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点,武则天老了,心也累了,在自己的晚年,特别作为一个女性的皇帝,在年老的时候特别需要亲情的慰藉。所以她晚年的时候把她流放在房州肥胖的儿子李显召回了京城。一者是为了让李唐皇族的势力和日益强大的武氏家族势力得到一个平衡,武则天才好控制朝局。二者,就是想看看自己的儿子,毕竟流放了多年,还是想念自己的儿子的。李显回到了京城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点,李显是个烂好人,对什么人都好,没有什么心机,她挺怕自己的母亲武则天的。武则天虽然觉得自己的这个儿子挺废物的,没有心机就不会威胁自己的权位,自然可以亲近李显。李显也很会做人,天天去给母亲请安,温柔呵护,陪母亲说说心里话。这样做让武则天很舒心,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所以内心是亲向于李唐的,自己的那些武氏家族的人对自己好,是因为权利,不是真心对待自己啊,哪有自己的儿子这么真心实意对待自己啊!还是自己的儿子亲近,作为一个皇帝同是也作为一个母亲,多为自己的儿子考虑也是亲情所在,武氏的人是给不了武则天这种情感的。

第三点,就是朝廷上的官员和老百姓大多都是心里向往李氏皇族的,毕竟唐太宗李世民的威望在朝里和百姓心中还没有消散啊!武氏家族看起来很强大,不过真和李唐皇族斗争起来,能有多少胜算啊!武则天在当皇帝的时候杀了太多人,那是为了皇位的需要,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向天下人证明了女人也可以皇帝的,老了就想做回一个人,不想死后有太多的血雨腥风,把皇位归还给李唐是个好选择。李显是个烂好人,当了皇帝也不会太为难自己武氏家族的人,就没有了自己担心的杀戮!

第四点,就是还唐高宗李治的一个情分。李治给了武则天少女时代的一份真爱。李治不顾大家的反对把出家为尼的武则天接回了宫中,后来让她当皇后,还让她参与朝政,作为「二圣」的存在。如果不是真正的信任武则天,不是真正的爱她,会为她做这么多事情吗?李治给了武则天一份真挚的爱,那份爱一直留在武则天的心里,时不时的回忆起来,她们两个曾经的甜美爱恋时光。那段日子多甜美啊!所以武则天把皇权归还给李唐,也是对李治的一份补偿,一份追思,一份想念。

最后,在张柬之发动政变,武则天顺水推舟把皇权归还给李唐,最后的心愿就是死后陪葬乾陵,陪在那个曾经爱她的男人身边!


武则天还位李唐,是多当面原因合力的结果。

(1)宗族礼法

传位李唐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武则天娘家的侄儿子,武三思费尽心机希望可以得到皇太子的位子,但是从宗族礼法来看,这是行不通的,武则天最信赖的老臣狄仁杰一语道破天机:立武,未尝闻帝供姑姑之灵位于太庙。又说:「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有余年,又欲以三思为后。且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姑。」言下之意:你传位给你侄子,太庙就与你无关了,你传给儿子,以后还是可以配享太庙。对于十分迷信的武则天不啻于致命一击,难不成传位给侄子,连个上坟的都没有了?与此相比,传位于自己的儿子就顺理成章。儿子再不喜欢她,总不至于不给老娘上坟吧!

(2)政治考量

武则天是个聪明人,她以女流之身,逆转乾坤,倒持太阿,为天下女子树立了榜样,但这毕竟是个男权的社会,在传统士大夫的眼中,已经是离经叛道,纵然在她淫威之下,大家敢怒不敢言,武则天万年以后,谁能有她的能力来压制千年传统?指望武三思,武承嗣,不可能!

《新唐书》记载:会后欲以武三思(武则天的侄子)为太子,以问宰相,众莫敢对。仁杰曰:「臣观天人未厌唐德。比匈奴犯边,陛下使梁王三思募勇士于市,逾月不及千人。庐陵王(唐中宗李显被废后,封庐陵王)代之,不浃日,辄五万。今欲继统,非庐陵王莫可。

可见武则天虽称帝数十年,国号改为大周,但在群臣百官和天下百姓心目中,天下依旧是李唐的天下,用狄仁杰的话说:纵然你做了皇帝,但百姓依旧当你是李家的儿媳。

如果武则天一意孤行,传位武家,最有可能就是她刚一死,叛乱就爆发。当年吕后权倾天下,把娘家吕氏一个个提拔到高位上,期望可以恩泽后世万年,结果她刚死,周勃陈平就发动叛乱,把吕家杀的干干净净,连刘盈的儿子都被冠上血统不纯的借口一并屠杀,为的就是斩草除根,对于这点,武则天看的很透。强行传位给娘家,有可能害死娘家!

