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道灣四合院模型圖)

魯迅收入大致可以分這麼幾塊:

1.海龜前兩年的教員、教務長、校長工資;

2.教育部14年的科長工資

3.教育部4年的大學院特約撰述員和教育部編輯費工資;

4.學校兼職工資;

5.廈門大學和中山大學,專職教授工資;

6.稿費收入。

其中,比較牛逼的應該是2356吧。

1909年8月,魯迅結束七年半的官費日本留學生涯,回到了自己的故鄉。

某種程度上,那時候的海龜工作還是比較好找的——清政府學部於1907年規定官費留學生回國後必須擔任專門教員五年,魯迅的好基友,1909年4月先期回國的許壽裳在杭州浙江兩級師範學堂做教務長,這是浙江省的最高學府,薪水在浙江也是最高。許壽裳向學堂的新任監督沈鈞儒推薦魯迅,一薦而中。

9月,魯迅到校上課,任日語翻譯和化學、生理教員,月薪30塊銀元。多乎哉,不多也,何況這不多的工資,也不好掙。因為其它事兒多。12月,魯迅參與了針對新任舊派監督夏震武的罷課罷教風潮。由於魯迅給人取個外號叫「夏木瓜」,所以這次學潮人稱「木瓜之役」。教職員們除了互稱「木瓜」以取樂外,魯迅本人還以態度強硬而贏得了「拚命三郎」的諢號。1910年1月,「木瓜之役」以魯迅一方勝利而告終,但勝利者紛紛辭職走了——民國的學潮就是那樣,先攪和了再說,後續沒人負責。許壽裳當時就辭職走了,魯迅沒地兒可去,一直待到學期結束,7月辭職回家。8月,他給許壽裳寫信,說自己準備去紹興府中學堂擔任生物教員,但是所入甚微,不足自養,請好友代為留意,看能不能再找個好去處。

這是魯迅海龜第一年。每月30元的話,一年掙360元。還不夠他留日的官費津貼——他在日本留學,清政府每年給他的補貼是400元。

估計是許壽裳暫時也沒啥招, 1910年8月,魯迅進了紹興府中學堂——工資多少我沒查到,應該不會高過最高的杭州浙江兩級師範學堂。而且,一進學堂,面臨的又是學潮。新任代理監督杜海生鑒於學生在原來的考試中有舞弊行為,要求全體學生重新考試編級。於是學生就鬧上了,以魯迅這幫留日學生的風格,當然只會站學生一邊了。站邊的結果,杜海生辭職,魯迅在日本的同學陳子英出任監督,魯迅則作了學監(也就是教務長)。可是考試與管理你們還得繼續進行吧。於是魯迅頭疼了。原先你可以罵別的校長,現在你也是中層管理幹部了,你說吧,你讓學生停課鬧革命呢,還是讓學生做白卷英雄呢?

魯迅挺到1911年的暑假,終於辭職了。某種程度上,那時的海龜也不好找工作的——何況他還是留日的,眾所周知,那時候留日的,比留學歐美的差遠了,日本不就是革命的大本營么。何況他留日也沒拿到什麼像樣的文憑,留日七年半,弘文學院學習日語兩年,仙台醫專學醫兩年,之後就是在「東京獨逸語協會」所設德語學校里掛了一個名——掛名才能拿到清政府每年400元每月30多元的官費補貼,其實根本不去上課的。正如前面所說,魯迅海龜一年所掙年薪,居然不抵清政府每年補貼的400元。既使如此,這些官費生也沒有報效大清的意思,相反,都是大清的掘墓人。大清這悲催的。

再次辭職的魯迅,給許壽裳寫信,想到一個書店做編譯員,卻被人拒絕了。原因不詳,是日語四六級不合格,還是書店不缺編譯員,待查。

緊接著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武昌起義了,革命歐了。魯迅先是被學生迎接回了府中學堂,後是,被革命政府——同是光復會會員的紹興軍政分府都督王金髮任命為浙江山會初級師範學堂監督,妥妥的校長,工資肯定要長了,具體多少不詳。隨後,魯迅的學生借用魯迅的名義辦了個《越鐸日報》,宗旨是監督當地政府,魯迅本人任榮譽總編。

1912年1月,《越鐸日報》創刊。2月,魯迅便與報社人員有了矛盾。日報還按大清時的報風慣性,開首便罵軍政府和那裡面的人員,此後是罵都督,都督的親戚,同鄉,姨太太……你說,革命前你們可以罵清政府,革命後,怎麼能罵革命政府呢?那不是等於沒有革命嗎?王金髮也絕,這邊罵了十多天,他那邊居然派人給報館送來500元。魯迅一看,同志們,這錢不能收哈。可是報館中一些人認為,有嘛不能收的?與此同時,謠言也出來了,有人傳說王金髮要殺魯迅。但魯迅心裡有底,畢竟都是光復會同黨,所以依然寫信去要經費,又要了200元。但王金髮傷佛已有些不高興,傳令道,再來要,沒有了。

魯迅這得多難受啊,革命了,依然不能罵政府與官員,真不好混。

正難受的時候,許壽裳來信,叫魯迅趕快去南京,他在南京臨時政府的教育部給魯迅謀到了一個鑲金邊的公員務飯碗——教育部普通教育司科員。1912年2月,魯迅到南京上任。這個時候以孫文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並不被列強看好,四處轉圈兒也借不到錢,所以部里僅供給魯迅他們膳宿,每人月支30元由財政部臨時發行的「軍用券」當零花錢。

