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於百度貼吧,原貼在此:

【圖片】論西班牙大方陣和中國民兵正面作戰能力的比較【印度吧】_百度貼吧

本帖很長.分為以下:

一,競技場模式

二,為什麼比較西班牙大方陣和中國民兵正面作戰能力

三,為什麼選人均3.6兩裝備費和年均27天訓練量的民兵作為1580年前後的板鴨方陣的對手

四,年均27天訓練量的明朝民兵素質如何

五,人均3.6兩裝備費組建出什麼編製和裝備的民兵

六,裝備明細

七,一種作戰推演(在下半部分)

八,簡短總結(在下半部分)

等八個部分組成.其中第二到第六部分,是在說明給定的條件是如何來的.覺得長的人,

可以不看,或先不看.先看第一,第七,和第八部分.

第一章,競技場模式

因為這裡考察的是被有些人號稱"16世紀正面無敵","16世紀硬剛無敵"的西班牙

大方陣的正面作戰實力,所以為了避免一會出現不同的人,根據各自假設的不同的

條件進行討論,最後談岔了的情況.這裡就通過給定如下的"競技場模式",來規範假設:

第一,各自出兵方面:板鴨出3000名1580年左右的常規西班牙大方陣軍,中國也出

3000名1580年左右的人均3.6兩裝備費和年均27天訓練量的民兵.

第二,在雙方本土的兵力集合點,各開一道只能供本方使用的通往"異空間競技場"

的傳送門.來避免掉後勤問題,以及長途跋涉後的戰鬥力下降問題.

第三,這個"異空間競技場"是一個8公里長,6公里寬的地區.通過限制給定的區域

來避免掉諸如放風箏,兜圈子之類的戰術問題.

第四,這個"異空間競技場"是一個地形平坦,地面堅硬的地區.所以不會出現那些

什麼橋被壓斷了,什麼運重炮的車陷坑裡出不來了的情況.

第五,這個"異空間競技場"在當天早上8點開放後的24小時內,雙方的軍隊都被限

定在"異空間競技場"最邊緣的1公里*6公里的保護區出不去.直到第二天早上8點,大家應該都喫完早飯,列陣完畢後的時侯,準時同步撤掉保護區.通過給定這個限制來避免掉什麼投毒啊,燒草場啊,晚上偷營啊,不定時騷擾讓別人喫飯睡覺不安穩啊,趁別人沒列好陣就沖啊之類的戰術問題.

第六,雙方都在相當長的時間之前,就獲得了兩個加成:1,對面大致情報的瞭解.因為如果完全不瞭解對面,作戰時就會出現各種不必要的錯誤,影響考察結果.

2,基於對面大致情報,分別在"正常西班牙大方陣軍應有的資源",以及"人均3.6兩裝備費和年均27天訓練量"的資源限定下,進行裝備和戰術的調整.而這方面呢,中國民兵的調整我會給出,而西班牙大方陣反過來根據這個調整的調整,就請有興趣的人,來給出了.

第七,西班牙大方陣軍的指揮官可能還需要額外的加一個"堅定決心"的加成,否則估計正常的指揮官,十有八九在見到中國民兵時就直接舉白旗了.畢竟差距太大了.為什麼這麼說呢?我下邊就給出這支在"人均3.6兩裝備費和年均27天訓練量"的資源限定下的中國民兵的情況.

3000中國民兵編成6隊,分別是前隊,後隊,左隊,右隊,加強隊,中軍隊,每隊各500人:

前隊:500人,5人手推佛朗機炮車小組,50組;5人近戰兵小組,50組;後隊:500人,5人手推佛朗機炮車小組,50組;5人近戰兵小組,50組;左隊:500人,5人手推佛朗機炮車小組,50組;5人近戰兵小組,50組;右隊:500人,5人手推佛朗機炮車小組,50組;5人近戰兵小組,50組;加強隊:500人,5人手推威遠炮車小組,50組;5人近戰兵小組,50組;中軍隊:500人,包括了各類指揮,偵察,勤務等等各類人員.其中前後左右4隊,組成明朝標準的車營隊型,空心方陣的前後左右4個邊.加強隊中的近戰兵小組,佈署於空心方陣正前方,手推威遠炮車小組,則佈署於空心方陣內部機動.其中各組的詳細配置是:

5人手推佛朗機炮車小組:

類似戚繼光輕車的手推炮車一輛,9兩銀子;帶六門子銃的母銃一百明斤的鐵佛朗機炮一門,4.5兩銀子:20支六米長槍(10支車用,5支人用,5支備用),1兩銀子;30千克重的炮子火藥:2兩銀子;其它零碎雜物,1.5兩銀子;合計18兩,分到每名5人手推佛朗機炮車兵身上就是18/5=3.6兩.5人近戰兵小組:首排重甲刀盾手,重型布面甲一具,4兩銀子;藤牌一面,0.3兩銀子,斬刀一把,0.08兩銀子;長柄斧一把,0.16兩銀子;

次排半甲長矛手,半身布面甲一具,2兩銀子;7.6米超長槍兩支(1支備用),

0.08兩銀子*2,斬刀一把,0.08兩銀子;三排半甲長矛手,半身布面甲一具,2兩銀子;7.6米超長槍兩支(1支備用),0.08兩銀子*2,斬刀一把,0.08兩銀子;四排半甲長矛手,半身布面甲一具,2兩銀子;7.6米超長槍兩支(1支備用),0.08兩銀子*2,斬刀一把,0.08兩銀子;五排半甲長矛手,半身布面甲一具,2兩銀子;7.6米超長槍兩支(1支備用),0.08兩銀子*2,斬刀一把,0.08兩銀子;近戰兵小組除以上個人裝備外,每組還配手推槍車一輛(3兩),每輛手推槍車配車用超重型長槍3支(每支0.5兩),每支車用超重型長槍的竹柄,長8米,直徑16釐米,柄頭

裝大號透甲槍頭.3個槍頭控制的扇面寬度是2米.

合計18兩,分到每名近戰兵身上就是18/5=3.6兩.5人手推威遠炮車小組,每組:類似戚繼光輕車的手推炮車一輛,9兩銀子;威遠炮一門,5.6兩銀子:20支六米竹桿槍(10支車用,5支人用,5支備用),1兩銀子;15千克重的炮子火藥:1兩銀子;其它零碎雜物,1.4兩銀子;合計18兩,分到每名5人手推佛朗機炮車兵身上就是18/5=3.6兩.最後,中軍隊中的500人,即包括了各類指揮,偵察,勤務等等各類人員.是作為

"粘合劑"的存在,協調起整個車營的運作的,就不作為戰力考慮了.

