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檢視相片
環時:臺北法案是瘋狂介入臺海。資料照

日前美國共和黨參議員賈德納(Cory Gardner)、盧比歐(Marco Rubio),以及民主黨參議員馬基(Ed Markey)、梅南德茲(Bob Menendez)共同提出「臺灣盟邦國際保障與強化倡議」(Taiwan Allies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and Enhancement Initiative Act, 「TAIPEI」 Act),簡稱「臺北法案」。

這個臺北法案想當然爾跟臺北並沒有什麼特別的關係,其主要目的是要求美國與世界各國政府聯繫,強化這些國家對臺灣的外交認同與增進其他非正式關係的往來。與此同時,如果這些國家採取對臺灣不利的舉動(基本上就是跟中國建交然後與臺灣斷交),該法案將授權美國聯邦政府對這些國家進行制裁,如透過國務院來降低雙邊的外交關係,或暫停對該國的援助案(包含軍事援助)等。

這個法案的首要目的,當然是防堵中國在國際外交上對臺灣的打壓,也希望透過該法案的設立,來增進臺灣在國際舞臺的能見度。這些提案的參議員普遍都認為中國正在打「孤立臺灣」的外交牌,且長遠來說,這會讓臺灣喪失國際的發言權,不利於臺灣與其他國家建立雙邊甚或是多邊的關係。是此,該法案的立意的確有其用意。

然則,難道假設美國立了「臺北法案」之後,中國就不會運用其金錢與軍事實力的淫威,繼續想辦法挖取臺灣外交的牆角嗎?答案絕對是否定的。對於這些跟臺灣維繫邦交的國家來說,與臺灣過去的利益往來與共同價值自然重要,但它們也理解臺灣之間的關係必須被放在美中關係所謂「一中原則」的框架下來看待。換言之,臺灣能跟這些國家保持外交關係,美國的幫助自然不能少。

與此同時,美國這兩年眾多的友臺動作,無非是要挑戰中國的底線,並讓中國意識到,當你(中國)試圖挑戰我(美國)所建立的世界霸權體系時,我會用盡所有策略來反制你。現正開打的美中貿易戰自然不在話下,而這些惠臺政策也可以詮釋為對付中國的一連串動作之一。

在兩大強權相衝突的狀態下,其他國家必須要選邊站(獨立於兩強權之外絕對不利自己國家的發展)。可想而知,美國這個「臺北法案」對話的對象,不僅僅只是臺灣,還有其他跟臺灣維繫正式與非正式關係的盟友(或除了中國以外所有的國家)。從這個角度來看,與其說「臺北法案」是一個美國對臺的友好政策,不如說這是一個要各個國家「亮牌」的警示(因為在一中原則的框架下,各個國家都可以同時與美國與中國建交,美國比較困難知道這些國家檯面下是不是有收受中國的好處)。透過「臺北法案」的成立,美國可以透過這些國家對待臺灣的方式,來判斷在現今中美衝突的環境下,該國家是選擇靠哪邊站的。

由此觀之,「臺北法案」雖然看起來是一個對臺灣有助益的政策,但最終其核心還是放在美國自身的國家利益上。對臺灣而言,這種相關的法案雖然多多益善,但只要美臺無法建立起正式或半正式的邦交關係,這類型的法案也可能因為改朝換代,而不被行政單位執行,最後流於形式。

檢視相片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Yahoo奇摩提供給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臺,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有話想說?不吐不快!>>> 快投稿Yahoo論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