次又一次把敵人的隊伍給沖垮了。另一方面,察裏津全城的居民都被動員了起來搶修了大量的戰壕。於是,儘管白軍先後對察裏津發動了兩次大規模的攻擊,而察裏津也曾經是四面楚歌,但最終還是在全城軍民的英勇抗擊下,將前來進攻的白軍予以擊退了。

  總之,察裏津保衛戰爲何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那就是源於全民皆兵,全民動員,全民出擊。(呂海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