這時可能有人要說了,你這是拿車懟人啊,這不公平.要求改條件,改成"上邊的車

都走不了,只能走板鴨方陣軍"的地形.那麼,我們就可以把上邊的第四點中的:"地形平坦,地面堅硬的地區"改成"地形複雜,只能夠走板鴨方陣軍的地區".並把改動過的稱為第二競技場,之前的稱為第一競技場好了.那這樣的話,雙方也都需要進行一定的調整了,首先是中國民兵,需要調整為:

輕量化車營:我們可以把這3000民兵編成6隊,分別是前隊,後隊,左隊,右隊,加強隊,中軍隊,每隊各500人:前隊:500人,5人手推佛朗機炮車小組,50組;5人近戰兵小組,50組;

後隊:500人,5人手推佛朗機炮車小組,50組;5人近戰兵小組,50組;

左隊:500人,5人手推佛朗機炮車小組,50組;5人近戰兵小組,50組;右隊:500人,5人手推佛朗機炮車小組,50組;5人近戰兵小組,50組;加強隊:500人,5人手推威遠炮車小組,50組;5人近戰兵小組,50組;中軍隊:500人,包括了各類指揮,偵察,勤務等等各類人員.5人手推佛朗機炮車小組,每組:葉夢熊輕車一輛,18兩銀子;把兩門佛朗機炮換成一門帶六門子銃的母銃一百明斤的鐵佛朗機炮;把鐵拒馬,盾牌,斬馬刀去掉,換成彈藥和6米長槍.5人手推威遠炮車小組,每組:葉夢熊輕車一輛,18兩銀子;把兩門佛朗機炮,鐵拒馬,盾牌,斬馬刀去掉,換成威遠炮和彈藥;5人近戰兵小組,每組:首排重甲刀盾手,重型布面甲一具,4兩銀子;藤牌一面,0.3兩銀子;斬刀一把,0.08兩銀子;長柄斧一把,0.16兩銀子;次排半甲長矛手,半身布面甲一具,2兩銀子;鐵芯竹皮複合型超長槍1支,1.2兩銀子;斬刀一把,0.08兩銀子;三排半甲長矛手,半身布面甲一具,2兩銀子;鐵芯竹皮複合型超長槍1支,1.2兩銀子;斬刀一把,0.08兩銀子;四排半甲長矛手,半身布面甲一具,2兩銀子;鐵芯竹皮複合型超長槍1支,1.2兩銀子;斬刀一把,0.08兩銀子;五排半甲長矛手,半身布面甲一具,2兩銀子;鐵芯竹皮複合型超長槍1支,1.2兩銀子;斬刀一把,0.08兩銀子;相對的,板鴨方陣軍將不可以再使用重炮.

這時可能有人要說了,你這不還是拿車懟人嘛?炮車一輛不少,火炮一門不少,反而是西班牙大方陣不準用重炮了.這是什麼道理?

道理是:第一競技場考察的是包括重炮和騎兵在內的西班牙大方陣全要素的戰力水平.而相對應的"類似戚繼光輕車的手推炮車"裝上所有東西,也就300千克以上.400千克不到的樣子.所以如果地形可以走歐洲重炮車,則"類似戚繼光輕車的手推炮車"自然可以走,反之如果是"類似戚繼光輕車的手推炮車"不可以走的地形,那歐洲重炮車自然不可以走.

第二,為什麼在"地形複雜,只能夠走西班牙大方陣的地區"仍然可以保留葉夢熊輕車?

因為葉夢熊輕車的重量僅僅是"四人可抬",如果說地形已經複雜到連"四人可抬"的車都走不了的話,那西班牙大方陣就能走得了嗎?

第三,輕量化車營在大幅增加靈活性的同時,戰鬥力其實也是大幅下降的,所以懟上沒重炮的西班牙大方陣,也就只能保持在第一競技場的碾壓水平而已,並不能明顯的進一步提高碾壓水平.這個道理,後邊有詳細說明.

第二章,為什麼比較西班牙大方陣和中國民兵正面作戰能力?

古代歷史,是今天很少能派上用場的知識.古代軍事史,則更是如此.因此,有些洋奴就利用這種知識盲點,通過偷換概念,斷章取義等手法,來抹黑古代中國.而黑古代中國呢,一般不太會去黑漢唐,因為:

第一,漢唐太強,不好黑.特別是漢代西方還有個羅馬,到了唐代,歐洲就是中世紀了,黑唐很容易被人直接拿中世紀打臉.第二,在策略上,也不用黑漢唐.相反,通過"中國文明從漢唐的強盛期衰落到了不如從中世紀大坑裡爬起來的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則更能說明中國文明本身就是不行的,而不是由於大青果因素纔不行的.所以呢,要害時期,就是明代,特別是明朝後期.而黑的手法呢,常見的如下:明代中國已經落後於西方了;為什麼呢?因為明代軍事已經落後於西方了,為什麼呢?因為當歐洲軍隊已經使用火繩槍甚至是早期燧發槍時,明軍還在用火門槍,落後於歐洲一代到兩代了.而如果具體到比較同人數的軍隊的裝備的話,歐洲軍隊那普及的火繩槍和重火繩槍,難道不是遠遠領先於明軍嗎?而由這些先進火器所發射的強大火力,配合上歐洲軍隊那嚴整的長矛方陣,所構成的冷熱兵器互相配合的軍事機制,難道不是更加遠遠領先於明軍嗎?這種就是在正確的比較方式裏引入錯誤的比較內容,從而得出錯誤的結論.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對於同屬於農耕文明的中國文明和歐洲文明來說,比較軍事實力,這一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確實是一種相對合理的比較辦法.所以比較方式是正確的.

那為什麼說比較內容是錯誤的呢?這裡邊有兩個問題:

第一,應該比較的是誰的火器更強大,而不僅僅是先進.一般的來說,擁有更先進裝備的一方

自然是更強大的,但這個並不絕對,比如說二戰剛結束不久時的美國就在火箭,這種戰略投送工具方面落後於蘇聯了.那這能說明當時美國的戰略投送體系弱於蘇聯,乃至美國的國力和科技弱於蘇聯嗎?不能,恰恰相反.正是因為當時美國的國力和戰略投送體系強於蘇聯,所以美國纔在火箭開發上沒緊迫感.

