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下半年,全面屏手機呈現燎原之勢,現在已經沒什麼新鮮感。下一個大的熱點5G最早要到2019年才能起來。

卡在中間的2018年,全球行業大勢略顯疲軟,馬太效應日益凸顯,手機行業都在講什麼故事吸引用戶?

一線廠商各出花樣,創新能力高於二線廠商

今年上半年,除了大力擴張海外市場外,中國四大廠商(華為、小米、OV)也都努力在產品上搞出新花樣。

華為公司旗下有華為、榮耀兩大品牌。華為走高端路線,上半年的P20系列首次採用了後置三攝,並在拍照上做到了極致。按照拍照評分機構DxOMark的評分,P20 Pro獲得114分,高居第一名,遙遙領先於其他智能機。華為創新的思路並不出奇,但拍照是用戶最在意的智能機功能之一,這個功能的提升也引起了一些玩家的跟風。

比如同樣參與高端局的三星。

三星二季度市場份額繼續下跌。按照IDC數據,二季度三星全球份額為20.9%,出貨量同比下降10.4%,在全球Top 5當中是唯一下降的一家。三星敗績的原因之一就是在產品端乏力。

S9 創新乏力,導致銷售不振。Note 9 八月發布,跟風華為做起了三攝,也是差強人意。於是回頭接著聊折疊手機的概念。這個概念三星已經說了兩年了。

對於尚在擴大海外市場(小米、榮耀、OV)的手機廠商來說,海外市場的擴張可以提振份額。三星在全球各大市場都已經覆蓋得很好,挖掘新市場的空間不大。當然,中國市場被三星玩丟了,這個另當別論,不過三星奪回中國市場的希望並不大。因此,產品端不力、輸給競爭對手,會直接導致份額的下降。

蘋果馬上出新品了,華為、三星很快要迎來更激烈的競爭。

在中、低端市場,小米、榮耀、OV競爭也很慘烈。一方面都在快速地擴張海外市場,尤其是小米、榮耀海外擴張的速度驚人。另一方面,都在推出一些創新的產品,差異化製造產品亮點、營造市場熱點。

小米以性價比見長,可是也在上探中高端市場。在發布8週年紀念作品小米8的同時,也推出了一款透明探索版。整個手機後殼都是透明的,裡面的配件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見。這款手機首次發售後一機難求。不過,這款手機並不是走量的機型,相較於銷量而言,它更大的意義是展示了小米的技術實力,在全面屏之後又一次製造了技術上的熱點。

跟小米在互聯網手機上競爭很激烈的榮耀,則主打“嚇人的技術”。榮耀Play 首次採用了第一代“嚇人技術”——GPU Turb。Note10 則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首發CPU Turbo技術,為遊戲玩家量身定制了獨立的CPU Turbo鍵,可以更好地發揮CPU性能。

這些“嚇人的技術”起到了很好的刺激銷量的作用。採用了“嚇人技術”的榮耀10,上市26天國內銷量破100萬,創造了榮耀旗艦機銷售的最快紀錄,截至7月11日,其全球銷量已經突破300萬台。

OV玩起了升降式攝像頭,來保證最大的屏佔比。vivo NEX首次採用升降式前置攝像頭,Find X則採用全隱藏式3D 攝像頭。結果,綠廠的Find X銷量很好,但藍廠的NEX 則叫好不叫座,於是趕緊推出vivo X23救場。這也說明,創新是拿來刺激銷量的,不能好看不好賣。

以上是甲級小組的賽況,再來看下乙級小組賽。二三線廠商中,大家的反應各異。

錘子是積極應變的一家。錘子一直在紅海中掙扎,在5月的TNT沒能炸裂之後,錘子需要一款能夠吸引用戶的產品。於是,在新品堅果Pro 2S上搞起了無限屏,這相當於全面屏升級的軟件變種。此外,還採用了子彈短信,並把這個新型的社交軟件帶火了。

國內體量較大的手機廠商還有聯想和魅族。聯想上半年曾推出一款區塊鏈手機,但是蹭區塊鏈熱點的嫌疑很大,並沒有太多實用功能。

而魅族包裝的故事不是產品,而是人—— 黃章再次出山了。然後,黃章Diss了一群同行,吐槽說“ 劉海、水滴、美人尖、升降設計都不是該有的未來,只是妥協和耍小聰明而已。”但也沒有給出理想的答案。

對於國內市場,錘子、魅族、聯想,三個乙級小組賽成員心態各異,但總的來看,應對市場的能力和熱情似乎都不及一線廠商。

錘子在產品上是有追求的,但對於銷量和盈利似乎急迫感並不強。羅永浩一直有自己“招牌式”的驕傲:“我們的目標是科技改變世界,而不是賺幾個臭錢。”聯想手機業務則把重點放在了拉美、北美,用摩托羅拉品牌佔據市場,在國內沒有很好的對策,只是力求保住現有市場等待日後的機會。魅族在全面屏大潮落後之後,似乎技術革新上總是慢一拍,在產品端刺激用戶熱情的,只是黃章出山了。

中國市場馬太效應的加劇,會讓乙級小組的成員們壓力越來越大。增加Canalys二季度報告顯示,在中國市場,前五大手機廠商佔據了出貨量的90%,一年前則是73%,留給二三線廠商的機會越來越小。

而乙級小組的成員,在品牌、資本、渠道上不及一線廠商,優質、有亮點、能吸引市場的產品,則是其最好的翻身利器。但是除了錘子以外,其他廠商都還沒有給出有說服力的答案。

大多不是趨勢性創新,而是為了活下去的武器

以上這些創新,除了魅族和聯想之外,大多都有可取之處,足以包裝出不錯的產品故事,來吸引用戶。但除了華為對拍照的升級外,都不是引領行業趨勢的創新。而拍照升級屬於一種常規的創新思路,只不過華為的技術實力更強,做到了第一流水平而已。

比如,在全面屏的升級上,雖然黃章的吐槽略顯酸葡萄的意味,但是也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這些都不像是用戶期待的終極解決方案(雖然用戶也不知道最終方案長什麼樣)。錘子搞出的無限屏也是如此。

相比之下,全面屏的問世則屬於一種行業趨勢性的創新,滿足了用戶對更大屏幕的需求。5G的到來,無疑也會形成一種趨勢性的手機迭代。

但在全面屏之後、5G之前,全行業要應對手機市場整體的疲軟,不得不絞盡腦汁打造一些創新,吸引用戶和市場的注意,從而刺激銷量。在缺乏革命性創新、手機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下,各大品牌也需要一些亮點,來保持品牌的辨識度。

至於已經飽和的中國市場,競爭則更加激烈,馬太效應更加突出。一線廠商需要拼命守住自己的地盤,二三線廠商則要拼命活下來。這些創新大多都是為了吸引市場的注意,從而刺激銷量,避免在激烈的戰局中落於下風。雖然這些創新,未來未必會延續下去。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
來源出處:36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