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ese  

作品大致分為兩個部分,1-9章處理泰芮絲從法庭出來,回到夫家過程,一路在設想自己該怎樣跟丈夫伯納confess,期待他能理解自己為何那樣試圖想傷他。同時不斷回想起自己與丈夫的關係,自己的過往歷史。10章後,處理她的現在,到家之後丈夫與她,及家族對待她的反應,到最後丈夫對她的「釋放。」

如果沒有出乎意料,我想將會看到不少這樣的字眼「父權」、「壓迫」、「不平等」、「壓制」、「制度受害者」等等字眼,用來性別界定這樣一本作品為那些像是「父權社會對女性的壓制。」但莫里亞克真的那麼偏頗地導向可憐、被逼到絕境的泰芮絲嗎?難道所有後果都必須由丈夫Bernard來承擔嗎?抗拒肉體接觸或悲慘的婚姻關係,都該由丈夫伯納來承擔?

倘若這是一種無趣婚姻下的產物、一個不願被制度壓制的女主角,所行的反叛之事,其情應該可憫,但就因此將所有罪惡的石頭往伯納身上丟,或許就又太過了。儘管作者創作的情節來看,讀者是該同情一下這位可憐的泰芮絲,並激起同慨的感受。

但莫里雅克在整部作品的氛圍,並不把這位女子描述地受盡苦楚的境地,小說營造的氛圍,這位女子是類似那種內斂、冷靜,到無人能夠理解的程度,這份孤寂是天生對外界封閉的女性,她有她驕傲、自尊、並且守護自身個體獨立的性格,她有鄙睨一般俗夫俗女的心態。

她更有身為女人的嫉妒,她嫉妒姐妹掏的幸福,她心向姐妹淘男友的處事觀,她認為姐妹掏安娜不應該得到幸福,她應該要看透人生的絕望、悲慘。當對方男子與泰芮絲幾乎共享、品味人世的悲慘,那是無論如何都必須要趁隙破壞感情。卻同時也將自己與好姊妹疏遠,美好的純潔的過去也早在身後。

泰芮絲抗拒母親能力的行為,讀者是必須站在她的角度去想,既然她那麼要自身的individuality,自然是會抗拒自身的母性,只是一種逃脫制度的「選擇」,人人都有選擇自己要的存在,泰芮絲只是剛好走向逃離母性的責任,這是讀者不能夠、也不認為應該必須要譴責的罪。

這樣同情又不想同情的閱讀情緒下,左右讀者思想的卻又回應到作品最開頭,莫里雅克引波德萊爾詩句:

主啊,請禰憐憫,請禰憐憫那些瘋狂的男女!
噢,造物主啊!惡魔是否存在禰眼中?
只有禰知道他們為何存在,
如何被創造,又怎能不被創造...

惡魔是誰?泰芮絲?伯納?他們家族之人?體制?個人自由意志的選擇?屈從?反叛?這些,我們都毋需譴責、撻罰,或許這都只是必然會存在世界,也必然會有許多變形的所謂「惡魔。」

《泰芮絲的寂愛人生》迷人之處,要說在於他傳達了一個悲慘女性的心境與下毒殺夫的背後成因,我寧願理解在作者在看似建立蔓延性的同情氛圍時,同時也創造了一個像是冷靜、內斂的「魔鬼」形象來動搖讀者思緒,讀來不禁在誰是「魔鬼」?誰又有權進行審判「罪犯」?等等的心情搖擺不已。

書名: 《泰芮絲的寂愛人生》Thérèse Desqueyroux
作者:弗朗索瓦.莫里亞克 Francois Mauriac
出版社:現在文化
出版日期:2013年04月11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