而這個道理在明代火器上,也一樣.因為中國的國力和科技都遠強於歐洲,所以明朝在火器

發展上,大體上走了一條"加錢買裝備"的路線,就是通過火器重型化,車載化,並選擇成本更高的材料和工藝來提升水平.而歐洲那邊沒這麼多資源,只能精益求精,所以雙方的路線就不同。歐洲是:

火門槍->火繩槍->燧發槍.

明朝是:

火門槍->火炮->更多的火炮

那這樣自然比較是誰的火器更強大,而不僅僅是先進.

第二,應該比較同類型的部隊.高機動部隊和高機動部隊比,正面對剛型部隊和正面對剛型部隊比.而不應該拿高機動部隊和正面對剛型部隊比.而更不應該拿高機動部隊和和正面對剛型部隊比正面對剛.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明軍(包括戰兵和民兵)的主要對手是腳底抹油的蒙古人和倭寇,所以很多明軍都是追求高機動性而非堂堂之陣的.

而其高機動性帶來了遠距離奔襲能力,如王越進行的"兩晝夜奔襲三百三十里搗巢".

設想一下,如果你是歐洲軍隊的指揮官,當你面對一支"雖然有確切情報幾天前還在幾百里外,但今天是不是會遇到就不知道了"的軍隊時,你要安排部隊的行軍,徵收糧草等任務時,是多麼的困難.

更何況,按照當時歐洲軍隊平時只保留很少的常備軍,戰時再擴充的軍制,以及實際的擴軍

時間.如果歐洲國家和中國接壤,而其君主又很不明智的和明朝開戰的話,怕是八成連士兵都還沒招募好,腦袋就已經先搬家了.

所以,如果要和歐洲那種堂堂之陣方陣比正面對剛,那應該上的是同樣搞堂堂之陣的明軍車營.而不是一票追求機動力的部隊.

但是,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反駁洋奴的謬論,而是要就用這個比較軍事實力的辦法來反堵洋奴的嘴,通過"直到明朝後期的中國,仍然可以用正面硬剛型民兵,在正面硬剛作戰中,碾壓以正面硬剛實力為豪的西班牙大方陣",來:

我大歐洲火器領先,戰術犀利啊,

那為什麼西班牙大方陣剛不過中國民兵呢?

我大歐洲信仰堅定,武德充沛啊,

那為什麼西班牙大方陣剛不過中國民兵呢?

我大歐洲科技發達,製造強盛啊,

那為什麼西班牙大方陣剛不過中國民兵呢?

我大歐洲商業繁榮,經濟發達啊,

那為什麼西班牙大方陣剛不過中國民兵呢?.............................

這樣就可以免掉很多無謂的口水了.

第三章,為什麼選人均3.6兩裝備費和年均27天訓練量的明朝民兵作為1580年前後的西班牙大方陣的對手

明朝民兵,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其名稱,種類,標準,紛亂繁雜.需要選擇一個一般性的"民兵"的民兵.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可以先從裝備費上看.如以民兵中的騎兵"快手"為例:每年給12兩銀子,第一年加12兩銀子,馬死了補貼買馬錢6兩銀子.這個標準,顯然是非常高的.

我們再從訓練時間上看.如以民兵中的"打手"為例:出現了常備型的脫產民兵,這種"民兵",

顯然已不屬於我們談的一般意義上的民兵了.

所以如果我們討論時,像冷吧米德南討論明軍和歐洲軍隊對比時拿出歐洲憲騎兵和明軍比那樣,拿出"快手"的裝備費和"打手"中的常備脫產兵的訓練期來說事的話,那就完全喪失討論的價值了.

那麼,怎樣的民兵纔算比較"民兵"呢?不妨來看下這個:

裝備費是3.6兩銀子,戰時軍餉是7.2兩銀子.

在"是否常備"方面是:臨時徵召,臨時訓練,遇警調用,事平復為民.

在其水平方面,我們只能泛泛的知道這種一種能衝鋒的火器兵.

那麼先談裝備費,裝備費是3.6兩銀子,這是什麼概念呢?

是萬曆朝鮮之戰時,明軍士兵一個月的戰時軍餉.

明代萬曆年間宛平縣物價

又或者說,是明朝普通人,三到四個月的工資.

那這個錢,可以算是很"民兵"了.

那麼再來談下訓練.雖然"臨時徵召,臨時訓練,遇警調用,事平復為民."這個標準,也很"民兵",但我們很難得知訓練了多久,當然,實際情況可能就是訓練時間長短不一,水平參差不齊.那麼,有沒有個大概呢?

倒也有,明朝曾經出過相應的民兵管理辦法:民兵在春夏秋這三季9個月的時間裡,每個月訓練2天;在冬季的3個月裏,每個月訓練3天.全年訓練時間為27天,十年審核一次.當然,這個就不是隻訓練一年,而是多年的了.不過這每年只訓練27天,也是很"民兵"了.

所以,我選用了人均3.6兩裝備費和年均27天訓練量這兩個標準,來作為我所討論的明朝民兵的標準.

第四章,年均27天訓練量的明朝民兵素質水準

那麼,這種民兵的素質如何呢?

在史料中,我們除了模糊不清的知道他們是"能衝鋒的火器兵"外,其它的所知甚少.所幸的是,這種民兵的訓練模式卻在古代中國長期存在過,可以讓我們有所借鑒,這就是西周和春秋前期時的訓練模式.

也是類似的在四季的農閑間隙進行訓練,也是也是類似的春夏秋三季訓練時間較少,冬季較多.

也是類似的需要訓練多年.那麼當時的訓練成果如何呢?

可以在低速狀態下保持嚴整的車步協同陣型.

第五章,人均3.6兩裝備費組建出什麼編製和裝備的民兵

那麼,那麼,這種民兵在裝備上又如何呢?又能編成怎樣的編製呢?

我們可以把這3000民兵編成6隊,分別是前隊,後隊,左隊,右隊,加強隊,中軍隊,每隊各500人:

前隊:500人,5人手推佛朗機炮車小組,50組;5人近戰兵小組,50組;

後隊:500人,5人手推佛朗機炮車小組,50組;5人近戰兵小組,50組;

左隊:500人,5人手推佛朗機炮車小組,50組;5人近戰兵小組,50組;右隊:500人,5人手推佛朗機炮車小組,50組;5人近戰兵小組,50組;加強隊:500人,5人手推威遠炮車小組,50組;5人近戰兵小組,50組;中軍隊:500人,包括了各類指揮,偵察,勤務等等各類人員.

其中前後左右4隊,組成明朝標準的車營隊型,空心方陣的前後左右4個邊.

從早期的郭登車營到成熟期的戚繼光車營,均是如此.

