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簡介】于成龍 (1617—1684)清朝大臣,字北溟,號于山,山西永寧(今離石)人。晚年自號于山老人。順治十八年(1611)由副榜貢生授廣西羅城知縣,為官清廉。康熙十三年(1674年),累遷至武昌知府。時吳三桂叛亂,湖北州縣震動,遂受命為黃州知府,前往彈壓招撫。十七年,擢福建按察使,為全省廉吏第一。十九年,升直隸巡撫,戒州縣火耗,平糶米糧,賑濟災民,康熙帝譽為 清官第一」,親自召見;他益加清操,嚴拒親友請託,不取饋贈,名聞當時。次年,授江南、江西總督。

  新年新氣象,2017年1月3日,由中央電視台、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中央紀委中國方正出版社、山西影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單位聯合出品的40集歷史正劇《于成龍》作為開年大戲,登陸央視一套黃金時段。  從知縣到兩江總督,于成龍政績卓著,始終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愛戴。于成龍去世後,康熙皇帝追封謚號「清端」,授予「太子太保」,又給其隆重賜葬,並兩次親撰碑文。康熙在其南巡迴京後的一份詔書中稱于成龍 「居官清正,實天下廉吏第一」。讓我們翻開歷史,從他的為官軌跡中看看于成龍的「廉」表現在哪些方面?

廉善:平易近人善待百姓

廉善,即清廉而有仁愛。1661年,44歲的于成龍以「候補知縣」的身份,到北京參加吏部掣籤。掣籤,就是通過抽籤的方式,決定去哪個省任職,到了省里再由巡撫、布政使等長官決定去哪個縣。于成龍的運氣不佳,抽中了「下下籤」,被分配到剛剛納入清朝版圖的廣西省。當年的廣西,相對中原是一個偏遠煙瘴之地,多民族雜居,文化落後。然而,于成龍憑著一腔熱血和勇氣,毅然決定赴廣西上任,留下了「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名言。  從永寧州到廣西羅城,路途遙遠,數千里地,需要不少盤纏。于成龍家裡現銀不足,就典當出售一部分田地和房屋,湊足一百兩銀子。這便是于成龍「典田賣屋」赴任的故事。家人給他僱傭了五個年輕小伙做僕人,準備齊全日常生活所需的用物。臨行時,于成龍告別家鄉父老妻兒,他給長子於廷翼留下一句話:我做官在外不管你,你治家在里莫想我。  在上任羅城知縣的最初幾個月里,于成龍生了一場大病,還有僕人因病身亡,僕人鬧情緒要回家。于成龍給留下的僕人發放了盤纏,讓他們回了老家,只剩下他一個人呆在羅城。身陷絕境的于成龍在城隍廟裡向神靈祈禱,他發願要「立意修善,以回天意」。  他沒有官架子,沒有盛氣凌人的官風。他呆在破衙門裡,不喜歡穿官服戴官帽,儼然一個普通的平民老頭兒。羅城縣的老百姓有時也到縣衙里看看這位新來的縣官,于成龍一副和顏悅色的態度,和老百姓比劃著聊天、交友。時間久了,于成龍解決了和百姓溝通的問題,羅城縣的公務也能逐步展開辦理。  于成龍與羅城百姓同甘共苦,由原來的日食兩餐減成一餐。在繳納錢糧時,百姓常常會多帶幾個銅錢,順手放到他的桌案上。于成龍發現後,堅決不收,無奈百姓堅持,只收了一壺酒錢。百姓可憐于成龍清苦,湊集少許銀錢,為他購買鹽米。于成龍說:「我一人在此,何須如許物,可持歸奉汝父母,一如我受。」

廉能:三舉卓異官拜總督

廉能,即清廉而能幹。于成龍用了40多年積累經驗,其才能終於在其生命的後20年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  蠻荒之地的羅城,盜匪多,治安差,治理起來何其艱難。于成龍採用保甲法,把境內的老百姓,按照居住區域,十家為一保,十保為一甲的方式進行劃分管理。對外防禦盜匪,一有匪情,便有人敲鑼打鼓,人們拿起棍棒武器,齊心御匪。對內懲治違法犯罪行為。慢慢地,羅城的社會秩序有了明顯好轉,農業生產得以恢復。  春季,于成龍下鄉察看百姓生產。在田間勞作的人們見縣太爺來了,都跑過來圍成一圈,拜伏於地,噓寒問暖,非常熱情。于成龍雖然沒有種過稻子,但也是懂農業的,見哪家的田地耕種得好,就給其題一個匾、寫一副對聯,誰家偷懶不種地,就動員左鄰右舍好言勸告。于成龍用這些樸素的手段,獎勤罰懶,使羅城百姓得以溫飽,經濟繁榮。于成龍還在縣城建學校,供學生讀書,建養濟院,收養孤寡老人。  于成龍上任後的成績,受到了上級官員的表揚。隨後,于成龍被朝廷批准為 「卓異」,任命為四川合州知州。此時,于成龍已經年過半百了。  康熙八年,于成龍調任黃州府同知。剛到黃州,面對複雜的盜案,他一時無從下手。于成龍招募了一批有盜匪背景的人做差役,欲以盜治盜。很多有名的大盜都被他收羅在自己麾下,幫助辦理盜案。盜匪頭子湯卷雖已歸順,但仍作惡。于成龍便與他一起常常飲酒。從其口中探知一本盜匪冊子,這裡面有盜匪姓名,還有其居住地址。于成龍便用這本冊子,明察暗訪,辦理盜案。黃州府的盜案破獲率提高,冤假錯案得以肅清。于成龍雖為文吏,更有武略,再被舉卓異,升為建寧知府。  年近六旬的于成龍此後官運亨通。從黃州出發,于成龍買了幾擔蘿蔔,裝了半船,一路咬著蘿蔔充饑,跋涉數千里到福建省上任。他助朝廷平定三藩之亂、平反冤獄、整頓官場,澄清吏治。福建巡撫吳興祚認為于成龍執法公正,消除積弊,不收下屬饋送,性甘淡泊,吏畏民懷,為閔省廉能第一。此後于成龍第三次被舉為「卓異」,成為福建布政使,「天下第一清官」的美名廣為傳頌。于成龍到任不足半年,便被調往直隸當了巡撫,一年後再被升為兩江總督,乃至兵部尚書,直至病死在兩江任上。

