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巴特(1915-1980)是法國當代著名文學思想家和理論家,也是法國文學符號學的創始人。他寫了一本講述時尚流行的《流行體系》,其論述基礎就是符號學,為了讀懂這本書,需要搞懂什麼是符號學,所以我讀了他寫的另外一本薄薄的入門書籍:符號學原理 (豆瓣) 。

符號學(Semiotics)發端於語言學,一開始的目的是為了給語言尋找規則,但是隨著思考的深入,研究者們發現相關的概念可以應用到更廣闊的範圍。一切非語言的物體中都可以找到符號的存在,從動物到植物,甚至是無生命的物理世界,處處充滿了符號。到了這一步,符號學就脫離了方法,進入了觀念的範疇,可以說,符號學提供的是一種世界觀,而不是只針對某個專門知識的方法。在我的感覺里,符號學可以作為進化論的哲學補充。但這些並不是本文的重點,因為我的目的是讀懂《流行體系》,所以基本上以符號學原理 (豆瓣)的內容為主,把符號學的基本概念和術語搞清楚就可以了。

在羅蘭.巴特寫這本書的時候,正值符號學蓬勃發展的階段,但市面上一直缺少一本講解符號學基本概念的書。而羅蘭.巴特是個才情橫溢的人,他的書一般都會寫的恣意澎湃,但是為了寫一本基礎入門的書,他特意壓抑了自己的天性,寫的比較拘謹刻板。另外這本書本來叫做《符號學基礎》,不知道為何法文轉英文之後變成了《符號學原理》,英文翻譯成中文時就延用了《符號學原理》這個書名,基本上這本書就是符號學的基礎入門書籍,跟所謂的原理還是有不小的距離的。

語言和言語

當人類還是非洲大猩猩的時候,溝通手段大體上是靠動作和眼神,隨著一代代的演化,人類最終發展出了說話的本領,通過這個手段,溝通就變得非常容易。但剛開始的時候一定是混亂繁雜的,因為說話這個事情源起於個體,不過混亂終會停止,因為說話的目的是為了溝通,僅僅讓自己明白是不夠的,一定要讓別人也明白。個體的說話就是言語,具有混亂和變化的特性,而脫離了個體,從群體中抽象出來的說話規則就是語言,具有有序和固化的特性。

有序的語言源自於無序的言語,語言抵制言語對它的修改。世上很多事情都是這樣的,秩序源自混亂,規則源自沒規矩,確定源自不確定。而且一旦秩序誕生之後,就一定會拒絕變化和改變,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秩序一定會慢慢變化,因為它的源頭就是混亂,混亂是秩序的掘墓人,也是秩序的誕生母體。世界的本質很可能就是混亂的,秩序只是混亂中偶然出現的孤島,生命因秩序而誕生,也因混亂而充滿活力和可能性,或許擁抱不確定才是正確的人生觀。

照書上所述,符號就是語言減去言語後留下的東西。我覺得這樣的表述不太好理解,簡單點,語言就是符號,言語就是符號的載體。

基本上言語靠聲音,語言的載體靠言語,但若是將聲音從言語中拿掉,語言和言語這兩個概念就可以擴展到其他領域,比如服裝。一件件真實的服裝就是言語,許多的服裝合起來想表達的含義就是語言。服裝的版型、印花、面料的選擇就是言語,整件服裝想表達的含義就是語言。

能指,所指,意指

所謂所指,就是意義,就是語言;所謂能指,就是載體,就是言語;所指和能指是符號的組成部分。非要用這樣奇怪的名詞來講述符號學,是因為當時的辭彙中沒有恰當的表達方式,按照今天的看法,其實可以這麼理解:能指就是腳邊的一塊石頭,是個實物的石頭,所指就是心中對這塊石頭的所想,是個非物質的石頭。當然能指也可以是無形的,比如圖像、聲音,都可以是能指,而所指就一定是無形的,或者說是非物質的,可以理解為意義,類似於信息這樣的概念。舉個例子,一件女裝,這是能指,某人看到了這件女裝,在她心裡反應出的女裝就是所指。

有了能指和所指,其實還缺一個環節,就是把能指和所指串起來的東西,那就是我們人類的行為,人類將能指轉換成所指的內心動作就叫做意指。人類通過意指,將物質性的能指轉換成了非物質性的所指

讀到這裡,你或許會產生疑惑:符號學這玩意有什麼用?基本上,它有兩個用途,一個是幫助我們讀懂《流行體系》,另一個用途是讓人了解到下面的哲學觀念,雖然這和本文沒什麼關係:

人類,鳥類、昆蟲、魚類,所有的動物,實際上是看不到這個世界的真面目的。比如對於人類而言,光線除了人眼可識別的可見光,還有人眼無法感知的紅外線和紫外線,假如人類能看到紫外線,就能看到電話或電台的信號在空中飄蕩來去。因此,動物們擁有的感覺器官其實都是有上下限的,原因可能是為了避免大腦忙不過來。有限的器官必然帶來有限的感覺,所以動物們只能通過有限的感覺來感知世界。它們在心中建立的所指世界並非外部能指的真實面貌,但意指這個能力讓它們獲得了生存的能力。假如將動物這個範圍擴展一下,把植物包括進來,那麼植物也是通過意指感知到了能指的外部世界,且通過意指獲得了生存的能力。再一次擴展,乾脆將意指拿掉,沒有了生物的存在,那麼單獨的能指和所指依然是成立的,也就是說無生命的物理世界也是存在著符號的。既然存在符號,就會存在意義,所以無論如何,生命都會從有序的符號中誕生。這就在哲學上幫進化論找到了生命起源的解釋,這也是現代符號學最精彩的部分。

組合和聯想

語言各項要素間的關係可以在兩個層面上展開。第一個層面是組合,其分析活動是切分,第二個層面是聯想,或者叫做系統,其分析活動是分類。

這兩個概念最有用的地方就是要讓人認清一個事實,事物是可以無限切分的,不同的層面可以做不同的切分。

個人覺得這兩個概念的意義不是很大,所以就不多做介紹了。

內涵和外延

這兩個概念用一張圖就能解釋清楚:

簡單的講,將能指再次拆成能指+所指就是內涵,將所指再次拆成能指+所指就是外延。

寫到這裡,這本書的主體內容就講完了,記住這4組名詞,就可以讀《流行體系》了。做為結尾,寫點和《符號學原理》這本書有關的事情。

這本書一開始是法文版的,後來翻譯成了英文版,再後來李幼蒸通過英文版將它翻譯成了中文。一開始我讀的就是這個版本:

讀到第二章,我覺得這個版本似乎有一些瑕疵,而且有些語句的翻譯也比較艱澀難解,於是我找了另外一個版本,是北大王東亮翻譯的版本:

看了介紹,這本應該是直接從法文版翻譯過來的,個人感覺翻譯的更為通順。所以假如你對這本書有興趣,建議讀王東亮翻譯的版本。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