其中5人手推佛朗機炮車小組和5人近戰兵小組的詳細配置是:

其中各組的詳細配置是:

5人手推佛朗機炮車小組:

類似戚繼光輕車的手推炮車一輛,9兩銀子;

帶六門子銃的母銃一百明斤的鐵佛朗機炮一門,4.5兩銀子:20支六米長槍(10支車用,5支人用,5支備用),1兩銀子;30千克重的炮子火藥:2兩銀子;其它零碎雜物,1.5兩銀子;合計18兩,分到每名5人手推佛朗機炮車兵身上就是18/5=3.6兩.

5人近戰兵小組:

首排重甲刀盾手,重型布面甲一具,4兩銀子;藤牌一面,0.3兩銀子,

斬刀一把,0.08兩銀子;長柄斧一把,0.16兩銀子;次排半甲長矛手,半身布面甲一具,2兩銀子;7.6米超長槍兩支(1支備用),0.08兩銀子*2,斬刀一把,0.08兩銀子;三排半甲長矛手,半身布面甲一具,2兩銀子;7.6米超長槍兩支(1支備用),0.08兩銀子*2,斬刀一把,0.08兩銀子;四排半甲長矛手,半身布面甲一具,2兩銀子;7.6米超長槍兩支(1支備用),0.08兩銀子*2,斬刀一把,0.08兩銀子;五排半甲長矛手,半身布面甲一具,2兩銀子;7.6米超長槍兩支(1支備用),0.08兩銀子*2,斬刀一把,0.08兩銀子;

近戰兵小組除以上個人裝備外,每組還配手推槍車一輛(3兩),每輛手推槍車配車用

超重型長槍3支(每支0.5兩),每支車用超重型長槍的竹柄,長8米,直徑16釐米,柄頭裝大號透甲槍頭.3個槍頭控制的扇面寬度是2米.

合計18兩,分到每名近戰兵身上就是18/5=3.6兩.

5人手推威遠炮車小組,每組:

類似戚繼光輕車的手推炮車一輛,9兩銀子;

威遠炮一門,5.6兩銀子:20支六米竹桿槍(10支車用,5支人用,5支備用),1兩銀子;15千克重的炮子火藥:1兩銀子;其它零碎雜物,1.4兩銀子;合計18兩,分到每名5人手推佛朗機炮車兵身上就是18/5=3.6兩.

最後,中軍隊中的500人,即包括了各類指揮,偵察,勤務等等各類人員.是作為"粘合劑"的存在,協調起整個車營的運作的,就不作為戰力考慮了.

第六章,裝備明細

上邊談了人均3.6兩裝備費組建出的車營的編製和裝備.但現在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說這些裝備是用人均3.6兩裝備費組建出來的?這麼說的依據的出處又是什麼?

如果沒有出處來支持,那麼以上就完全是毫無意義的YY.

所以現在就需要來進行說明.

下邊就分別從火炮/彈藥/刀矛斧/鎧甲藤牌/戰車等五個方面一一說明.

首先談下火炮,這裡涉及到了兩種火炮,一是佛朗機炮;二是威遠炮.

先說下佛朗機炮:

首先,就是俞大猷給出的這份清單,本文的很多出處都在這裡,而這裡開頭就說明瞭帶6個子銃的母銃100明斤的佛朗機炮的價格是4.5兩.

那麼,價格的出處是有了,但這種佛朗機炮的性能如何呢?

這份清單裏並沒有說,好在如果對照其它資料,還是能知道個大概的,如:

戚繼光在<紀效新書>裏,提出了當時五種典型佛朗機炮的數據.

而其中的2號佛朗機炮的更詳細的數據,又在<兵錄>裏有記載: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得知2號佛朗機炮的數據:

炮長2米左右,母銃200明斤,子銃30明斤,裝葯400克,合口炮子(非散彈狀態下)370克.

而2號佛朗機炮的母銃既然比這種4.5兩的正好重一倍,那麼我們就直接把這種4.5兩的裝葯和合口炮子也各砍掉一半好了.因為:

炮重,彈重,裝葯重的同步增減,拿破崙炮改時就是這麼定的.

相比之下,另一種威遠炮的情況就簡單明瞭的多了:

炮重120明斤,炮長近1米,裝葯為300克,裝彈則為兩種模式:

一是實心彈模式:裝3明斤6兩的鉛彈(2千克左右)一枚,

二是散彈模式:裝六錢鉛子(22.5克,類似歐洲輕火槍的彈丸重量)一百枚

炮價為5.6兩

相比於火炮而言,火藥和炮彈的情況就明確的多了.

鉛彈的價格是0.04兩/明斤,雖然另一份材料上是0.033-0.036兩/明斤之間,但相差不大,

我們就按0.04兩/明斤算好了.

火藥的話呢,上邊的材料裏沒有成品火藥的價格,但是<工部廠庫須知>裏有:

上邊分別是連珠銃的火藥和鳥銃的火藥:

工部廠庫須知裏的連珠銃葯:15萬斤.硝106875斤,每斤0.025兩,硫20625斤,每斤0.04兩;柳木碳22500斤,每斤0.0042兩.工食銀367.5兩.合:硝2672+硫825+碳95+工食銀368兩=3960兩/15萬明斤=0.0264兩/明斤工部廠庫須知裏的鳥銃葯:每百斤:物料1.8441+召買0.24948+工食(可能包括了一些材料費)3.1342兩5.22778合:物料1.8441+召買0.24948+工食3.1342兩=5.22778兩/一百明斤=0.0522778兩/明斤從共有的價格上看呢,<工部廠庫須知>裏的硫,每斤0.04兩,還要比"磺120斤,3.6兩"的價格稍高點但也相差不大.那麼我們可以看出作為老式火炮裝備的連珠銃葯的價格比鳥銃葯低一半,只有0.03兩/明斤不到,而鳥銃葯要超過0.05兩/明斤,我們取個中間數,也算0.04兩/明斤算好了.

刀矛斧這方面呢,我們先談下刀,比較簡單.

斬刀價格是0.08兩/每把,這就是很普通的嵌鋼刀了,和邊軍1兩一把的腰刀比起來,價格便宜

太多了,性能自然也就差得太多了,或者說,這種刀比起明軍正規戰兵的腰刀來,性能更接近民用的菜刀的性能(0.02兩一把).只不過好在對手也不是具裝滿地走的蒙古人,不用去搞"一手以盾護身,一手以刀砍馬腿".普通的嵌鋼刀砍沒鐵甲的人,已經足夠了.而如果是砍板甲的話,用上邊軍腰刀也是砍不動的,所以就用這種刀了.

