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立三觀:

道德只適合約束自己,而不應用以指責他人。

不反對通過微信等途徑求助,即便最後很有可能羅爾的情況被證明並非文章中那樣不堪,但是法律並未禁止他這麼做。

在這場始發於朋友圈的盛大喧囂中,很多人都是抱著「轉發一下就能幫助人,就算是假,我又沒有什麼損失」的心態參與其中,甚至在出現質疑聲音時,指責「是你冷酷你無情」。

咱認為觀察這些所謂的「聖母/聖父」在社會治理層面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更有意義。

第一, 助紂為虐,消費愛心,妨害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

根據可信渠道公佈的信息,咱推測羅爾家庭情況並非如文章所言,至少沒有「每天上萬元」的醫療費用支出。

如果事件被證明如此,咱想那些打賞的、轉發的,多少會有一些被欺騙感,再遇到類似情況的時候,也會捂住自己的同情,甚至冷眼相看,「寧信其無,不信其有」。

「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全國每年新增白血病患者4萬人左右,其中一半是兒童,超過75%的患兒來自農村,年收入不足3萬元。」[1]

一邊是中產階級通過微信輕而易舉獲得資助,一邊真正需要幫助卻不掌握話語權的農村患兒痛苦煎熬。這樣的對比,絕非一個轉發所謂的「又沒有什麼損失」。

第二, 沒有讓專業慈善機構獲得表現機會,反而助長不規範的慈善行為

有人說,就算是假的,我也願意幫助。

個人的自由選擇無從指摘,然而聖母們在客觀上助長了不規範慈善行為。這個在全國範圍產生影響事件中,專業慈善機構沒有獲得表現機會,反而是「野路子」的「機構」獲得了高度曝光。這樣的利益,可能讓更多勢如饕餮、對慈善虎視眈眈的所謂機構食指大動——既然羅爾能日入十萬,那再炮製一個劉爾、張爾,在缺乏監督機制的「機構」手中,又有何難?

民間慈善黑幕不少,紅十字等官方機構也醜聞不斷,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這是慈善行業中不正常的現象,並非應有面目。此時公眾需要的,不是質疑慈善機構存在的正確性,而是對慈善的規範匡正與強力監督。

以輕鬆籌為代表的微信募捐平臺,並不對資金進行監管,而且用戶發布信息無需審核。而壹基金等專業慈善機構,則需要層層審核,並且財務管理、項目管理制度健全。相對應的,輕鬆籌項目曝光率高,籌集資金簡單,但是愛心的最終去向,卻難以讓人放心。[2]

要真正達到慈善的目,就應該繼續發展專業、正規、有完善監管機制的慈善機構,而不是靠微信朋友圈的「套路」。

第三,沒有承擔起公民的責任,製造了不負責任的環境

現代社會所提倡的公民社會,要求大眾對關係公關利益的公共事件積極參與,而不是抱著自掃門前雪的態度來對待。

不少人 「無所謂真相,無所謂真假」的態度,及時幫助他們搶佔了道德制高點,滿足了自己的心理需求。在媒體發出部分質疑,事件開始反轉之後,羅爾文章就銷聲匿跡,足以見得聖母們多麼容易動搖,他們的意見多麼不負責任。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中說「人一到羣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同時,道德綁架所造成的「沉默螺旋」,讓追求真相、關心公共事務的人受到傷害,進而打擊了大眾參與公共事件的積極性。

將來再發生損害社會利益的事件,還會有多少人會在和自身毫無關係的情況下,願意介入公共事務,以個體弱小的監督力量死磕,從而保障社會大多數人的利益?

假乞丐月入數萬,有人覺得錢是小事,被騙也無關緊要;有人痛恨欺騙,從此對所有行乞都心生厭惡,視而不見。介於這兩種之間,其實最應該是官方行政部門與民間專業慈善的結合,篩選幫助對象,提供長期而有效的幫助,同時做到全程的公開和透明。

現在咱能期待的是,政府職能部門以及媒體、公眾等監督力量能積極介入,及時公佈調查進展,使得善款有善終,讓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得到幫助,讓伸向慈善的黑手「站住」。

[1]人民日報《全國每年新增白血病患者一半是兒童 超過75%來自農村》

[2]山西經濟日報《「輕鬆籌」,為何漸漸讓人愁?》

圖侵刪。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