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讲历史-建国前的飞机演化史

北洋政府时期的民用航空

1918年北洋政府交通部成立了筹办航空事宜处,这是中国最早的民用航空管理机构;翌年,从英国购买2架爱弗罗小飞机和6架汉德利-佩奇飞机(用轰炸机改装,24座位),筹办京津、京沪、京汉和张家口至库伦(现乌兰巴托)之间的民用航线。

随后,北洋政府国务院设立航空事务处,掌管全国军民航空事务。1922年改名为航空署,购买维克斯-大维梅(Vimy)飞机40架、小维梅教练机35架、爱弗罗504K教练机60架。当时全国的飞行人员不满100人,机场也甚少。

1920年用“京汉”号飞机开通的北京—天津航线是我国的第一条航线(1920年4月22日试飞成功,5月8日正式开航,运载旅客和邮件),中国民航由此拉了开序幕。


国民政府时期的民用航空

1928年6月,国民政府交通部开始筹办民用航空。

1929年5月,交通部出资60万元成立沪蓉航空管理处,在上海、南京、汉口等地修建5个飞行场,在上海设立修理厂,买到美国史汀生飞机公司地踹特式上单翼小旅客机4架。1929年7月开航上海—南京航段,一年内飞行15万公里,载客1200人次和许多邮件。

1928年,国民政府购入了2架瑞安B-5型水路机。开通了由广州大沙头飞往武昌的航线,这是中国民航首条长途航线。

1930年7月,中国交通部与柯蒂斯-赖特公司签订新合同,将中国飞运公司、中国航空公司和交通部沪蓉航空线管理处合并为中国航空公司(China National Aviation Corporation),该公司属交通部管辖,飞行基地设在上海龙华机场。

1936年7月,西南航空公司开辟了中国广州—越南河内的国际航线,这是中国第一条国际航线。广州石牌跑马场机场成为中国第一个通航国外的国际机场(石牌跑马场机场位于广州市东郊石牌,今华南师大校园内,由西南航空公司创建,该航空公司是由广东省政府以及广西省政府所成立,中国历史上第一家民用地方航空公司)。


抗日战争前后的民用航空

抗日战争前,所有使用的民航飞机均为活塞螺旋桨型,主要包括德制:容克型飞机、容克F-13、容克G-24、容克W-33-34、容克JU-52;美制:史汀生型飞机、DC-2型飞机。

1941年5月20日,中航一架DC-3型客机在四川宜宾机场遭到日本飞机袭击,飞机右翼被炸毁。为使飞机今早撤离,避免再受敌机袭击,中国机务工程人员在当地没有备件机翼的情况下,先把一只DC-2型的机翼固定在飞机上从香港运到宜宾机场,再将它安装在受损的DC-3型飞机上,从宜宾安全飞到香港大修,该架飞机被称为“DC-2 1/2型”飞机,此举也称为世界航空史上的一段佳话。

在抗战期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战争局势的推移,中国民航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史。其转折点就是1941年12月7日爆发的太平洋战争。之前,中国民航运输事业在挣扎中求生存,业务日益衰落,“欧亚”公司已濒临绝境;而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中航”在驼峰空运中得到了发展的机会,并逐渐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在这一时期,除老机型外,还引入了美制DC-3、C-46、C-47等新机型。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航空公司”或“中航”)与中央航空运输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央航空公司”或“央航”)获得了缓冲的时机。抗战后期改组的“央航”公司因缺乏运力,要开展航空运输已是困难重重,实际可供使用的飞机只剩下两架。

1945年11月,“央航”通过向银行贷款等措施,买下了美军在印度的一批剩余物资,包括C-45型和C-47型运输飞机8架,再加上后来购买的CV-240(即“空中行宫”)飞机,到1949年10月,“央航”已拥有42架运输飞机,运力已与“中航”旗鼓相当。


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民用航空

1949年11月9日,原国民政府的“中航”和“央航”的12架飞机于当天6时从香港启德机场飞往内地(中航10架,央航2架)。其中,刘敬宜、陈卓林、吕明、查夷平等人乘央航潘国定驾驶的CV-240型XT-610号飞机,于当天12时15分到达北京。其他11架飞机,由陈达礼领队,飞抵天津。同日,在香港的中航、央航的 2000多名员工通电起义。史称“两航起义”。

“两航起义”北飞的12架飞机和后来由两航机务人员修复的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16架(C-46型14架、C-47型2架)飞机构成了新中国民航初期的机群主体。内运的器材设备,成为新中国民航初期维修飞机所需的主要航空器材来源,并组建了太原飞机修理厂、天津电讯修理厂,尔后成为发展我国航空工业和电讯研制工业的技术物质基础。

1949年底,中国由满州里从前苏联进口两架里-2型飞机。1950年3月成立的中苏民航股份公司全部使用里-2飞机,最初有14架,1951年增至16架,其中里-2P客机和里-2T货机各8架。到1957年,共进口里-2飞机41架,使该机成为50年代初期中国军、民航空运的主力机型,该机1986年退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