相比之下呢,重點是在矛這邊,這裡一共用了三種矛:

1丈八(6米級別的)的步兵矛;

2丈四(7.6米級別的)的步兵矛;2丈五以上(8米以上的)的車用矛;而且這三種矛,都是竹矛.為什麼都用竹矛呢?因為竹子,或者精確點說,中國竹子裏數量最多的毛竹,是一種很好的槍桿原料,毛竹不但本身的性能不錯,而且毛竹的外形就很符合槍桿的外形,需要的後續加工很少,價格也很便宜.這時可能有人會說了:你說毛竹槍桿便宜沒問題,但你說性能好,這古代的槍術名家可不是這麼看的:

人家認為竹槍不耐用,用力大了容易破,幹了還容易裂.這難道是人家程沖鬥說錯了?

程沖鬥當然沒說錯了,竹槍如果性能好的話,還需要積竹木柲槍做什麼?

積竹木柲是中國在東周時期成熟的一項槍柄技術,大體的原理是利用竹皮木芯的複合技術,

製造出質量優秀的槍柄.我們所熟知的馬槊就是運用了積竹木柲技術.但是很多人猜想的"積竹木柲技術是高端技術,是如馬槊等高端槍柄才用的上,普通的長槍只是單體的".卻未必符合史實,因為從<工部廠庫須知>裏的資料來看,積竹木柲槍,積竹鐵柲槍,都是當時的大路貨.除了少數棍類木柄(如沒有槍尖的快槍,發射完後當棍子用)是使用了單體的榆木柄外.其它諸如虎叉,夾把槍,旗杆等等木柄,全是積竹木柲.

如下邊造修虎叉的材料裏:

杉木槍芯,竹子,魚膠,白麻,這四樣積竹木柲的必需材料是齊全的.也就說,在中國古代,

除了竹製槍柄外的其它木製槍柄,區別其是高端還是低端的標準,並不在於其是否使用了積竹木柲技術,而是使用了何種材料以及相應的加工精緻程度而已.

比如在<工部廠庫須知>裏的各類木製槍柄統一使用的杉木槍芯的材料,杉木,就並不是如同牛筋木,稠木等極品的木材而就是一種常見的木材,我們今天很多傢具就是杉木做的,當然今天的杉木基本上都是人工林的,質量比起天然的差很多,但也可以看出和牛筋木,稠木的差距.

此外呢,還可以通過捆綁槍柄的材料,並不是考工記裏規定的絲綢,而是白麻.那就可以看出,材料上有很大的縮水,而材料縮水了,人工自然也會相應的縮水,雖然從這一大堆製造材料來看,製造工序還是很複雜的,但是和高端槍柄比,大幅縮水是顯而易見的事.

順便一提,當時"改善質量"的方式似乎並不是選擇更好的木料,而是直接換了鐵料.大有"好木頭不夠,鋼鐵來湊"的意思.因為在當時明朝軍備生產已經轉入地方造和私營造的情況下,<工部廠庫須知>單是一個批次,就造了積竹鐵柲槍類的五龍槍,1萬1千把,是所有製造的武器裏,數量最多的,另外還修了700把鐵芯長槍.雖然無法得知這一個批次到底是幾年(肯定不是一年),但當時積竹鐵柲槍已有相當大的數量則是顯而易見的事了.

也就是說在當時的中國,積竹鐵柲柄,積竹木柲柄,單體竹柄這三種主要槍柄裏,單體竹柄自然是最差的.問題是如果把視野放寬到全世界,那單體竹柄根本不差,畢竟外國有幾個國家會積竹木柲柄的?而在同為單體槍柄的木柄和竹柄的比較中,竹柄並不差:

看起來,竹子的性能並不如有些人想得那麼差,有些人可能是根據"竹子是空心的,所以不如實心的木頭結實"來判斷的,但那只是不同重量下的比較,如果是同重量下的比較,竹子還是不錯的.

順便一提,程沖斗的要求"但要選苗竹,竹節稠密者佳"還就被上邊的材料給證實了.而竹槍柄在乾燥環境下容易開裂這點,對於我們這裡的討論其實意義不大,因為歐洲或者更精確點說,西歐的環境就不幹燥,相反還算是比較潮濕的.

那麼,就來看下我們這裡談到的三種竹槍,首先是1丈8的步兵用槍:

上邊的材料裏已經有了"長竹槍"的價格,0.035兩,但沒有說長度.一般的來說,既然是"長竹槍",那麼長度應該在4米到6米之間,我們取最保守的4米計算,按比例放大到1丈8.也就是18尺*0.32米(營造尺)=5.76米,那麼就是0.05兩了.因為雖然竹柄加長的同時也需要加粗,但槍頭卻不需要放大,多出來的0.015兩全是加在竹柄上的.然後這槍有多重呢?

按戚繼光這的4米槍重3明斤(1.8KG)算,5.76米的槍按長度比例放大應該是2.6KG,但考慮到

竹柄的加粗,算3KG吧.那麼就可以得出:這裡設定的1丈8尺的竹槍,重3KG,價格為0.05兩的結論了.

其次是2丈4的步兵用槍:

2丈4的竹槍的出處是:

那麼2丈4的長度已有24尺*0.32米=7.68米了.幾乎是4米槍長度的兩倍了.而其重量自然也遠遠超過了3.6KG,這樣的重量和長度,不加配重的話,已不是訓練時間極為有限的民兵能夠輕鬆使用的了.所以就價格來看,還要加上配重的錢.不過明代生鐵價格也很便宜就是了,1兩銀子100KG.

那麼按上邊的演算法:2支4米槍的竹柄+一個槍頭=一支7.68米槍的竹柄的話,就是0.07兩.

而配重:0.01兩=1KG的生鐵=不到1KG的裝好的生鐵配重.

那麼全槍的重量粗略的按3支4米槍的重量來算的話,就是5.4KG的重量了.

所以就可以得出:

這裡設定的2丈4的竹槍,重5.4KG,價格為0.08兩的結論了.

補個營造尺:

而相比於上邊兩種雖然很長,但還算正常的步兵槍而言,最後這種2丈五以上的車用矛,於其說象矛,倒不如說更像迷你版的攻城錘,因為其槍柄是這樣的:

長度為2.5丈:25尺*0.32米=8米;直徑是5寸:5寸*3.2釐米=16釐米.

16釐米的竹子有多粗呢?