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比如说武则天晚年怪梦连连,均指向传位问题,加之狄仁杰能说会道,无时不刻不保护离家,这些无形中都影响了武则天的判断,况且母子血亲,纵然早年不和,毕竟血浓于水,武三思只不过是武则天同父异母哥哥家的侄子,远不能和儿子相比,权衡利弊之下,武则天最终还是传位给了儿子李显,于情于理都是最好的选择!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公元705年,做了十五年女皇帝的武则天「禅让」,唐中宗李显复位,标志著武周政权的结束,唐朝复辟。不少人觉得,这是武则天将天下还给了力唐。但是,在此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种「还」,实际上是被逼的,并非完全出于武则天的本意,至少,这位年迈的女皇帝还没有让权于他人的打算。

(刘晓庆饰·晚年武则天)

许多网友认为,一面是自己的儿子(唐中宗李显),一面是自己的侄子(武三思),自然是儿子比侄子亲。此说我也基本认同,并且历史上的狄仁杰也是这么劝诫武则天的。但是,晚年的武则天没有立武三思为储君,也绝非仅仅出于这一原因。更为重要的是,武三思难以服众,而且拥戴李唐的势力很大,致使武则天不敢过于执拗。

(武三思画像)

须知,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时,已经六十七岁,就当时来讲,可算得上是老人了。可就是这位老妇人,凭借著自己早年积累的政治资本,硬是把李唐改为武周,自己在皇位上稳稳当当地坐了十几年。换了别人,是绝对难以做到的。当然,这也并不意味著没有反对势力。

(唐中宗李显)

事实上,在武则天掌权的最后几年,各方势力已经围绕著皇位继承人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也导致这位年迈的女皇帝不敢草率决定。可是,岁月不饶人,在武则天因病难以临朝后,拥戴李唐的一群大臣,决定先发制人,带兵发起了政变。公元705年,大臣张柬之等人率领禁军攻入皇宫,斩杀了把持朝政的张易之、张昌宗等人,拥立李显复位。

(张柬之画像)

在众人的逼迫下,武则天被迫宣布「禅让」,由李显监国,随即正式登基。至此,延续了十五年的武周政权被终结,李唐得以复辟。所以说,武则天确实曾纠结于选择儿子李显还是侄子武三思,这实际上也是关系到让江山姓李还是姓周。然而,归政于李唐,除了儿子更「亲」以外,更重要的却是各方政治力量残酷斗争的结果。


楼上几位差不多说出原因了,我深表赞同。唯能补充的是,武则天实在不是一般女人,也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既懂帝王的权术,也更能审时度势,能知进退,她的心里有对权力的强大欲望,也有治国安邦的雄心壮志。她所做的一切,可能并不是为谋取江山,更多的是证明她并不比任何男人差,要在青史上留下重重一笔。

虽然武则天也是从小女子开始,也是在一步步争斗中变得更强更有野心,但她的胸怀眼界却越来越广阔,不再是嫔妃间的宫斗。当她树立了自己的目标,当她把自己与国家兴盛相连,个人恩怨,家族已经退后。

所以,我相信当她交位于李唐,是伟业已了的释然,也是对自己一生反思后的交待。其中的厉害关系,她怎能不洞察?如果是传给武氏,这还是睿智的武则天吗?


你以为她想还给李唐吗?

还不是被逼的。

要知道当时她的儿子全改成武姓了,她传位给儿子,儿子肯定会恢复唐朝称号,也会改回李姓,也会供奉她于李家太庙中;

如果传位给侄子的话,史上未尝有侄子皇帝在太庙供奉姑姑的,并且她也知道全天下并不支持武氏诸王,并有汉朝吕氏外戚的下场。

所以她也很纠结,自己非男儿身。


第一、主要是李氏旧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多数人是反对她改朝换代的。

第二、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等人虽是武姓,但毕竟是侄子,哪有侄子得了天下会给姑母立庙?而李旦李显毕竟是您的亲儿子!

第三、其实说根本的还是武家人不争气,没一个能堪大任或能服众的,一句老话说来就是压不住台面。。武三思武承嗣等人什么货色,武则天一个亲姑姑能不清楚吗?只会靠小聪明玩弄权术,而没有治国理政的大智慧,还无能无望,压不住人。这样的人,即使武则天真的在武家势力的鼎盛时期下令赐死了全部的李唐宗室,真的让他继了位,他能守住吗?到时候还不是被另外的异姓给篡去了,那样坐在皇位上的人就直接和自己没有任何的关系了,岂不是更惨了?

最后武则天以八十一岁高龄逝世。临终前留下遗言,去掉帝号,康复皇后身份,与老公李治合葬。最后给自己弄了一块无字碑!


不还李家,给谁呢?

给刘备还是给曹操?

她也明白,武世家族肯定不行,如果交给武世家族,只能导致他们武世家族被灭门。

所以,权衡利弊,只有归还于李唐才是最好的选择,怎么说,她是李家的媳妇,即使她做皇帝了,也是他们李家内部的事情,但是传给外人,必将天下大乱,不论怎样,武世家族,必然会被灭族。

或许还有其他原因,毕竟千古一帝的心思不是我们随便就能猜出来的。

就当笑话看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