期間,魯迅差點被山西老俵、教育次長景耀月除名。江湖傳說,魯迅骨頭硬,得罪了次長景耀月,所以乘教育總長蔡元培北上迎袁之機把魯迅名字劃掉了,幸虧蔡總長回來又給補上了。許壽裳說景耀月「只知擴充自己勢力,引用私人」云云。 可是,蔡元培、魯迅、許壽裳,這仨人名字往那一排,傻子都能看出,他們都是同鄉——浙江紹興人,還都是同黨——光復會的……所以,哈哈哈。烏鴉落在豬身上,不能光罵別人黑吧!

5月,教育部隨政府遷往北京,且執掌天下的已改為我們河南帥哥袁世凱,首先工資馬上見漲。由於教育部尚未有正式任命,魯迅5月至7月每月臨時津貼60元。8月,蔡元培的提攜下,正式任命下達,魯迅先是被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欽定」為僉事,後是被任命為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8月至10月領取的都是半薪125元,11月領取足額月俸220元,1913年2月增為240元,1914年7月增為280元,1916年3月達到300元……

後袁世凱世代,也就是袁世凱死後的1917年,民國才不時的有所謂的欠薪與半薪 ——即使這樣,魯迅也夠先富的了。1919年北大圖書館助理員毛澤東月薪才8元。所以魯迅這個教育部的飯碗,是多麼地金邊銀邊,是可以想像一下的。

可以說,從1912年年初上任,到1926年年底被政府開掉,教育部總共三次大裁員,教育總長更換過三十八任,教育次長更換過二十四任,但都沒魯迅什麼事,14年摟個不用咋上班的公務員金蛋蛋,愣是沒有動窩。

至於魯迅在諸多高校的兼職,女師大月薪13.5元,世界語學校月薪15月,北京大學月薪18元,北師大月薪18元……這麼多兼職,不夠教育部一個零頭,但是反過來,隨便一個零頭,就超過了毛澤東的圖書管理員。

正是由於教育部的高薪支撐,魯迅才有了連續出手兩次在北京買了兩套四合院的豪舉。現在的大學教授要跟魯迅比,比個毛啊,你買個北京四合院給我看看。

1919年,魯迅買了八道灣11號那套三進的可以舉辦運動會的大院子。據馬嘶推算,連買帶修,魯迅花了4335元; 吳海勇推算的則是3990.1元。

1923年,魯迅與二弟周作人失和,搬出八道灣,先租住一段,後又買了西三條衚衕21號四合院(現在的北京魯迅博物館)。連買帶修,馬嘶推算共花去2000多元,吳海勇推算是1354.5元。

一年工資,在北京買個四合院。現在的大學教授你去試試?

1926年8月,魯迅與許廣平攜手南下私奔。魯迅到廈門大學任教,月薪400元,路費那邊給了100元。這一年的工資,又夠買個四合院了吧。

還有教育部呢,一是魯迅沒有明確辭職,二是你要做專職教授了,但是教育部3個月後才反應過來,教育總長任可澄簽發了「周樹人毋庸暫屬僉事」的部令,魯迅的教育部公務員暫時畫上了句號。

1926年年底,魯迅辭去廈大一切職務。1927年1月,魯迅到了中山大學。月薪改為500元了。但是魯迅依然沒幹長,看誰都不順眼,於4月21日,辭去了中山大學的一切職務

1927年9月,魯迅偕許廣平離開廣州,10月到達上海。教育部的飯碗沒了,大學的飯碗也沒了,身邊還多個花錢的女人。雖然與蔡元培的同鄉同黨關係有所疏遠,但聽說蔡元培要搞中央大學院——蔡元培模仿法國大學院給民國政府搞的改革,其理想是想藉由大學院和大學區(全國劃分成幾大學區),廢除教育廳,以大學區的大學校長兼理地方教育行政,以學人兼教育行政工作。首任院長蔡元培,首任秘書長許壽裳。好友許壽裳提前給他透露了一下,大學院聘請的特約撰述員月薪300元呢,於是魯迅巴巴的給老蔡寫了一份謙卑恭敬的示好信——信是12月6日寫的,12月18日,魯迅就接受了老蔡的聘任,做了大學院的特約撰述員,每月300元大洋

1928年10月蔡元培的改革宣告失敗,重新恢復了教育部體制。據說大學院失敗原因之一就是經費過於龐大。確實,你看看老蔡同志給魯迅發的只掛名不上班的高薪,就能明白一二了。而且,雖然大學院失敗了,但魯迅的這個飯碗沒有失敗,在蔣夢麟任部長的教育部里改名為「教育部編輯費」,繼續吃拿。1931年12月底,政府終於把魯迅這份高薪裁撤下去了。蔡元培曾設法阻攔,但未能成功,因為裁撤的理由成立:魯迅在此崗位上沒啥成績。這四年,一月300元,你算算可以買幾個北京的四合院?

最後是稿費。稿費就不說了吧,自從到了上海,那稿費嘩嘩的。一是市場收入,二是個人隱私,三是,數量有時候魯迅都算不清,記不全。咱們就別惦記了哈。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