這圖上的竹子是10-12釐米粗的,16釐米的直徑比這圖裡的還要再多50%.而這種8米長,

直徑16釐米的竹桿的價格是:33.75兩/180根=0.1875兩/每根.而因為北方不產竹,竹子是南邊運來的,所以按0.1875兩/每根的價格算,已經是冗餘度較高的演算法了.而0.1875兩/每根的價格,再加上蒸煮工序,算0.2兩/每根竹柄好了.而這種車用槍是用來破陣的,則自然需要裝破甲槍頭.上邊資料裏透甲槍的價格是0.07兩/每支.也就是說,如果花0.28兩銀子就可以買到4支透甲槍.那麼,我們就用0.28兩銀子給這根超級竹槍裝上相當於4個這種透甲槍頭的大號透甲槍頭,然後把這4根透甲槍柄的錢加上0.02兩銀子,去給這根超級竹槍做個配重就好了.所以就可以得出:這裡設定的2丈5的車用矛,長度,在8米以上;重量未知(反正單人是用不了的);價格為0.2+0.07*4+0.02=0.5兩的結論了.

那麼三種矛談完了,最後再談個也很簡單的長柄斧.

上邊所有的單兵近戰武器,斬刀,6米矛和7.6米矛,沒有一樣是懟得了板甲的,雖然懟板甲的任務主要是由火炮和車載矛完成的,單兵去懟的需求很小,但不代表完全沒有,所以就和斬刀一樣,搞個普通的長柄斧就可以了.而在上邊的資料裏,軍用的斧頭是0.08兩一把,民用的是0.03兩一把.那麼我們把普通的長柄斧的價格定在0.16兩,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刀矛斧談完了,來談下鎧甲和藤牌.這方面呢,先談下鎧甲:

資料很清楚.是:

預造盔甲二千五百副會有甲字型檔細三梭白布一千三十九疋二尺,每疋長三丈二尺,闊一尺八寸,每丈銀八分四釐,該銀二百七十九兩三錢。粗白棉布一千七百五十七疋二丈零,各長三丈二尺,闊一尺八寸,每疋銀三錢,該銀五百二十七兩三錢四分。烏梅六百二十五斤,每斤銀二分,該銀一十二兩五錢。

丁字型檔白硝羊皮一千三百七十五張,每張銀一錢,該銀一百三十七兩五錢。高錫六百二十五斤,每斤銀八分,該銀五十兩。丁字型檔廢鐵四萬五千八百五十九斤六兩,每廢鐵一斤作熟建鐵二斤,每斤銀一分六釐,該銀一千四百六十七兩五錢。節慎庫熟建鐵九萬一千七百一十八斤十二兩,每斤銀一分六釐,該銀一千四百六十七兩五錢。甲字型檔粗白棉布八百二十八疋四尺,每疋長三丈二尺,闊一尺八寸,銀三錢,該銀二百四十八兩四錢三分七釐五毫。丁字型檔菉豆鐵線三百一十二斤八兩,每斤銀四分,該銀一十二兩五錢。以上九項共銀四千二百二兩五錢七分七釐五毫。召買松香一千二百五十斤,每斤銀二分,該銀二十五兩。香油四百六十八斤十二兩,每斤銀二分八釐,該銀一十三兩一錢二分五釐。紫白綿線九十三斤十二兩,每斤銀一錢二分,該銀一十一兩二錢五分。生掙牛皮五十張,每張銀四錢,該銀二十兩。木柴二千五百斤,每百斤銀一錢五分六釐,該銀三兩九錢。以上五項共銀七十三兩二錢七分五釐匠頭自備炸塊三十四萬九百四十五斤,每百斤銀一錢三分,該銀四百四十七兩一錢二分八釐五毫。木炭三萬四千三百九十四斤八兩,每百斤銀三錢,該銀一百三兩一錢八分三釐五毫。以上二項共銀五百五十兩三錢一分二釐染戶變染紫花布一千三十九疋二尺,每疋銀三分,該銀三十一兩一錢七分一釐九毫二絲(三十五年會估每疋加銀一分,三十七年會估每疋減五釐,仍舊三分五釐)。工食銀五千九百五十兩前件(查得盔甲系十六門官軍兌換,既有修理紫花盔甲,此項似緩,合於五年一次舉行。)

那麼,這裡邊有兩個問題:

第一個,什麼是"廢鐵"?為什麼這種"廢鐵"能"每廢鐵一斤作熟建鐵二斤"?

那麼"廢鐵"大概就是這種:

就是本來價值較高的刀盔類軍械,因為銹爛了,回收處理後作為新裝備的原料,

所以稱其為"廢鐵".

第二個,為什麼說上述4兩銀子的布面甲,是鐵甲片重22KG的?

因為在<大明會典>裏,有這樣的規定:

"○弘治九年、令甲面、用厚密青白綿布。釘甲、用火漆小丁○又定、青布鐵甲、每副、

用鐵四十斤八兩。造甲、每副、重二十四斤、至二十五斤"也就是說一套24-25明斤重的同為布面甲的青布鐵甲,用的鐵是四十斤八兩,考慮到布面甲還有很多非鐵質的部分.則布面甲裏的鐵甲片,應該是十折五,就是用四十斤八兩的材料,打造出了二十斤四兩左右的鐵甲片,是較為合理的折耗比.

那麼這裡2500套布面甲的鐵料是:

熟建鐵九萬一千七百一十八斤十二兩和相當於"熟建鐵九萬一千七百一十八斤十二兩"

的廢鐵四萬五千八百五十九斤六兩.也就是91718.75明斤*2/2500=73.375明斤.而73.375明斤=44.025KG.再按十折五的折耗比,得出成品的鐵甲片是22KG左右.

而如果是2兩銀子的布面甲的話呢,由於需要保留價格相對較高的頭盔,則減重幅度要超過50%.

不過由於布面甲還有其它材料,則2兩銀子的布面甲仍應保有10KG級別的全甲,也就是說,一頂頭盔加一件胸甲這樣的半身甲還是有的.

而中國布面甲在和外國人作戰時的表現也是很不錯的:

臺灣之戰時,一個因為穿布面甲而被荷蘭人認為沒穿甲所以"槍彈不斷射入皮肉"卻仍然堅持戰鬥最後還成功走人的戰例.

而藤牌這就更簡單了:

價格嘛,0.3兩銀子一面

性能嘛,戚繼光有講過,比傳統的木加革式的盾牌好,除了中國鳥銃防不住外,其它的箭石刀槍都防得住.

實戰檢驗嘛,後邊清軍拿藤牌和毛子懟過一次,毛子近距離也沒能打穿.

談完了其它裝備,最後就要談下戰車了,畢竟是車營嘛.

