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達木

  首發丨騰訊佛學

  一天清晨,誦完經後,我問妻子:“我一直念,你聽得煩不?”

  “煩什麼?我又沒怎麼聽。”妻子一邊做手頭的事,一邊回答。

  每天早上誦經持咒,怕打擾到她,開始會壓低聲音,但誦到最後,總會不由自主提高嗓門。她雖沒說什麼,我還是想問一下有沒有打擾到她。想不到她卻這樣回答。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她的回答令我很是受用,爲什麼呢?因爲這幾天我誦經的最後一部是《壇經·般若品》。《般若品》中,六祖大師有句話:

  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着,是爲無念。用既遍一切處,亦不着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既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其中解釋說“般若三昧”就是“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

  “六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門”是指六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三者合爲“十八界”,構成了人所生存的世界,其中既包括物質世界,也包括精神世界。

  按六祖所言,就耳識來說,耳識出耳根,於聲塵而無染,來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

  我誦經的聲音,雖然比較大。但是妻子沒怎麼聽,她的耳識並沒有接應這一聲音。自然也就聽不到了。這就是“心不染着”、“不着一切處”。

  這種情形,與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類似。《楞嚴經》中,觀音菩薩陳述自己的法門: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與諸衆生同一悲仰。

  觀音菩薩這種方法,是說聽聞的時候,進入了無聲之聲的聲音之流,把能聽的自己和所聽的音流都忘記了;能聽的“我”,所聽的“音”,皆變爲寂靜,心中所體驗的動和靜都不存在。

  慢慢的功夫增長了,定力增加了,能聞之根,會隨所聞而俱盡,將耳根關閉起來,使其不受外境影響。

  能聞之根與所聞之境消盡後,還有知覺,因此,不要住於“聞所聞盡”的層次,要體會到能覺之識與所覺之空皆爲空,這其實是《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也是如上《壇經》所言的“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的境界。

  空及所空都已寂滅,達到圓滿,能空所空皆已滅,但有滅就有生,故要再修,直到生相、滅相都消盡,才能不生不滅,親見本來面目。

  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其實是說聲音到了耳根的時候,並沒有入心。聽者雖然聽到了聲音,但並沒有分別,也沒有分辨,所以就不會被聲音所感染,當然也就不會有情緒,人也是非常自在的。

  “耳根圓通”是觀音菩薩最爲擅長的法門之一,他會將聲音作爲修行的資糧,不僅會“入流亡所”,而且會“寂滅現前”。

  因此,不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我們都要學會將聲音等六塵外境作爲修行的資糧,“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生“無所住心”、“入流亡所”,得到大自在、大解脫。

  本文爲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轉載請務必聯繫授權。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