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豆瓣 FM 的第九年。

從網頁上那簡單純粹的「收音機」開始,我們從此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流媒體音樂時代——紅心歌曲、私人兆赫、相似藝術家,這些最初出現在豆瓣 FM 上的「特有」符號也顯示出這款流媒體服務的獨有特質。

而在近期, iOS 版豆瓣 FM 迎來了一次大更新,讓我們可以藉此發掘出這款老牌音樂流媒體新的一面。

與 Apple Music 聯姻

即便是最老牌的音樂流媒體服務,同樣會遇到極為現實的問題:音樂版權,尤其是豆瓣 FM 這樣的主打音樂推薦,音樂歌單,興趣電臺的流媒體音樂服務,只有曲庫版權足夠多,纔可以讓機器學習推薦的音樂類型和歌單更符合用戶需求。所以豆瓣 FM 在本次更新中引入了 Apple Music:允許用戶通過鏈接到 Apple Music 曲庫來收聽推薦的歌曲。

這種方式解決了版權問題,也避免了推薦的歌曲「沒法聽」的尷尬。不過鏈接 Apple Music 其實只能說是「間接」的解決了音樂的版權問題,這樣可以避免直接獲取音樂版權所帶來的高昂購買版權成本。要知道想要使用 Apple Music 的曲庫,用戶還必須是 Apple Music 的訂閱用戶纔行。

音樂皆「卡片」

或許是我太久沒用 iPhone 聽豆瓣 FM 的緣故,這一次的 5.0 版我驚訝地發現豆瓣 FM 開始採用一種全新的交互形式——將兆赫頻道、歌單、紅心歌曲都濃縮成一張張「音樂卡片」,而卡片的收起和切換完全依賴手勢:按住卡片上沿再向下劃是收起卡片,按住卡片上沿再向上滑則是展開卡片。

全新的卡片操作不得不說借鑒了一些操作系統的設計,打開豆瓣 FM 首先展示的是「主卡片」:豆瓣精選、私人電臺以及一些針對個人聽音喜好的推薦;收起卡片後點擊左上角的頭像會展開側欄,選擇「自己的紅心歌曲」「收藏的唱片」或者「收藏的歌單」打開——毫無例外,這些展開都是一個個「音樂卡片」。

不過單就從交互來看,這種手勢操作在小屏幕設備上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說收起卡片操作時常常會誤拉開系統的通知欄,而展開卡片時常又會將系統控制中心打開,希望可以在後續的更新中可以進一步優化。

屬於我的「音樂地圖」

只有你聽過足夠多的音樂,你纔可能繪製出屬於你自己的「音樂世界」。

豆瓣 FM 最為強大的功能其實就是音樂推薦演算法,從最初的幾種音樂風格開始,你在收聽「私人調頻」的過程中:跳過、加入紅心的操作背後,豆瓣 FM 開始逐步「理解」你的音樂喜好並且開始記錄下你的「音樂軌跡」,如果這個軌跡足夠大,一張音樂世界的地圖就會呈現在你的面前。

這就是在豆瓣 FM 上正式推出的「音樂地圖」功能,在收起你的一張張音樂卡片之後,你會被你的音樂地圖上的那一顆顆璀璨光點所震撼,或許是我的聽歌記錄的總曲目數已經達到了驚人的 23844 首,而喜歡的風格也五花八門,以至於在小小的 iPhone SE 屏幕下,即使是最低縮放級別也無法容下我完整的「音樂地圖」。

很顯然,只有涉獵的音樂範圍範圍夠廣,你的「音樂地圖」的範圍才會夠大,而地圖上不同亮度的色塊則表示喜歡 / 不喜歡的程度,藍綠色表示的是集中喜歡的區域,而灰色則表示不喜歡,顯然我的喜好非常明顯——主要集中在搖滾、中國以及歐美搖滾樂上。

當然在同一音樂類型下,也會有很多藝術家形成羣聚關係,而在音樂地圖上就會顯示的非常明顯。如果有一塊明顯的亮塊,那說明這一類型的藝術家你都會很喜歡,而亮塊的數量其實也可以間接的展現出你喜歡的音樂領域有哪些,當你點擊地圖中的藝術家時,會彈出該藝術家的相關「音樂卡片」,包括該藝術家簡介、精選歌曲、專輯以及相似藝術家。

但你點擊「相似藝術家」時,最為直觀的是在地圖上將會呈現出與該藝術家相似的其他藝術家,這種在地圖上出現的連線關係可以幫助你探索新的音樂可能,畢竟如果是喜歡的音樂類型有些類似的藝術家作品,接受起來會更容易一些。

結語

在這一次的 iOS 版豆瓣 FM 的大版本更新上,不難看出這款老牌音樂流媒體服務所作出的一系列努力,基於用戶的聽音喜好推薦相應的音樂歌單依舊是豆瓣 FM 最為核心的功能點,我們不難看出無論是加入的鏈接至 Apple Music,還是在基於數據可視化而形成的「音樂地圖」,都無不在強化這一核心功能,從而讓用戶可以從全新視覺角度來探索音樂的更多可能性。那麼就從今天起,來描繪一張屬於你的「音樂地圖」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