車呢,是中國古代常用的交通運輸工具.和其它的產品一樣,不同的車,價格,性能也相差甚遠.

比如漢代的輕便馬車和拉貨的牛車之間的價格就差了十倍.

而到了明代,車的種類更是"難以枚舉".其中單人手推車,已經可以載重2石(188KG)了.

在這個背景下,明代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戰車,下邊列舉4種,給大家一個大概的認識:

第一種,丘浚戰車

丘浚戰車是禮部尚書丘浚設計的一種戰車,這種戰車的特點是便宜好用,不佔編製,不改動軍隊的編成.說其便宜是因為其價格不到千文,大致只有1兩銀子.而能這麼便宜是因為這車非常低端化,本身原型就是民間的單人手推車不談,而且還選用了價格極低的實心輪(實心輪性能不好)手推車.而其武裝,也僅僅是一支犁狀的鑄鐵拒馬,可謂省到了極點.而其作用是:

一,行軍時運裝備或傷病員,軍隊每五人一輛,平時可以把裝備都放車上,如有傷病員,

可以換把傷病員放車上;二,宿營時當工事用,部隊宿營時,不再需要挖壕設柵欄,把車用鐵鏈鎖著連起來即可.三,作戰時當衝車用,一名士兵推著車,四名士兵分列兩邊.四,跑路時當垃圾丟,因為這車很便宜,丟了就丟了.

這裡提出這種丘浚戰車呢,是因為其可以算是明代戰車裡的下限了.

第二種,劉天和全勝車

劉天和全勝車呢,其實和丘浚戰車一樣,也是單人手推車.只是沒丘浚戰車那麼省了,價格是二兩餘.性能呢也好了不少.自重90KG出頭,除了可以像丘浚戰車一樣運裝備以外呢,還裝了幾面盾牌,其中正前方的盾牌有4個射擊孔,可以讓士兵躲在盾牌後邊和蒙古人對射.搞得蒙古人非常喫虧.那麼這種車呢,就算是比較常規的單人手推車了.

第三種,戚繼光偏廂炮車(不帶炮)

戚繼光偏廂炮車呢,就是明代戰車裡的明星了.這車的價格是:

不到18兩.樣子和重量是:

360KG以上的,帶單邊防板的車.戚繼光偏廂炮車的重量是劉天和全勝車的4倍,但價格卻是其8倍左右.含金成分上還是高出很多的.

第四種,葉夢熊輕車(帶炮和其它裝備)

葉夢熊輕車是針對戚繼光偏廂炮車仍過重開發的再輕量化戰車,其具體重量雖然未知,但從其"兩人推之如飛,遇險四人可抬"上看.重量必然有限.其主要武器是兩門佛朗機炮.另外在車頭裝有五支鐵拒馬,車身上裝有盾牌,並配有斬馬刀作為近戰裝備.全套裝備加起來是18兩銀子出頭.

那麼談完了上邊四種車後,我們回過頭來談下這裡設定的手推炮車和手推槍車.

手推炮車就是類似於戚繼光輕車的樣子.和戚繼光偏廂炮車比呢,重量減一半,載炮數減一半,此外還去掉了側面的一大塊木質護盾.並把側面向敵改為正面向敵.那麼按比例算,重量和載炮數都減了一半,那價格就已經應該減一半了,而這裡還去掉了側面的一大塊木質護盾,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把車價設為9兩銀子應該是沒問題的.

這時可能有人要說了,何必這麼麻煩,你設定的5人炮組的錢是18兩,那葉夢熊輕車就是18兩,你直接用葉夢熊輕車不就完了?

那為什麼不直接用葉夢熊輕車呢?因為這些是民兵,不會彎腰進攻,跪姿移動.即"立進俯,坐進跪."則如直接用葉夢熊輕車的話,前邊的步兵會擋住後邊炮兵的炮線.

軍隊作戰時,近戰和遠程的位置怎麼擺是一個問題.理想的模式是近戰在前抗線,遠程在後輸出.但如果這時近戰是站著打的話,則會擋遠程的射線.

所以中國於春秋晚期,出現了採取跪姿作戰的"坐陣".但僅僅是跪姿作戰是遠遠不夠的.如果只是簡單的跪姿而不能在跪姿下移動,則敵人只需要想辦法把你的近戰兵想辦法幹掉一小塊就能打開缺口了.所以採取跪姿不動的作戰方式也就僅僅能給敵人造成點麻煩而已,是無法真正完成抗線的任務的.所以只有在戰國時期明確提出的"立進俯,坐進跪."的方式,才能真正完成抗線的任務.而春秋晚期的"坐陣",是否已是"坐進跪".尚未得知,所以"立進俯,坐進跪."的時期應認為是戰國時期.

而問題是,戰國時期的軍制,已經是一年脫產訓練期+一年脫產守備期.之前忙時農耕,閑時訓練的訓練是無法和一年脫產訓練期相比的.考慮到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步兵的差距,再考慮到因使用火繩槍+長矛兵而對"立進俯,坐進跪."有迫切需求的歐洲軍隊始終未能"立進俯,坐進跪."則很難想像忙時農耕,閑時訓練的訓練能"立進俯,坐進跪."

而退一步說,即便春秋晚期的坐陣就是"坐進跪",立陣就是"立進俯"的話,這也已經是將海量的戰車資源轉投入步兵的春秋晚期,應是更接近戰國步兵,而不是西周和春秋早期步兵.

所以,我們這裡年均27天訓練量的民兵,則不應具備"立進俯,坐進跪."的能力.所以,我們需要的不是葉夢熊輕車這種炮兵站地上開炮的模式,而是戚繼光偏廂炮車這種炮兵站車上開炮的模式,這才能避免擋炮線.

那麼,關於手推炮車,就剩下最後一個問題,這車多寬?或者說一個炮位多寬?

這關係到陣型問題.

首先,我們可以看下葉夢熊輕車,葉夢熊輕車上的"前遮牌"是4尺5寸寬的,上開兩門,每門寬2尺2寸5分.也就是說2個炮位共4.5尺*0.32米=1.44米.每個炮位是2.25尺*0.32米=0.72米.

當然,葉夢熊輕車上的佛朗機炮可能是更小號的佛朗機炮.那麼換個更大號的,比如俞大猷車營裏那母銃200明斤的2號佛朗機炮,會如何呢?

裝3門2號佛朗機炮和2門虎蹲炮級別小炮的俞大猷戰車,其最寬的第一推桿處,也就8尺6寸,也就是8.6尺*0.32米=2.752米,則一個炮位最多也就0.9米出頭.那麼,我們也就算比2號佛朗機炮輕一半的百斤佛朗機炮的炮位是0.9米,車寬1米好了.

