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是由“認知”決定的。也就是說,對某件事物的認知和角度,決定了你會有一個怎樣的心態。舉一個老生常談的例子。比方你有半杯水,你的認知如果是“缺失”,那就會感到悲觀,你的認知如果是“剩餘”,就會感到欣慰。

  而認知的形成,是與自己的成長經歷和成長環境有關,以及與原始家庭的教育影響有關。假如你的父母是個通情達理並豁達樂觀的人。那你的性格很可能也會被父母所潛移默化,也成爲豁達樂觀、陽光燦爛的人。

  如果你的父親脾氣暴躁,更傾向於用拳頭解決問題,那你就會有溝通障礙,還會直接導致你的認知偏激、暴躁悲觀,容易憤怒。或者,你的母親是個怨婦,整日抱怨,總是看到事物不好的那一面——對於自己擁有的卻視而不見,這種行爲也會影響你。

  所以,對於問題的理解和認知,以至於會讓自己產生怎樣的心態,很多時候還真不是自己能夠左右的,這需要一個樂觀的人對你進行心理疏導,你纔有可能茅塞頓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