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可能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了,尤其是在陈欣怡在被曝出药检呈阳性之后。

对于金牌至上的批评,最早在北京奥运会之后就开始了。新华社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时候曾发表文章,对中国代表团亚运会金牌数量第一进行了反思。文章认为:中国人的体质正在明显滑坡,但我们的金牌总数是世界第一,亚洲绝对第一,这对我们国人是一种讽刺;同时还建议,从下届亚运开始,淡化金牌,从大学或体协中选拔真正的业余选手参赛。

此后,在伦敦奥运会上,就羽毛球队的让球风波也引起了国内两方面的极大争论,一方强调不应为了金牌而摒弃体育精神和奥运精神,一方坚持争夺更多的金牌是爱国行为。当时姚明说了一句很有深意的话:「体育在很多时候体现的是我们这个社会公民的价值观,如果一块金牌可以超越我们的价值观的话,那我只能说我们的价值观比金牌低。」

可以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中国代表团在2008年登上金牌榜首的壮举,已经将国人体内压抑了许久的民族主义情绪完全释放出来。自此之后,对于金牌,似乎有了审美疲劳。

同时,运动员曝光率的增加和体育娱乐化的发展,让田亮、郭晶晶、刘翔们有了更多赛场之外的关注度;「只」得到铜牌的傅园慧、发挥失常的宁泽涛在赛后的不按套路出牌的采访也恰好迎合了娱乐化的需求,于是,在一片祥和的赞美声中,我们对于奥运会金牌,好像一点都不看重了。

直到陈欣怡的尿检呈阳性,好像给了赞美中国体育进步的论调一记闷棍——「唯金牌论」好像从来没有离开过,或者说这种观点隐藏的比较深,没有轻易被人发现而已。

站上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是每一个运动员都想要的荣耀。但,凡事都有一个规则,对于体育运动而言,最基本的规则就是公平竞赛。如果为了站上领奖台而不择手段,这样的成绩没有半点值得骄傲的。

但四年一次的良机摆在一个运动员的面前的时候,他或者她的心里可能都会极力去争取这个机会。而冒著可能被终身禁赛的风险使用违禁药物,可能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捷径。就像是为了取得高分,而在考试中作弊;就像是为了GDP的高增长,而虚报统计数字一样。

对于冒险的陈欣怡来说,她很「不幸」地被查出了问题。

如果结合在奥运会之前举重队的临时换人,可能就会得到更早的印证:4月份已经通过国内选拔赛的女子48公斤级举重选手侯志慧在7月初受伤了,但仍跟随中国代表团前往巴西,准备参赛;7月29日,国际举联决定对俄罗斯举重队全面禁赛,其中包括中国选手孟苏平在75公斤以上级中的唯一对手卡什丽娜。这时,中国队把女子48公斤级的参赛级别换成了75公斤以上级,在国内坚持训练的孟苏平火速奔赴巴西替换已经在圣保罗的侯志慧。

如果理由真的是「为了保护侯志慧的身体健康」,那么换人的决定应该在受伤之后就会作出。而另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是,在48公斤这个级别上,有多名对手的实力至少与侯志慧相当。 产生这种换人时机「恰到好处」、「神解释」逻辑不通的事件,也就很容易理解了。举重队在乎的并不是运动员的健康,而是谁更有把握拿到金牌。

……

于是,一个关于摆脱「金牌至上」理念束缚的童话就这样被戳穿了——原来,我们从来没有认为金牌已经不重要了,我们仍然在用尽各种手段(无论是正常的,还是非正常的)去拿到金牌,就像是用各种手段保证GDP的高速增长一样。

只不过,在奥运会期间,关于傅园慧的洪荒之力、关于老公宁泽涛、关于爱哭的福原爱、关于巴西的奥运村和治安等太多场外的元素已经占满了我们的眼球;体育本身,反而不那么受关注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