上邊談完了手推炮車,下邊就談一下手推槍車.

手推槍車呢,並不是什麼新奇的東西,在宋代就有了.而到了明代,如戚繼光車營裏,也有少量的裝備.

只是手推槍車在古代用的不多,影響不大,沒名氣而已.

這時可能有人要問了,這車懟騎兵不行,但懟步兵軍隊的話,那破陣能力是很強的啊,怎麼會用的不多,影響不大呢?

那就要談一下中國步兵的素質問題了:

早在戰國時期,依託一年的專業脫產期,以及建立在編戶齊民基礎上的法規制度激勵.中國步兵已經具備了良好的隊列訓練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優秀的變陣能力.

而到了手推槍車出現的宋代,在宋朝放鬆了對軍隊壓制的南宋初年:

威初在行伍,以勇見稱,進充偏裨,每戰輒克,金人聞其名畏憚之。

臨陳戰酣,則精采愈奮,兩眼皆赤,時號"張紅眼",又號"張鶻眼",威立"凈天鶻旗"以自表。每戰不操它兵,有木棓號"紫大蟲",圜而不刃,長不六尺,揮之掠陣,敵皆靡。荊、鄂多平川廣野,威曰:"是彼騎兵之利也,鐵騎一衝,吾步技窮矣,蜀中戰法不可用。"乃意創法,名"撒星陳",分合不常,聞鼓則聚,聞金則散。騎兵至則聲金,一軍分為數十簇;金人隨而分兵,則又鼓而聚之。倏忽之間,分合數變,金人失措,然後縱擊之,以此輒勝。威御軍紀律嚴整,兵行常若銜枚,罕聞其聲。每與百姓避路,買食物則賈倍於市,迄無敢喧。晚以嗜慾多疾,故不壽雲。

南宋步兵已經搞出了撒星陣這種BUG級別的軍陣,面對金軍騎兵衝擊時,

不是依託密集型軍陣,反而是在極短的時間裡散陣並重組成幾十個小陣,然後在金軍騎兵也分兵衝擊時,又再散陣再重新合為一陣.搞得金軍騎兵不知該如何是好時,反衝金軍.

那麼,在這種大背景下,如果試圖使用手推槍車衝擊步兵軍陣,只能是自作聰明瞭.

但這只是中國軍隊的情況,而外國軍隊,特別是我們談的板鴨軍,則是:

大概一個千人隊重組需要1小時的水平.因為歐洲自羅馬崩潰後,直到莫里斯軍改前,步兵大體上是沒有日常訓練的.中國戰國時期那種"人人定位",即士兵明白自己應該在軍陣中的哪個位置的水平,歐洲軍隊是從莫里斯軍改後才開始恢復的.

借用<西洋世界軍事史>裏的話,就是:

所以,也正因如此,才具備了使用手推槍車的條件.

那這種手推槍車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

我們可以綜合參考丘浚戰車和劉天和全勝車,選擇質量良好的劉天和全勝車為基礎,

再選擇和劉天和全勝車外形類似的餘子俊戰車(這就車有圖....)

去掉上邊的盾牌和火銃,大概就是一輛4米長,1米寬,1.3米高,自重90多KG的手推車.樣子很像今天工地上常用的手推車.不過並不像餘子俊戰車那樣只有一根推桿,而是五根.具體的來說就是這個樣子的:

車載矛的8米槍桿,6米在車外,2米在車上和車後,桿尾端裝有配重.桿尾端後邊是第一推桿,其次是第二推桿,之後是第三,第四,第五.共五根推桿.桿尾端和第一推桿之間架有藤牌.

也就是說,和近戰兵小組正常作戰時一樣:長矛最前,其次藤牌,再次是重甲兵,再後依次是四名半甲兵.

而其價格呢,劉天和全勝車是二兩多,只是不清楚是不是包括了盾牌和雜物,我們就保守點,算不包括,再加上雜物和木製槍架,算3兩銀子就是了.所以這輛3輛銀子的手推車,再加上3根各0.5兩銀子的車用矛,合計價格為4.5兩銀子.

最後說一點,這樣的戰車思路,歐洲不是沒有,也有.但是有思路不等於有靠譜的成果.因為理論來自於實踐,沒有強大的生產力提供的實踐成本,沒有反覆實踐來修正理論,那造出來的玩意自然不靠譜,而歐洲就是典型。

我們來看一個經典的反例:

是不是看上去和葉夢熊輕車很像?一樣是兩輪車,一樣是2名推車兵,一樣用了火炮,盾牌,拒馬槍,甚至於由於使用了傾斜型盾牌和兩側複數的鐵刃,其近戰能力和防護性還比葉夢熊輕車更強,那這車能不能完成其預想的"射擊"和"沖開長矛陣正面"這兩個任務呢?

不能.為什麼?

第一,盾牌不應該有.歐洲戰場和中國戰場不同,中國這邊的對手是蒙古人,蒙古人的遠程是弓箭,而歐洲人的遠程是火器.你用盾牌擋火器,要麼盾牌夠厚完全擋下來,要麼就是盾牌被穿,然後一堆木屑飛濺傷人.如果你要是像後金那樣彎腰低頭推車也就罷了,可以靠鎧甲擋木屑.問題是你又不是.這就是上鐵盾太貴,上木盾太重.當然,對這種兩名推車兵用手臂力量推車的戰車而言,就算是鐵盾也是太重了.第二,戰車的戰鬥性能不能貪多求全.戰車的問題從來都不是戰力不足,而是使用不便.以中國為例,但凡反對戰車的意見,談其戰力不足的,從未聽過.都是談其使用不便.像這種又要射擊,又要衝陣的搞法,最後只能是降低戰車的可用性而不是相反.第三,這車能加兩根橫向推桿以讓推車兵用腰部力量推車而不是用手臂力量推車嗎?這車加了這麼多東西,已經很重了.還讓兩名推車兵用手臂力量推車,有考慮過推車兵的感受嗎?而就算排除萬難,推到了長矛陣前,你兩名推車兵用手臂力量推車,就能頂得過對面一堆長矛兵用長矛頂你的車了?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歐洲的戰車思路,還非常幼稚.

PS:居然超字數了,那就另開一篇下半部分(第七章、第八章):

論西班牙大方陣和中國民兵正面作戰能力的比較(下) - 米康納奇的貓的文章 - 知乎 zhuanlan.zhihu.com/p/44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