廉敬:半鴨佳話遙祭慈母

廉敬,即清廉而能敬己、敬人、敬業。人不敬己,則不會敬人,又何談敬業?于成龍在外當官多年,一直奉行當年離別家鄉時 「絕不以溫飽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自警。他首先能夠自尊自愛,隨遇而安,修養個人道德。  在黃州時,遇到饑荒年月,于成龍為了省錢搞賑濟,寧可吃糠粥,也不會以權謀私,貪污官府錢糧,榨取民脂民膏。甚至有客人來訪,于成龍也用糠粥招待。有的人,皺皺眉頭,勉強端起碗來也湊合著能吃一些;有的客人家境富裕,吃慣了山珍海味,面對糠粥難以下咽。于成龍跟他們開玩笑:「這糠粥呀,在貧寒人家是家常便飯,在富貴人家卻是稀罕物。你現在吃不下去不要緊,過幾天我到你家,你要是不給我招待糠粥,我一定要罰你出錢賑濟災民。」  康熙八年臘月二十五日,就要過春節了,于成龍的長子於廷翼帶著三子於廷元,從山西老家趕到黃州,探望父親,陪父過年。父子九年沒見,相聚了20來天。正月十五剛過,廷翼、廷元兄弟倆要回鄉了。于成龍決定把廷元留在自己身邊讀書,只把廷翼安排回永寧侍奉祖母和母親。于成龍很想給廷翼帶點好東西,讓他路上吃。可是,找尋半天,家裡只有一隻咸鴨子比較貴重,要給孩子帶上。廷翼不願自己獨吃,於是給父親和弟弟留下半隻。這個故事傳到歧亭百姓耳朵里,便給於成龍取了個外號叫「於半鴨」。  孝敬父母長輩,是于成龍廉敬的另一體現。康熙十五年十月,于成龍收到家書,稱他年邁的繼母李氏病故了。于成龍深感遺憾,痛苦萬分。萬般無奈之下,于成龍只好到黃州城外,缽盂峰頂的青雲塔上,遙祭亡母。民間傳說,于成龍當年到塔頂哭祭母親,淚水灑到塔頂,久久不枯,後來在此長出一棵大葉朴樹來,至今仍在,狀如巨傘。

廉正:詩酒自娛單騎赴任

廉正,即清廉而心正、身正、行正。于成龍的清廉節儉是發自內心的,他的身正、行正,既規範著自己,也影響著他人。  有詩有酒,于成龍便不覺得在外做官的清苦了。在羅城時,一個人在異鄉的生活,著實讓他感到深深的寂寞。每晚,他必飲一壺酒。這只是四文錢一壺的普通燒酒,並不是什麼陳年釀製、玉液瓊漿。手頭錢緊的時候,每天就只喝半壺,細水長流。或許,這可以稍解他內心的思鄉之情。  于成龍的年俸不多,有時還要做點善事,捐助窮人,最後弄得連買酒的錢也沒有了。於是,他迫使自己戒酒,終歸酒癮難耐,通宵不眠。  受命兩江總督後,于成龍從保定出發,回永寧老家葬母。于成龍作為總督,回鄉的儀仗隊伍儘力節儉。同僚都清楚于成龍的秉性,知道他盤纏不多,但也不敢贈送。沿途官員也不敢大肆迎送、招待。在永寧州,于成龍將去世已六年的繼母李氏,與父親於時煌、生母田氏合葬。

  在與兒孫們短暫幾天相處後,于成龍又帶著廷元赴江寧上任。父子兩人,身上各裝了幾十枚制錢,然後雇了一輛騾車,一路上也不住公館,省吃儉用。就這樣,悄悄地趕到兩江總督駐紮的江寧城。于成龍到江寧後,率先調查了兩江地區的數十項弊政,上任後立即展開整頓。于成龍單騎孤裝赴江寧,凸顯了其清廉節儉,作風低調的為官態度。一些存在奢靡作風的官員,經過於成龍的批評教育後,改過自新,後來還做了大官,他們在於成龍去世後,還流著眼淚回憶:「如果沒有於總督的教育,我哪有今天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